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經貿合作的發展歷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12年間,中韓雙邊貿易額的年均增速達到了27%,這在世界貿易史上是不多見的。中韓間的經濟合作是否已達到飽和?今后的方向又在哪里?
現場報道
貿易將超1500億美元 “東北亞時代”到來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黃樂楨/北京報道
6月17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由人民日報社和韓國2080CEO論壇共同主辦的2005中韓經濟合作大論壇在這里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人民日報社社長王晨、韓國2080CEO論壇名譽會長樸世植出席論壇并致辭,韓國前總理高建、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應邀作了主旨演講,來自中韓企業家和專家學者等150人出席,就兩國經濟合作的擴大與深化進行了研討。
中韓間如此高規格的論壇前所未有。人民日報社社長王晨說,作為中國的主流媒體,人民日報社與韓國2080CEO論壇舉辦的這次論壇旨在為中韓兩國經濟界和學術界搭建一個新的合作交流平臺,為促進中韓兩國經貿合作更好地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確實,《中國經濟周刊》在論壇現場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合作。
薄熙來說,中韓經貿合作的發展歷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1992年兩國建交時,貿易額僅為50億美元,2004年達到900億美元,增長了17倍。12年間,中韓雙邊貿易額的年均增速達到了27%,這在世界貿易史上是不多見的。
同時,薄熙來認為,兩國經濟合作并沒有飽和,而正處于發育階段,合作前景非常廣闊。根據兩國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到2010年中韓雙邊貿易規模將超過1500—2000億美元。
那么,中韓之間存在哪些合作機會呢?韓國前代總統、前國務總理高建在論壇上表示,兩國應該從能源、環境、物流、金融以及朝核問題5個方面加強優先合作。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于平則透露,推動韓國企業積極參與“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等戰略中來,引導韓資將由制造業逐步向金融、通訊、保險、建設、物流、運輸等服務業領域擴大。
在談到區域經濟合作時,應加快中韓自由貿易區建設研究進程,薄熙來表示,這是“積極的、可行的”,希望一起推進雙邊自貿區的進程,并在推進東北亞及“10+3”的區域經濟合作方面加強合作。
對此,韓中日經濟論壇共同議長李鐘爋在論壇中斷言,“我認為從去年已經開始了以中韓為中心的東北亞時代。
李鐘爋舉例說,日本、韓國、中國的物流量正在逐步的增加,而上海的物流量更是已經超過了日本的神戶港,這更印證了中心的進一步東移和東北亞時代的到來。李還大膽預測,到21世紀后半葉,物流量的變化會繼續沿著絲綢之路向中國內陸和歐洲延伸,而中國和韓國正在絲綢之路的起點上,這將在經濟上具有重要意義。
對話
正視中韓貿易逆差 探索區域合作新模式
主持人:《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黃樂楨
嘉賓:
高建
韓國前代總統、前國務總理
薄熙來
中國商務部部長
于平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副會長
孔星鎮
韓國國會議員
李鐘爋
韓中日經濟論壇共同議長
玄明官
三星物產會長
張曙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百億美元逆差: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持人:目前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韓國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而韓國也成為中國第三大出口國和第四大進口國。從具體數據看來,雙方差距仍然很大,中韓間經貿關系具體情況如何?
高建:中韓兩國于1992年結束了中日甲午戰爭后的一百年的斷交關系,當時的李鵬總理用了這樣一個詞——“水到渠成”來贊賞中韓兩國關系的發展。中韓建交經歷13年后的今天,經濟合作可以達到一個融合的程度,建交當時,兩國的貿易規模僅有50億美元,2004年達到900億美元,增長了17倍。1000億美元的貿易額近在咫尺。中韓兩國在建交初始的互補關系,如今已逐漸變成水平的競爭關系。這些趨勢以中國的入世為契機進一步加速,韓國的大企業、骨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比韓國中小企業更加活躍,他們通過本地化的經營也正在擴散。三星、LG等等這些公司把中國的一些公司作為第二個總公司,在中國當地進行生產、研發、營銷等等所有領域的活動。
薄熙來:中韓兩國經貿合作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F在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在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中,韓資位居第三,比重由1992年的1.1%上升到目前的10%。一些韓國大企業在中國市場表現突出,例如三星集團去年在中國的銷售額達240億美元,占其海外營業額的22%,LG在中國的銷售額也達100億美元。
事實上,中韓兩國的經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聯系。例如,2002到2004年,中國進口韓國手機3300萬部,占中國手機進口的62%;2004年,中國又進口韓國汽車35000輛,塑料370萬噸,鋼材490萬噸,分別占中國同類商品進口數量的20%、20%和17%。2004年韓國釜山港有400多萬個標箱中轉業務來自中國,接近其集裝箱吞吐量的三分之一。
于平:去年,中國的貿易順差為300多億美元,300多億在整個貿易總額中是什么概念呢?應該說,中國的貿易進出口大體上平衡,貿易順差占總額的2.5%,而中國同韓國貿易中,中方的逆差占了中方總的貿易順差300億美元中的一個很大的比例,如果是180億美元的話,就是占我們順差60%,200億美元就是占65%。我們注意到,中國同韓國之間,中方是貿易逆差,但是我們不是過多地渲染這種逆差,我們希望在共同努力下,在推進貿易不斷向前發展的情況下,使我們的雙邊進出口貿易能夠趨向平衡。
張曙光:兩國20年來的經貿合作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主要是民間交往階段,開辟了道路、積累了經驗。后一個階段,在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兩國的經貿合作確實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是兩國的經貿關系也存在著不如人意的地方,或者說存在著困難,上面講的貿易的逆差和資本的流向大家可以看到,兩國之間差距是很大的,不但如此,兩國人員往來差距也很大。韓國在中國學習工作的人,比中國在韓國學習和工作的人多得多,這對兩國的合作是有影響的。
競爭升級:貿易磨擦成關注點
主持人:在這種貿易積極發展而又存在極大逆差的情況下,應當如何處理好中韓之間經貿關系,從而避免貿易摩擦?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薄熙來:中韓經濟正處于令人鼓舞的時期,但我認為應該而且可以做得好上加好。對目前兩國經貿領域存在的問題,中韓雙方應該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妥善解決。比如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經過27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建立和完善了市場經濟的體系,不然中國的市場也不可能成為世界所有跨國公司所矚目的大市場。大家公認,中國的市場已經是全球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市場。韓國企業在開拓中國市場方面不存在任何體制性的障礙,據中方保守的統計,在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貿易逆差累計已達到1500億美元,特別近年來,中方貿易逆差在不斷擴大,差不多每年要增長100億美元以上。韓國已經成為中國目前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這表明在世界范圍內,韓國是最成功的以中國為市場來拓展本國經濟的國家。自然,韓國也應該最能理解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中方愿與韓方加強協調與配合,深化雙邊經貿合作,推動東亞地區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局面。
高建:雖然中韓經濟合作有了深化,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中韓之間的貿易不均衡,由此引發的一些貿易摩擦也成為關注話題,韓國是中國進口的主要限制對象之一。我認為中韓經濟合作的主要課題是中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應該維持中韓的產業關系。中韓兩國都采用一些依賴于外向型的發展戰略,并有重復的產業結構,這是競爭日益擴大的結果,中國在技術、中低價等方面超越了韓國,大部分主力產業十年內會達到韓國的水平。
李鐘爋:韓中經濟合作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也就是成了競爭的關系,競爭之后就是對立了。從歷史上來講,對立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韓中兩國如果不加強合作的話,這13年的交流成果將會遭受損失。從這一點來講,我們應該進行更好的合作。我們應該建立合作的框架:首先是應該取消關稅壁壘;第二是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協定,兩個國家統一對一些第三國家進行關稅政策;第三是從生產方面也應該進行合作,形成共同的市場;第四,和歐共體一樣,兩、三個國家共同制定經濟政策,通過聯合實行共同體,自由貿易協定通過這樣的共同體關稅同盟開始。
于平:至于貿易不平衡問題,要積極地來看,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希望雙方的經貿關系不僅僅局限于商品貿易,從商品貿易向服務貿易擴大,從貿易領域向投資領域擴大。我們認識到中國與韓國有比較大的貿易逆差的同時,也贊賞韓國企業多年來對中國的投資,去年韓國271多億美元的在華投資,幫助了企業的發展,幫助了我們產業的升級換代、產品的提檔。
玄明官:目前,韓國和中國也存在競爭的問題。韓國有主打的產品,比如半導體、汽車、石油、化學等領域。但是將來韓國的這些先進的領域很快就會被中國戰勝。美國曾經有它的競爭力,但是這個競爭力后來傳到日本,然后又傳到韓國,比如汽車、鋼鐵。
在這種環境下,中國和韓國應該怎樣進行合作呢?怎樣把這種競爭力的生命力延長呢?有一個教訓,韓日之間存在著一些摩擦。半導體、石油及化學領域,日本和韓國曾經進行了長時間的競爭,韓日兩國企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個問題對韓中兩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開辟合作新領域 共創經濟新模式
主持人:事實上,中韓兩國經貿關系可以用國際罕見的“跨越式”發展來形容,這為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中韓經貿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區域合作上的確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未來,中韓的經貿合作會停留在現有層面嗎?
高建:我覺得中韓之間經貿關系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合作來促進:第一,加強能源方面的合作,中韓兩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能源進口國,穩定的能源供給是兩國面臨的共同課題。同時,俄羅斯為中韓兩國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的能源出口國,雖然西伯利亞的氣田開發正在個別進行,如果中韓兩國主導、參與這些開發,并構建一些能源出口國同能源進口國各方面的連接網絡,將有利于各個方面。第二,環境方面的共同努力,急劇的產業化、都市化使東南亞成為環境問題共同的受害者,黃海、東海社會資源污染,還有沙塵暴等等跨越國境的環境污染問題,對這些問題要制定詳細的計劃。并為促使企業與非政府機構參與建立一些組織體系。第三,加強物流方面的合作,經濟活動得以跨越國際相互聯系的前提是人和貨物的有效運輸體系,兩國有必要相互連接彼此間的海運、空運、鐵路的一些網絡。包括日本在內的國家應該建立一個運輸合作機構,同時掌握一些阻礙地區合作的法律、技術、財政等方面的障礙因素,并探索解決的方法。第四,金融方面的合作,東亞金融危機以后,一些地區內外匯交易機制為重點的協議已經制定,在利息、外匯儲備等等方面還應該加強透明度,并加強運行、監督機制。同時,在區域內市場的開發發展中小企業的同時,應該促進人民幣、日元、韓幣的變動方面的合作。
薄熙來:根據兩國對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研究,到2010年中韓雙邊貿易規模將超過1500-2000億美元。未來幾年,中韓合作,還會具備很多新的特點,也有很多新的機會。比如說,中國政府正在全力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和中部崛起的戰略。這些地方都是中國很有發展潛力的地方,有科技力量、有工業基礎,近年來基礎設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我相信,韓國企業家將在這些地區找到合作開發的眾多機會。中韓加強經貿合作,不僅對我們兩國重要,對亞洲也重要,對世界也重要。
于平:我覺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促進雙方的合作:第一,建立民間溝通機制,以避免并及時解決可能出現的貿易摩擦,維護雙邊貿易的均衡發展。加強兩國行業協會與進出口商會間的合作,及時地交換信息、溝通情況,規范企業行為,維護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第二,推動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到韓國投資,參與企業的并購與重組。同時,也歡迎韓國的企業參與對中國企業的并購與重組。中國貿促會將推動中國有實力的企業,在WTO的規則下,更多的加強同韓國對口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開辟新的合作領域。采取多種合作方式,推進雙方互利共贏的局面。
第三,雙方企業家應該積極的探討加強區域合作。如在東亞的合作、東北亞的合作上進行一系列探討。
主持人:中韓兩國的區域合作的主要形式將是什么?是建立自由貿易區嗎?東亞的經濟將如何協調發展?
張曙光: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區域經濟合作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東盟和歐盟的發展和擴大就是一個例子。中國和韓國是東亞很重要的國家,兩國的經貿合作是東亞合作的一個基礎,但是東亞合作確實不如東盟合作發展的那么快,東盟自由貿易區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安排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而東亞的合作可以說是醒得早,起得晚。其中的原因是很值得有關國家思考的。
李鐘爋 :韓中兩國的經濟合作是從貿易方面開始的。通過資本的貿易,我覺得韓國是有對華進行投資任務的。綜合性的合作形式是有必要的,韓中關系過去13年來,因為中國和韓國是不同的社會形態,所以沒法談社會分工的問題。但是在亞洲國家,在東亞國家,中國和韓國如果不參加亞洲分工的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原來是垂直性的合作,現在應該發展成橫向的合作。我們同等的對待,像高附加值的產業、技術性產業,還有像資本的合作,通過這樣的關系實現產業的分布,通過共同的研究來實現分工。這種環境下,韓國和中國過去依靠了美國和日本的市場,但是將來由于地區貿易的擴大,我們應該改善一下我們的戰略。21世紀,從地理的角度來講,我們也應該重視中國和韓國、美國和日本的市場,共同創造新的經濟模式的框架,這是非常重要的。
高建:對東亞經濟、歷史、政治而言,促進經濟一體化是否可行有很多意見,無論是依賴于網絡的歐洲合作模式,還是依賴于封閉的歐盟北美貿易區的模式都有各自的合理性。關稅壁壘、貿易地帶形成共同市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10+3”提到中亞經濟問題的形成就是一種表現,簽署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國家的GDP只有韓中日三個國家GDP的10%,目前,韓國、中國、日本三個國家各自進行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如果這三個國家各自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那么問題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從長而計,東亞的經濟合作中,盡管會出現一些損失,最終將有利于三個國家的經濟利益,中國經濟的產業飛躍的模式告訴我們,中日韓之間的自由貿易將促進三國產業分工,促進三國的產業提高效率。
薄熙來:和十年前不同,中韓兩國在世界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研究區域經濟的時候,我們看到歐盟25國經濟體已經在發揮重要的作用,北美自貿區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去年APEC會議期間,胡錦濤主席和盧武鉉總統共同宣布要進行經貿的聯合研究。標志著探討中韓貿易區步伐的加快,中方更以積極的態度來回應韓方一道推進自貿區的進程。不久前我同韓國的經濟貿易部長金玄宗先生進行交流,他也向我提出了加快中韓自貿區建設研究進程的建議,而且希望我們共同在東北亞以及“10+3”的框架里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我認為金玄宗部長的提議是積極的、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