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莫書瑩綜合報道
來自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中國六方的代表28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達成協議,決定在法國南部馬賽附近的卡達拉舍,建立世界最大的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建設地。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個投資100億美元的工程將幫助世界解決日益緊張的能源問題。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當天發表聲明說,法國的勝利同時也是歐洲和所有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參與國的勝利。希拉克同時表示,中國和俄羅斯自始至終支持法國。他對這兩國、歐盟委員會以及所有支持法國的歐盟成員國表示衷心感謝。中國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也表示,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的選址最終確定意義重大,為該計劃的早日啟動邁出了重要一步。
工程預計2016年投入運行
對于ITER的東道國——法國來說,這項投資巨大的工程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法國總理德維爾潘預計,該工程可為法國帶來4000個工作崗位,并進一步促進法國的科研發展。而這個項目本身更是一次創舉。
據了解,該項目從1988年就已經開始進行,期間由于對工程選址上產生分歧,項目中途停止。
2003年12月,參與項目的六方代表正式召開會議,對選址地進行討論。美國、日本、韓國支持在日本建造反應堆,而其他三方則支持法國。日本在最后時刻宣布放棄競標,決定支持法國。作為交換條件,六方決定在日本投資10億美元建造一個材料測試中心。同時,六方還向日本允諾,如果將來還計劃建造其他熱核反應堆工程,將首選日本。
由于選址工作已告一段落,現在可以開始進行一些工程建造和運行方面的籌劃工作。ITER合作的官員表示,相關合同將在今年年底簽署,明年開始整個工程就將正式啟動,預計整個工程將在2016年開始正式投入運行。
耗資驚人曾遭質疑
按照規劃,建造反應堆預計耗資50億美元,在其以后20年中的運行成本還將花去50億美元。作為這個工程的東道國,法國將支付總費用的50%,其他五方每年將支付運營成本的10%。而工程完工時,實際的花費可能遠遠高于目前估算的數字。從項目籌劃的情況看,參與各方并不排斥其他國家參與ITER,比如,印度現在就對這個工程很有興趣。
該工程高達百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在上世紀80年代項目被提出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么一個大工程將剝奪許多小研究機構的科研經費,而一些重大的科研項目也有可能因此湮滅。然而,隨著世界能源供應越來越嚴峻,ITER工程的意義逐步蓋過了反對聲浪。
歐洲原子能工業學會總干事彼得·豪格(PeterHaug)表示,“預計在2030年到2035年,世界能源將開始枯竭。”而大多數科學家相信,由于技術上的問題,一些可再生能源,比如風能或太陽能等最多只能提供15%~20%的世界能源需求。熱核反應堆無技術問題
到目前為止,參與項目的六方已經花了7000萬美元投入熱核反應堆材料地購買,ITER臨時領導人YasuoShimomura博士表示,目前看來,這個工程應該不存在技術問題,但由于所需的機器設備非常復雜,該計劃的下一步是任命一個總干事,專門負責復雜的采購工作。
長久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就對熱核反應過程進行研究,他們認為,熱核反應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可作為潛在能源,并比目前廣泛使用的化石燃料要干凈,而比目前廣泛用于核反應堆的核聚變方式更安全。而熱核反應堆的工作原理是,當原子核受到外力的作用,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并造成氫爆炸。如同一個“人造太陽”。
從理論上來說,制造熱核反應非常簡單。就是將氫原子聚集在一起,并施以壓力使其產生氦。氦比氫要輕,根據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轉換公式,E=mc2,這個小小的原子轉換將釋放大量的能量。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太陽中央的溫度達到華氏3000萬度,這時候,氫原子就在重大的壓力下聚集在一起,熱核反應發生,并釋放熱和光。不過,將這個過程運用在可操作的能源技術上,科學家必須解決如何在地球條件下模擬太陽中心的溫度。在實驗室中,熱核反應堆已經能夠將氣體加熱到華氏上千萬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熱核反應的原理早已被攻克,但怎樣保證實際操作中的安全性還是一個艱難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