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6月17日深夜,歐盟峰會在距離“滑鐵盧之日”還有三個小時之際黯然閉幕。
與會各國依然沒有就歐盟2007-2013年的中期財政預算方案達成一致,25位政府首腦之間持續14個小時的激烈辯論,不僅沒有驅散法荷公投失敗后的陰霾,反而使全歐洲都感受到
190年前拿破侖在滑鐵盧體會到的寒氣和壓抑的信心。
美聯社懷疑歐洲一體化進程是否已失去方向。 《紐約時報》則一語破的:“一切都因錢,金錢使最原始的情感代替了政治夢想。”
難奈富國爭利
作為一個超國家機構,歐盟財政取之于各國用之于各國,其規模來源和分配歷來是紛爭之媒。
此次歐盟擴大后首個中期財政預算,首先爭論了預算占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去年獲得了1063億歐元預算的歐盟委員會,主張將預算額度由各國國內生產總值1%升至1.24%。德、英、法、荷等6個凈出資國自然是要力圖維持現狀。
歐盟預算的絕大部分主要用于落后地區發展援助和農業補貼,受援助的“后進”國家之間從來就缺乏對餡餅切分比例的討價還價。
可令人詫異的是,雖然此次歐盟中期財政的增收部分主要為了幫助去年新入盟的10國發展基礎設施,但以波蘭為首的東歐新人卻表示愿意放棄部分援助,這直接使這場歐洲內戰不是發生在窮富之間,而是在富國內部。
最大的潘多拉盒子,是英國堅持從它向歐盟預算凈繳付款中按比例獲得的返款,以及法國與德國的聯袂反對。于是以眼還眼的英國在荷蘭、瑞典等國助威下,向從占歐盟預算40%的農業補貼中受益最多的法國說不。
面對會議上窮國打圓場,富國彼此拳打腳踢的場面,行將卸任的歐盟輪值主席國首相容克無奈地一再說,“我感到恥辱”。
英波合縱對決德法連橫
當然,東歐國家顧全大局其實是顧及長遠,希望委曲求全幫助歐盟暫度難關,以便來日有所回報。不過,波蘭總理貝爾卡那句“當前是波蘭提升在歐盟內地位的好時機”,也讓人聯想起波蘭要在去年入“盟”后,就顯示出的在英法德波四巨頭之爭中出人頭地的謀算。
預算紛爭外圍如此,核心卻是英國與法德之爭。法國輿論認為,預算危機可能是英國對法德在伊戰等問題上唱反調的報復,并要借法國否決歐憲失威、施羅德忙于大選之機打壓兩國,不然布萊爾近日也不會專門會見施羅德9月大選的對手默克爾。
英國《金融時報》說,布萊爾“看到了一次機遇。”《紐約時報》和法國《回聲報》對此共同注解道:將于7月1日擔任輪值主席國的英國,想通過改革歐盟提高它在歐洲的地位,并充當美歐橋梁,“不希望看到歐洲作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崛起”。
其后果可能是長期推動歐盟運轉的法德軸心淡出,歐盟進入英、波雙頭時代,尤其是英國今后可能通過返款讓步和聯合東歐10 國頤指氣使。
如果說英法德波四國地理的縱橫連接給人以歐盟脊梁印象的話,那么脊梁的兩頭現在卻想要中間塌陷。不過,沒人相信法德會坐視英國獨自或拉著波蘭站到舞臺上。
哲學知易 現實行難
被現實糾纏著的政治家們,無奈而不約而同向哲學探問危機深層次根源。容克認為,危機源于兩種“發展哲學”的沖突:英國為首的國家想讓歐盟停留在“自由貿易區”階段,法德卻追求“政治經濟一體化”。布萊爾強調“歐盟失敗不在領導人不能達成一致,而在領導人不能與民眾達成一致”,提出了官、民沖突的哲學。
然而更多輿論認為,歐盟的一切問題都是現實問題,歐盟持續的危機在于不該打國家牌時各國卻打了國家牌,當最需要強力領導之時歐盟卻發現沒有這樣的人物。歐盟要超越當前的哲學困境,跳出“合久必分”的周期律,還需經歷更多“成長中的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