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漫思/文
在關于2012年奧運申辦結果的報道中,出現了這樣一則新聞:由于信息傳播不暢,當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新加坡宣布莫斯科在第一輪票選中出局,莫斯科人民正匯集在廣場上歌舞慶祝。
全世界都可以通過這則新聞感受到莫斯科的尷尬。
有著800多年歷史和超過800萬人口的莫斯科從來就不是本次五個申辦城市中的熱門,作為“前蘇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世紀幾乎改變世界的很多變化都在莫斯科發生,但它與奧林匹克的緣分,卻淺得很。
25年前的記憶
1980年,前蘇聯首都莫斯科承辦了第22屆夏季奧運會,此前跟它競爭的城市只有一個——美國洛杉磯。在世界只有兩個超級大國的年代,莫斯科對洛杉磯的勝利,被賦予更多的猜想。
這是一屆被用鮮明色彩寫入奧林匹克歷史的奧運會。
也許有太多東西想通過舉辦奧運會來證明,前蘇聯為第22屆奧運會做了驚人的準備:全面整修城市建筑;完善交通運輸網絡;動用近70個大型體育場、60多個人工游泳池、1600多個體育館;共耗資90多億美元;組委會還把開幕式精心安排在與前蘇聯第一次參加的第15奧運會開幕相同的日期……
莫斯科創下了當時奧運會的歷史紀錄,它敞開大門,等待著向世界展示前蘇聯的繁榮強大。
開幕式當天,莫斯科市政府出動6架飛機噴灑化學藥劑,驅散彌漫滿天的烏云,可給這一屆奧運會帶來無法驅散的陰影的,是在1979年底,前蘇聯悍然出兵侵略阿富汗。以和平為主旨的奧林匹克運動不能容忍明目張膽的民族侵略,以美國為首,2/5的國際奧委會成員國公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中國也響應國際奧委會號召,沒有派出運動員參加。包括東道主在內,莫斯科奧運會只有81個國家參與。開幕式入場儀式上,16個國家沒有打出國旗,以奧林匹克五環旗替代;10個國家只有旗手一人,運動員沒有出場。
蘇聯把霸權主義野心近乎粗暴地展現在奧運賽場上。在標槍比賽中,為幫助表現平平的蘇聯選手庫拉獲勝,蘇方工作人員把體育場入口的大門打開,使庫拉借助場上風速,創造了91.20米的“優異成績”,獲得金牌。
閉幕式上,上屆主辦城市蒙特利爾市長只派出代表移交會旗,莫斯科奧運會吉祥物——一只金色的小熊Misha,眼里含著一滴淚出現在閉幕式現場。
在后來許多對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研究中,莫科斯奧運會的歷史意義被評價為“以政治沾染奧運會,把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帶入危機之中”。
莫科斯的背后
二戰后的奧林匹克運動,已不再是單純的體育盛會,僅在奧運城市的選擇上,就充滿了政治力量的博弈。
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軍事實力已經趕超美國,但人民生活困苦。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的強硬和“兩個市場”劃分導致的封閉,使許多國家對蘇聯的了解只是如電影《戰爭與和平》一樣的氣勢龐大、不可一世。
把以“和平和友誼”為主旨的奧運會交給蘇聯,是西方世界對橫亙8個時區的世界第一大國家的一次政治妥協。在這溫和的妥協背后,暗潮依然洶涌。
根據一份新解密的美國官方文件披露,美國不僅帶頭抵制莫斯科奧運會,還曾密謀在非洲的科特迪瓦舉辦類似于奧運會的體育比賽,以達到與蘇聯分庭抗禮的目的。美國的親密盟友如英國和意大利等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們期待通過這樣的舉動,不僅可以徹底抵制前蘇聯,更能夠把非洲發展中國家拉到自己一邊。“超級大國”之間的政治斗爭與小孩子團體中爭奪朋友的兒戲手段原來如此相同。
在被政治博弈和利益目的霸占的奧運會,文化交流已經完全不能實現,前蘇聯沒有讓世界真正的了解自己,第22屆夏季奧運會也成為了奧運歷史上最不精彩的一屆。
俄羅斯的期待
今天的莫斯科,只是俄羅斯聯邦的首都,今天的俄羅斯,是一個站在歐洲東部的“西方國家”,緩步試探著前行。
由在歐美國家廣受歡迎的莎拉波娃和薩芬擔任申奧形象大使,前總統葉利欽上陣助威,一貫嚴肅的普京用英語為莫斯科拉票,整個俄羅斯為申辦奧運會放低了姿態。
布萊爾在新加坡自信地展示他的笑臉, 普京卻選擇留在莫斯科,他在錄像中說:“如果2012年奧運會能在莫斯科舉行,那將是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上最佳的一次盛會。我堅信我們希望舉辦這屆奧運會的心情是完全合理、現實也是可以贏得大家認同的。莫斯科是一個文化大都會,對于舉辦奧運會這樣的體育賽事再合適不過了。此前,俄羅斯經歷了深刻的經濟變革時期,2012年舉辦奧運會正是我們向全世界展示我們新面貌的時候。”沒人能否認,這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演說。
的確,在經歷了深刻的變革之后,一些國外學者認為,俄羅斯在努力重回“西方國家”體系,學者們把莫斯科在充滿政治因素的申奧競爭中的失利,看成是“西方國家”為俄羅斯設置的一次小考驗。正如俄羅斯在重回西方世界進程中的姿態和境遇,超級大國遺留下來的經濟問題、軍事實力和江湖身份,讓俄羅斯既不能放棄努力,又不能過于積極。在二者之間游走,難免在棋逢對手的時候遭遇尷尬。
一位接受采訪的莫斯科平民說:“我很遺憾莫斯科沒能獲得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但不能去現場看奧運會,在家里面看電視也不錯。”這平實的話語道出了俄羅斯最該有的心態:不要把被婉拒的挫折太當成一回事,時機未到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