就連經濟學的泰斗、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無法解釋美國經濟的“怪”現象:美國人其實“沒錢”———美國家庭平均只將收入的0.9%用于儲蓄,美國政府更是債臺高筑。如果按照經濟學原理,美國應該加息,從而拖慢經濟增長。可事實上,盡管美聯儲已經連續多次加息,長期利率卻一直下跌,目前已經跌至4%以下。居民和企業投資卻一直增長,占了GDP的16.5%,遠高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水平。美國經濟也沒有放緩的跡象。
圣杯原理失靈
種種現象表明,作為經濟學家的魔咒,所謂“圣杯原理”失靈了。這個原理是這樣描述的:一個國家的儲蓄越多,投資的能力就越強;投資越多,特別是對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生產力增長得就越快。然而現在的情況卻是:世界各國不是錢太少了,而是錢太多了。中國通過大量的出口,積累了豐厚了家底;日本企業利潤可觀,卻只賺不花;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則大發“油”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全球的儲蓄率是至少20年來最高的。就連子吃卯糧的美國,今年首季的儲蓄率也占了國民收入的14.7%,高于兩年前的12.8%。別以為這些事情與我們無關。儲蓄多了,利率就會保持在低水平,民企融資的成本大為降低,繁榮經濟所需的設備和基礎設施也可以大量“問世”。然而事情總有另一面,世界經濟并不能立即消化太多的錢,成本過低的資金不是促進投資,反而使經濟過熱、資產價格過高,從而埋下了泡沫崩潰的禍根。目前,無論是上海、巴塞羅納還是三藩市,都出現樓市過熱的現象;中國的建廠熱很可能使之在未來幾年都會消化不良;美國赤字高企,則隨時引發美元匯率跳水;冷軋板和乙烯的價格近期大幅回落,而汽車價格在過去1年內大跌20%。這些都是“富貴病”的征兆。
人民幣升值美國受害
“水浸銀行”也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變得更加微妙。那些向中國施壓的美國議員知道嗎?如果人民幣升值,美國就必須加息,因為中國的盈余減少了,美國國債也就只好少買一些了。此外,各國的經濟決策者無所適從。例如,在2003年,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日美等國的央行都保持低利率;可到了2004年,各國央行都陸續加息,而世界經濟反而強勁復蘇,增長率高達5.1%。這可怎么解釋?IMF預計,今年的全球儲蓄額將高達11萬億美元,幾乎等于美國經濟總量。這么多的錢要尋求出路,加上金融市場的一體化,儲蓄對于各國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雖然有一些經濟學家懷疑儲蓄率是否如此之高,但對于多數投資者來說,問題不在于是否存在著儲蓄泡沫,而是這泡沫將持續到何時。油價高漲令大量的財富轉移到產油國。例如,俄羅斯的貿易盈余從1年前的650億美元增長至1000億美元。多數阿拉伯國家的股市都是牛氣哄哄。阿聯酋股市在今年內上升了105%,沙特阿拉伯股市也暴漲了65%。而另一方面,絕大多數黑金都是以儲蓄而不是再投資的方式重新進入國際金融市場。許多產油國只顧賺錢,對于投資于石油勘探開發并不感興趣。例如,墨西哥憲法規定,在尋求油氣資源時,國有公司不得與外國企業合作。日歐企業賺錢養退休者發達國家則是另一情況。日本和歐洲的企業通過出口累積了大量的盈利,但它們在投資一事上卻極為保守。原來,日本和歐洲已經進入白發社會,大量的老齡人口迫使大量的資金被用于退休養老基金。最新的數據顯示,在截至今年4月的上一財政年度里,日本的經常項目盈余高達1710億美元,而一年前只有1570億美元。德國的國內需求疲緩,失業率高達兩位數字,但它的經常項目盈余也高達1000億美元。韓國央行曾對5400間公司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它們在2004年底時積累了650億美元的盈余,但在今年首季有意投資建新廠及進設備的只有3.1%。在這種背景下,中海石油斥巨資收購優尼科的舉動顯得非同尋常。一些西方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年貿易盈余已經達到近700億美元,而這些錢以前全部通過儲蓄,特別是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進入國際金融領域,而中海石油收購案標志著中資企業出海收購浪潮的開始。至今為止,大量儲蓄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仍是良性的。“不值錢的錢”已經在許多領域顯示出它的魔力。在過去30年間,世界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而通脹率只是略微上升。大量的風險資本促進了企業的革新,企業對于研發也舍得投入血本。然而,好日子是建立在不穩固的基礎上的,極大的風險在考驗著全球經濟。儲蓄吹大樓市泡沫最大的風險是,多數儲蓄流入一個國家。目前,美國一家就吸收了全球儲蓄的3/4,結果導致美國去年的經常項目赤字高達6680億美元,占了GDP的5.7%,只要有一個國家厭倦了給錢美國人花,就會立即引發骨牌效應,美元匯率會快速下滑,美國被迫加息。(章軍)(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