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馬錫近年在亞洲的主要投資
●2003年6月,淡馬錫與荷蘭銀行合購了位于牙買加的印尼第五大銀行,印尼金融銀行6 6 % 的股份。
●2003年10月,淡馬錫與韓國國民銀行,以及位于倫敦的巴克萊銀行合作購買了印尼
第六大銀行印尼國際銀行56 % 的股份。
●淡馬錫擁有印度最大的私營銀行ICICI 10% 的股份。
●2004年,購買了韓國第四大銀行——韓亞銀行10 % 的股份,以及中國最大的私營銀行民生銀行4.55% 的股份。
●2004年12月29日,得到馬來西亞中央銀行的批準,購買了馬來西亞種植的3 0 % 的股份。馬來西亞種植擁有馬來西亞最小的銀行——位于吉隆坡的安聯銀行。
●中國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不到2%的股份
□ 本報記者 羅斌
淡馬錫(Temasek),這個出現在《鄭和航海圖》中的詞匯在600年后忽然被熱傳。它是新加坡的舊稱,意思是“海邊的城市”。
以淡馬錫命名的新加坡政府的全資公司,正成為亞洲市場上新崛起的投資力量。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始終保持神秘,它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曾有國外媒體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曾占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是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也是星島經濟的風向標。
直到去年10月,現任淡馬錫CEO何晶發布了有史以來第一份年度報告書,才結束該公司30年的財務秘密。
而這時淡馬錫在亞洲范圍的大規模投資風生水起。新加坡“第一夫人”何晶主持下的淡馬錫,看起來就像一個“散財童子”,從2002年算起,3年來淡馬錫對外大肆投資,以數十億美元計。
不難看出,淡馬錫近3年來的大規模對外投資,是要實現新加坡國家經濟,與亞洲其他高發展地區的對接。
作為新加坡“國資委”的淡馬錫,其企業發展軌跡,實則與國家戰略血脈相承。通過對新加坡經濟大脈的梳理,可以把握淡馬錫的公司戰略,是完全建立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之上。
新加坡獨立于1965年,獨立初期,失業率高達10%,勞動力成本低廉。此時新政府采取的策略,是發展出口型勞動密集產業,以期成為印尼、馬來西亞兩國的轉口貿易中心和加工中心。
初期策略執行的很成功,挽救了國家經濟的危局。在此基礎上,進入70年代,新加坡轉而發展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尤以造船與煉油業為重。
回看淡馬錫的歷史,生于1974年,以主導國內經濟為重任。
70年代的新加坡,工業進步太快,僅制造業就占到GDP的27%。工業發展又推動了銀行業務的繁榮,許多企業光靠私人無法經營,新加坡遂收歸國有,如新加坡發展銀行、海皇輪船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三巴望造船廠等等,皆放在淡馬錫旗下,成為其初期的資產。
80年代初期,隨著新加坡經濟基礎逐步穩固,GDP增長平均保持在6%,到了1986年-1998年,新加坡經濟更進入奇跡發展階段,GDP平均增長高達8.5%。
此時的淡馬錫,幾乎完全把持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由于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有如白熱化,水漲船高,淡馬錫的投資平均回報率,也曾高達18%。
自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后,新加坡經濟遭重挫,幾年間難以復蘇。有甚者是2001年初,新加坡估計GDP增長值為-3% !
淡馬錫的日子同樣艱難。在何晶被任命為CEO的2002年,其平均回報率跌落至3%,留給她的,是一個相當差的開局。
新加坡經濟的黃金時代已成回憶,而亞洲經濟新局面,是中國和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成為經濟的高速增長地區。
此局面下,如果新加坡經濟仍固守本土,勢必失去最佳擴張時機。而淡馬錫經過多年積累,總資產達到900億美元,這對何晶來說,也是巨大機會,淡馬錫完全可以憑借資本優勢,進入緊缺資金的國家和地區,分享那里的經濟增長成果。
大肆擴張的正確思路下,淡馬錫2003年和2004年的表現驚人,公司的平均投資回報率高達33% 。
何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她領導的公司創下了74 億新元的利潤,是她進入第一年所獲利潤的30倍。企業規模與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公司相當。
在淡馬錫“經濟發動機”的推動下,新加坡國家經濟大幅上漲,2004年的GDP較之2003年,增長高達8.1%。
淡馬錫的對外擴張,也讓其他亞洲國家受益。這些國家不僅得到了最緊缺的資金,也獲得了經驗,開始以淡馬錫為老師,尋求國有企業發展的新模式。
在未來,淡馬錫的胃口更大。因為新加坡的國家經濟發展的視野,不滿足于僅和亞洲高增長地區綁在一塊。
極度低調的淡馬錫,側面闡述了國家經濟新的戰略。公司貯備了550億美元的投資組合,在未來8到10年,會變成1/3在新加坡,1/3在亞洲,剩下的1/3,將投向OECD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很顯然,新加坡認為,未來的奇跡將出現在那些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