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泓超/文
幾乎在歷史的任何階段,英國與法國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對立關系。
從11世紀法國貴族入侵英格蘭島,到14至15世紀延續了百年的英法大戰,再到18世紀中葉大航海時代的“七年戰爭”,兩國近千年的來往史中充滿戰爭、對峙、妥協與嘲笑。
曾經的一敗再敗讓法國人對這段歷史既羞于啟齒又難以忘卻,“一千年的恩怨”成了橫亙在法國人與英國人之間一堵無形的墻。過去的恩怨已經隨著歷史煙消云散,英法兩國在2004年為“英法友好協約”簽署100周年攜手歡慶。
當巴黎與倫敦兩座熱門城市在2012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競爭中出現,歷史恩怨遺留下來的思維定式顯示了它的力量,也使得這兩座城市的最后爭奪更加激烈。
國家元首的較量
過去20年巴黎三次申辦奧運會,前兩次失敗帶給巴黎的經驗是——積極準備,事前低調。在此次申奧過程中,巴黎的申辦活動與其他四個城市相比含蓄了許多,巴黎的明星大使和官員也一反常態地低調起來,巴黎市長德拉諾埃甚至把“杜絕自大”當成自己的格言。
2005年7月6日,當IOC(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宣布倫敦申辦2012年奧運會成功之前,巴黎一直被公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勝的城市,甚至還有人認為巴黎在第一輪投票結束后便可以勝出。世界杯、環法自行車賽、法網等賽事讓巴黎擁有豐富的大賽組織經驗,這些賽事的舉辦場館讓法國免去大興土木的麻煩,最重要的一點,巴黎的財政狀況良好,能夠籌措到充足的資金舉辦奧運會。此外,巴黎在交通、環境和安保方面的均衡發展也讓IOC十分滿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低調,內心高傲的法國人依然對申奧成功充滿信心。
然而,巴黎的低調和倫敦的高姿態使局勢在最后幾天里風云突變。
在投票前的最后一個周末,英國首相布萊爾親赴新加坡與多名IOC委員會面,為倫敦申奧游說,布萊爾與IOC委員擁抱的照片在媒體上一出現,人們便意識到,倫敦與巴黎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對壓力感受最為明顯的是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布萊爾結束“火線公關”離開新加坡的當天,希拉克抵達新加坡為巴黎造勢。與布萊爾不同的是,希拉克沒有單獨會見IOC委員,而是在大會開幕式現場與委員們集體見面。在第二天會上,希拉克又親自出馬為巴黎作最后陳述。
由于正在參加西方八國首腦會議(G8會議),布萊爾與希拉克都是通過電視屏幕獲悉最后的投票結果,倫敦54:50戰勝巴黎,布萊爾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布萊爾又一次戰勝了希拉克”,G8會議現場,一位在餐廳工作的英國人這樣評價。
布萊爾對倫敦申奧可謂煞費苦心。他在連任第二天便發表聲明支持倫敦申奧,2005年5月又借英國奧委會成立百年紀念日與羅格會晤,其夫人謝麗爾則夫唱婦隨地當上倫敦申奧大使。相比之下,希拉克的行動低調得多。
倫敦的勝利絕不僅僅是布萊爾的個人勝利,這一點毋庸置疑。布萊爾在倫敦獲勝后表示,倫敦奧申委是個前所未有的出色團隊,每一個成員都是最耀眼的明星。但是,倫敦能在處于明顯劣勢的情況下上演大逆轉,布萊爾杰出的外交才能功不可沒。路透社的評論認為,英國首相布萊爾的“火線公關”是倫敦獲勝的關鍵因素。
誰在冷嘲熱諷
最后一輪投票結果揭曉前,懸掛著巨大五環標志的巴黎市政廳擠滿了等待勝利消息的市民,但當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宣布“倫敦是2012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結果后,失望得近乎憤怒的巴黎人用噓聲和口哨發泄著不滿情緒。
法國做好了一切準備,惟獨沒有做好迎接失敗的準備,尤其是輸給英國。在法國人眼中,英國人不懂美食與時尚,符合歐洲傳統審美標準的美女在這個島國上少得可憐,法國人堅信,這樣的國家不可能舉辦一屆成功的奧運會。
希拉克在投票前兩天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席話毫不遮掩他們的想法,“英國食品是世界上除了芬蘭飯以外最糟糕的食品,你怎么能相信飯燒得這么差的人”。這番話引起了英國媒體的強烈反應,一場抓住一切機會嘲諷對手的戰爭就此打響。
法國想借1998年世界杯的主場館法蘭西體育場為巴黎申奧加分,可是英國人認為那不過是法國人一貫的自我欣賞作祟。在投票前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倫敦奧運會主建筑師希爾德在介紹完倫敦的主體育場后,借記者的提問對法蘭西體育場諷刺了一番。“巴黎的場館很漂亮。很適合看橄欖球比賽,可惜橄欖球不是奧運項目。”
根據IOC的規定,申辦國只能宣傳自己,不能批評對手。希爾德的玩笑顯然開過了頭,而法國代表團也迅速作出反應,“巴黎至少有一座讓檢查組滿意的體育場,我們的對手敢這么說嗎?”巴黎市長德拉諾埃一語擊中倫敦的軟肋。反擊后德拉諾埃不忘顯示自己的大度:“我們一直遵守著君子協定——不在朋友城市背后捅刀。調查組指出倫敦交通問題時,我們一句話都沒有說。”
投票前的最后一天,英法兩國的“口水戰”終于升級,一直沉默的法國媒體開始大規模抨擊英國媒體及官員咄咄逼人的申奧策略,法國官員也站出來指責倫敦代表團“不正當競爭”。
“英國媒體攻擊其他申辦城市和他們的奧委會委員,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奧林匹克事業造成了傷害。”法國奧組委成員阿里安·達內特說。法國體育部長拉穆爾則將矛頭直接指向英國的競爭策略:“咄咄逼人不是奧林匹克精神。”
對于法國人潮水般的批評,英國人用最后的勝利給予回答。布萊爾在離開新加坡前說:“結果出來時,我希望自己向對手表示同情,而不是祝賀。”結果如他所愿。
“巴黎是一座偉大的城市,倫敦只是比巴黎稍微強一點點,我為巴黎感到惋惜。”很多人認為,布萊爾禮貌的總結發言多少有點幸災樂禍的意思,他知道法國人的批評很難停止,但勝利足以抵消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