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急劇膨脹,不可避免的結果終于出現了:中國公司開始收購美國公司。中美之間那種極端矛盾的關系現在已經顯露無遺。
當中國電腦公司聯想集團收購IBM公司的個人電腦業務時,美國朝野上下在國會的抱怨聲中感受到第一次的震撼。其實,截至2000年,中國在美國的投資還不足4億美元,而英國在美國的投資已超過2300億美元,日本則是1590億美元。IBM是美國最具象征意義的品牌之一
,中國的經濟入侵讓許多美國政界人士大吃一驚。
這樣的反應讓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1980年代,從睡夢中驚醒的美國人發現日本公司正大肆收購美國資產:新力買下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三菱地產收購了洛克菲勒中心……
接著,又有消息說,以青島為基地的中國家電制造商海爾有意收購另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美國本土品牌家電制造公司美泰;中國第三大石油生產商中海油最近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的舉動,可說是喚醒美國人的最大震撼。
中國是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美國國庫券持有國,有強大的美元儲備。但美國人似乎還沒有為接受中國成為美國的全球股東這一事實做好心理準備。
我們很難判斷究竟什么才是最令美國人感到不安的原因:是這些交易的象征意義,對國家安全的顧慮,還是意識到美國的超強經濟地位正受到挑戰?
然而,當前中國在美國經濟腹地搶灘的這一連串舉動變得特別敏感,真正原因是美國參議院正在討論對中國進口貨物征收保護性關稅的課題,也關系到即將公布的美國國防部評估報告。即使中國一往無前的形象可能令人難以忍受,我們也必須允許和鼓勵中國按照環球規則參與游戲。
既然美國政客并沒有反對美國銀行以25億美元購買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我們也必須允許中國向海外自由投資。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6日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