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冷熱夾攻宏觀調控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0日 17:29 《商務周刊》雜志

  中國經濟無論是上行的熱氣騰騰還是下行的寒氣逼人,宏觀調控見“波”就“平”的思路,使得“有形大手”剛捱苦夏又遭寒冬

  □記者 鐘加勇

  亦冷亦熱

  中國經濟既有通脹的壓力,亦有通縮的壓力。”

  “既有重新反彈的可能,也有過度回落的危險。”

  在不熟悉中國經濟的人看來,這種互相之間充滿矛盾的說辭簡直莫名其妙,但這就是時下經濟學家們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最為典型的描述。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不光表現在經濟學家們的觀點不一致,還表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卻同時有著兩種完全相反的判斷。

  在7月3日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經濟形勢討論會”上,來自中財辦、全國人大財經委、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信息中心等政府智囊機構和國際投行的20位專家至少提出了21種觀點。如果說在這個激辯了4個多小時的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判斷有什么共識的話,那就是迄今為止沒有共識。

  2005年步入中期,中國經濟似乎又走到了一個難于判斷的十字路口。從2001-2004年一直處于上漲的中國經濟,在2005年年中似乎出現了一個顯著變化,有經濟學家根據上半年的數據推斷:2005年中國GDP的增長要小于2004年,而2005年下半年增長又小于上半年,經濟增長出現一個掉頭向下的態勢。與此同時,消費價格指數(CPI)的下降更是出乎許多人的意料,4、5月份,CPI跌落到了1.8%。

  事實上,如果我們姑且稱現在趨冷的局勢為“拐點”的話,上一個“拐點”的出現,僅僅是在一年多前開始的經濟過熱。由此,2004年4月以來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在信貸、土地兩個閘門上嚴加把守,銀監會甚至一度用電話“窗口指導”停止一切貸款,發改委則動用產業政策的手段對投資過熱的行業“圍追堵截”。

  僅僅一年之隔的中國經濟,現在是像有些經濟學家說的那樣,“宏觀調控已經到位,現在應該治理通貨緊縮”,還是像另一些人說的,“到位只是表面,背后結構性問題和體制過熱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經濟還是一放就熱”?這確實是一個難下的定論。

  “2004年時,我們也曾面對這兩種傾向,但那時我們還能看出哪種是主要的。”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深感目前的局勢難以判定。6月23日下午,他在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作完學術演講后,就將一份研究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課題報告提交給了國家發改委,但該課題無法給出定論。

  也就在同一天,國家發改委和央行分別約見了國內經濟學界的專家學者,商討下一步的宏觀經濟對策,這次約見同樣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專家們爭論的背后,其實涉及到判斷經濟走勢的標準問題。通常情況下,消費、投資和進出口都是重要的指標,被喻為“三駕馬車”。但是中國的實際情況,遠比這些簡單的指標要復雜得多。一方面,最近幾個月CPI連續下落,這似乎預示中國經濟將從此變冷,由通貨膨脹轉向通貨緊縮;另一方面,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貿易仍在高速增長,又似乎表示中國經濟過熱的勢頭仍然很強。

  對此,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總結道:“整個宏觀經濟形勢和去年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上升趨熱的單向變化,變為趨熱趨冷、上升下滑兩種相反方向變化同時呈現。”這也正是經濟學家們出現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之判斷的機理所在。

  激辯經濟走勢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主辦的“經濟形勢討論會”,是“經濟形勢大爭論”的一次集中展示。

  此前,CCWE另辟蹊徑,完全扣除中國復雜的政策、制度因素,僅僅根據數據之間的關系建立了一個計量模型。按照這個模型的預測結果,2005年中國GDP增長全年只有8.6%(一季度政府公布數字為9.4%),年內最低達到7.9%;CPI全年只有0.27%(一季度政府公布數字為2.43%),整個下半年是負增長;貨幣與準貨幣M2的預測年底甚至降為10%以下,而一般來說,中國經濟要維持現有的高增長,這一數字應該在15%以上。

  “按照這樣的預測,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就進入了嚴重的通貨緊縮——這絕對是一個非常驚天動地的預測。”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在聽到M2的數字被預測為10%后大為震驚。他認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經濟界從現在開始就應該把手里的東西統統賣掉,而不是坐在這里聊天,看空或是看多。

  與宋國青一樣,在這次經濟形勢討論會上,多位經濟學家都或多或少地不同意這樣的預測。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中心副主任范劍平認為,當前跡象不會馬上導致嚴重通貨緊縮。在他看來,“今年頭五個月的順差是300多億,實際上增加的出口是400多億。6月份沒有看出有任何的逆轉。這么大的貿易順差足以使GDP增長。”

  巴黎百富勤的陳興動則通過跟外商的交談發現,“外商的全年投資計劃并沒有變,改變的只是進出口的速度”。

  與上述反對觀點不同,林毅夫對清華大學的預測結果表示“基本贊同”。他認為下半年經濟通貨緊縮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經濟還會保持高增長的態勢。在林毅夫看來,中國的通貨緊縮是產能過剩造成的,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啟動農村消費市場,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政策支持。

  一直對國家宏觀調控采取行政手段持批評態度的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趙曉認為,2004年以來的宏觀調控已經到位,現在應該轉向防止通貨緊縮。在他看來,現在的局勢是去年就可以意料到的,因此,“要停止使用非價格調控的手段對房地產等領域打壓,信貸的收縮也要有回調的動作”。

  而一貫“唱衰房地產”的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宏觀室主任易憲容干脆一語概之地反對到:“只要房地產價格下調,通貨緊縮就不可能出現。”

  經歷了長達4個多小時激辯的會議結束時,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做了一個頗為無奈的總結:我們是從經濟下滑的模型說起的,剛開始大家都同意,可是后來大家說現在的情況挺好,再下滑就不對了;反過來有人說還是過熱,可能這個模型預測不合理;后來有人從價格上說下滑,有人又說不應該看價格,應該看別的。

  “這些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他說。

  “或許等到八月份北戴河會議后就有定論了。”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告訴記者,按照慣例,第二季度的數據出來后,國家會在北戴河召開下半年的經濟形勢會議。

  但是,中央的定論又如何下呢?中國經濟是否下行到底是看GDP,看CPI,看房地產,還是看政府的眼色?任何一個經濟預測的模型是否科學,到底是考慮中國體制和政策的因素更客觀,還是依靠純粹的數字模型更有價值?這些問題幾乎變得無法回答。

  反思“宏觀調控熱”

  中國經濟從“過熱”到“趨冷”,時間僅僅間隔一年,這不禁讓人又想起了去年國家開始宏觀調控的前半年,我們的基調還是“大干快進、和平崛起”。期間過快的變化,不免讓一些經濟學家感到擔心。

  “宏觀調控并不是萬能鑰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批評了現在的“宏觀經濟調控熱”。他認為,宏觀調控要分清什么是產業政策,什么是經濟職能,什么是政府職能,“而不是動不動就調控,企圖‘燙平’經濟周期”。

  他認為,經濟的波動有它自己的客觀規律。“如果政府要進行干預,首先就要搞清楚我們的情況到底是由于市場失靈,還是由于市場缺失造成的,這樣對培育市場調控的機制有好處。”魏加寧警告說,“否則我們政府頻繁的出手,最后會壓制市場作用的發揮。”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曙光針對這種現象,也批評了當前學界的目光短淺。他認為政府由于激勵的問題導致他們更關注短期問題還可以理解,但學界應該更關注長期的問題。在他看來,目前需要關注的一個長期問題是我們的經濟循環模式要不要改變的問題。

  張曙光認為,中國目前在市場上完全形成了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的兩個外向循環。首先是貨幣經濟,通過大量的出口,贏得了大量外匯,再加上招商引資以及熱錢帶來的外匯,形成外匯儲備,這些錢用不了,再到美國去買美國的國債,存在美國銀行,而美國銀行拿著這些錢到中國國內投資。“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錢完成了國外的循環,并形成了對國外的依賴,那么,這個戰略到底要不要改變?”張曙光說。

  其實,經濟學家們的觀點呈現多元化并不可怕,甚至如此截然相反的觀點也不必驚慌。對各種經濟形勢研討會來說,矛盾的觀點可以讓會場氣氛更加熱烈和有趣,但對政府決策部門來說,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就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共識”,否則,因為“調控過度或者猶豫不決而斷送了本輪經濟增長周期”的擔憂,就不是杞人憂天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