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財經 > 正文
 

美國坐視油價上漲 試圖用石油武器給中國下絆索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3日 14:51 世界新聞報

  美國坐視油價上漲,不能不讓人感到其中“大有文章”

  《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 聞煊

  近來,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遭到美國國會阻撓,以及國際原油價格連創新高,引發了人們對美國對華石油戰略的思考。

  目前,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已達1999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但仍大量采購原油、大炒石油期貨,對高油價推波助瀾。美國何以如此?俄羅斯《勞動報》援引美國一家著名咨詢公司負責人的話,道破天機——“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油價仍會保持高位,因為這對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有利!”

  駐軍能源產地

  石油外交一直是美國外交的一條主線。20世紀美國石油外交策略的要點是:距中東及中亞產油國四周及石油運輸線兩側的國家越小越好,因為這便于控制;離此之外的國家越大越好,因為這可使它們在巨石般相互磨擦擠壓掣肘中無暇別顧。

  2001年阿富汗戰爭以來,布什政府石油戰略輪廓開始為世人所熟悉。美國以反恐為借口,特別是通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大大加強了在世界主要產油區及其周邊地區的軍事滲透和對主要產油國的實際控制。

  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特是美國的盟友,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部署約20萬重兵,并對另一個產油大國伊朗虎視耽耽;在非洲東北端的吉布提部署規模達數千人的特種作戰部隊;向阿塞拜疆、格魯吉亞、里海產油地區擴張或部署軍事力量。當前,五角大樓正通過演習和培訓非洲部隊,進一步向非洲重要產油區——幾內亞灣滲透。

  美軍的這些動作,有一個鮮明的共同特征,就是加強對各主要產油區的軍事控制能力。美國石油專家對這些軍事部署的目的更是直言不諱:“駐軍能源產地就等于控制了中國這臺世界經濟發動機的‘油箱’。”

  控制海上要道

  除了直接控制重要石油產區之外,美國還認為必須控制石油輸送的重要咽喉地段。如在里海地區,美軍通過向阿塞拜疆派駐特種部隊,以保護新開通的“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石油管道之名,行控制里海石油外運油路“閥門”之實。

  在東南亞,美軍正通過加強與東南亞各國的軍事交流重返馬六甲海峽,逐步控制通往亞太油路的“閥門”。馬六甲海峽地處亞洲東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戰略要地。我國進口原油的80%左右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的,對中國而言,馬六甲海峽是中國海上石油生命線。因此美軍認為,控制了馬六甲就等于卡住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脖子”。

  近來,美國與東南亞國家已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并取得一些國家的基地、機場、港口、維修補給和后勤保障設施的使用權。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已建成能容納航空母艦的新碼頭,成為美軍在東南亞最大的海軍基地。

  目前,美國與越南也正加緊商討租借金蘭灣軍事基地之事。

  在拉丁美洲,美國通過在古巴的關塔那摩、波多黎各和哥倫比亞駐軍,扼守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要沖——巴拿馬運河。這對我國從南美委內瑞拉等國進口石油是一種潛在威脅。

  三招操控油價

  俄羅斯《勞動報》近期刊登斯捷潘·諾索夫的一篇文章,認為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是美國政府操控的結果。這篇題為《石油絆索》的文章認為,美國通過三種手段操縱石油市場。

  第一,美國政府說服本國石油公司限制開采量。盡管油價最近5年相當高,但美國石油巨頭的開采量一直保持在同一水平上。第二,沙特阿拉伯等盟國愿意配合美國的戰略,沒有表現出大量增加石油供應、以打壓油價的愿望。第三,利用紐約期貨市場,進行大量投機行為,催動油價增長。

  美國人不愿意動用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現在已經儲存了7億桶,準備增加到10億桶。這意味著美國每天要按高油價購買數十萬桶石油,這對油價的影響不言而喻。

  美國政府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操縱油價。例如,伊拉克戰爭前宣稱,推翻薩達姆一年后可向市場提供300萬桶伊拉克石油,3年后可出口500萬桶,而現在伊拉克只出口150萬桶,甚至低于薩達姆執政時期的出口量。

  給中國發展下絆索

  美國現階段把石油當作經濟武器,首先用于對付中國。中國每天進口約300萬桶石油,主要從海灣地區輸入。天價石油使中國人在原料上耗資巨大,從而最終遏制中國經濟增長,使它的經濟和政治穩定受到威脅。

  斯捷潘·諾索夫認為,美國把中國當作競爭對手,這不是什么秘密。美國企圖給迅猛發展的對手下個“石油絆索”。這一方法20世紀80年代對前蘇聯使用過,相當管用。只不過不是提高油價,而是降低油價。當時,美國與沙特阿拉伯聯手,把世界油價壓低到每桶7至8美元,沒有石油美元就難以生存的前蘇聯經濟幾乎停止了發展。

  遏制中國的能源戰略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破壞中國和其他能源國家的合作。如在中日競爭俄羅斯石油管線的爭奪中,美國的智庫一直在造日本方案更“符合俄羅斯的利益”的輿論。

  與經馬六甲的石油運輸通道相比,通過中亞地區的石油管線是受美國威脅最小的石油管線,也是促進中國和中亞國家經濟整合的一條經濟動脈。美國一直極力破壞中國和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一方面擔心中國的影響擴大到中亞,另一方面則企圖讓中國石油通道依賴海路,而這是美軍艦隊隨時可以截斷的。為此,美國多次向哈薩克斯坦政府施壓,要求它不要將中哈石油管道計劃付諸實施。

  警惕美國的石油訛詐

  此次油價的不斷上漲給中國所帶來的危害,不僅在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可能受到一定影響,而且美國可能會借此打造“中國威脅論”的能源版本。

  隨著伊拉克形勢的惡化,“中國應為國際油價上漲負責”的言論,首先從美國智囊機構的研究成果中傳出。

  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對于西方石油消費國來講,將中國列為油價上漲的“罪魁”之一,不僅可以有效地轉移國內民眾對于政府控制油價乏力的指責,更能從政治與經濟兩方面,實現“訛詐”中國的目的。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油價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