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新育
6月23日,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供給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報告表明,2004年,OECD國家直接投資凈流出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達到2610億美元,比2003年上升95%之多。但這種上升主要并非OECD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上升的結果,而是OECD國家直接投資內流大幅度減少所致。
另一個特點是,中國繼續成為投資者的吸鐵石,是發展中國家里最大的直接投資接收國。2004年流入的投資資金也刷新歷史,從2003年的470億美元升至550億美元。
美國海外投資翻番
2004年,美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額近乎翻倍,美國恢復了其國際直接投資主要供給方的角色。
決定跨境直接投資流向的首要因素無疑是宏觀經濟形勢。由于先是滑入經濟衰退,隨后出現“無就業經濟增長”,2001~2003年間,美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度下跌。2004年,美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一枝獨秀,4個季度美國經濟增速折合年率最高達到了4.5%,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也回升到了1070億美元。與此對應的是,2001~2003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低位徘徊,2004年一舉增長到2520億美元,占當年OECD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3強。
東亞國家吸引力漸強
東亞經濟體宏觀經濟欣欣向榮,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也屢創佳績;恰與西歐大陸國家宏觀經濟疲軟,國際直接投資流入萎靡不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于OECD之外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某些結構性因素也有利于他們吸收國際直接投資。首先是市場導向型的國際直接投資越來越多,國際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地點時不僅是在選擇低成本的生產地點,而且越來越多地是在選擇接近龐大的消費市場。這意味著人口眾多且國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國家更能夠得到外資的青睞。其次,放松管制、監管體制改革激勵了投資者。第三,國際貿易領域的重大變革對國際投資者產生了強烈的激勵,其中尤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紡織品貿易進入“后配額時代”影響最為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