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予經濟和政治雙贏希望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是中國加入WTO后在區域合作上邁出的最重要一步
張蘊嶺/文
7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開始實施,近7000種商品將按商定時
間表降稅。這意味著一個擁有17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達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為1.2萬億美元大市場的歷史性開局。中國在加入WTO以后重視區域合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是最重要的一步。
2000年,朱镕基總理在新加坡首先提出創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動議。隨后,中國與東盟聯合專家組于2001年遞交了研究報告,提出用10年時間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計劃進入前期籌備階段。
考慮到東盟一些國家對建立與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擔心,雙方首先啟動的是“早期收獲”(Early Harvest)計劃,即在達成自由貿易區協定之前,先期給予東盟國家一些現實的貿易利益,不對等地開放農產品貿易,使東盟國家感到與中國建立緊密經濟關系以及開放市場大有裨益,以減少東盟諸國的疑慮。
應該說,“早期收獲”計劃是對傳統自由貿易區的一個創新。
泰國是第一個與中國訂立“早期收獲”計劃的東盟國家,馬來西亞、菲律賓也隨后加入。“早期收獲”計劃從2003年開始實施,為期四年。“早期收獲”計劃選擇對東盟400種農產品實行零關稅,而不要求互惠讓步——這在發展中國家是沒有先例的。
到2004年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貨物貿易談判完成。貨物產品開放分為兩步:第一是對較發達國家,用不到10年時間實現大部分產品零關稅;第二是對欠發達的東盟新成員,給予三至五年的過渡期。由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時間為2010年至2012年。
實際上,在自由貿易協定安排下,7000種產品絕大部分將實現零關稅,而部分敏感產品則將分步進行。開放的產品約占目前中國和東盟貿易產品總額的95%。
產品開放將帶來積極的效應,這會進一步改善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整體貿易氛圍,加強經濟聯系。盡管在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中,資源產品和中間產品占的比例很大,它們的實際稅率已很低——自由貿易區將大大減少管理成本;同時,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需求增長,將使雙方既有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近幾年東盟對中國出口增長迅速,年平均增幅在30%以上,自由貿易區會加強這種勢頭。同時,這會為中國對東盟的出口提供新機遇。目前中國在與東盟的貿易中處于大量逆差,且呈上升趨勢。但東盟市場仍是有機會和有潛力的,中國企業可利用零關稅和低成本優勢加大對東盟市場進入的力度。另外,亦可利用東盟內部的自由貿易區,到東盟投資生產。
中國對東盟出口產品的主要優勢,一是零關稅,二是低成本。東盟市場結構不僅在很多方面適應中國,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整體市場,東盟內部存在自由貿易區,到東盟投資生產可利用零關稅使產品在所有成員國市場進行銷售。
國內企業過去一直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東南亞太窮,不在其出口擴大戰略考慮之列。實際上,東盟每個國家都可能是某一類消費產品的大市場。以柬埔寨為例,中國制造的摩托車,21、25英寸彩電有著現實的需求。東盟國家不同的發展狀態,恰恰為不同檔次的同類產品提供了商機。東南亞放開市場可能為中國某些面臨倒閉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帶來機遇,小批量、技術含量偏低的產品將找到自己的市場。
貨物貿易談判結束后,將是投資和服務類談判。投資談判有三個重點:一是開放保護領域;二是投資保護;三是貿易便利條件。
這方面的談判仍在進行準備,估計需要1年時間。開放投資領域意義重大,有些國家對電信業限制較多,有的則對某些制造業過度保護,還有的對當地資源進行投資的存在股權比例和投資規模等限制。投資談判主要是為促進投資創造一個更有利的環境。過去東盟到我國投資較多,今后中國到東盟的投資亦會大幅增加。
服務領域涵蓋廣泛,包括勞務、運輸和金融等。一旦談判完成,此前已有合作協議的旅游業也將實現更大自由度,比如我國可多方開辦旅游公司,直接辦理旅游業務。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最重要的特點是中國把東盟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發展與東南亞關系是中國周邊戰略中最重要一環,同時涵蓋政經領域。同時,把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市場,也有利于中國企業“走出去”。作為離中國最近的一個市場,東南亞便于國內生產能力轉移及資源開發。此外,東南亞也將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能源供應地。
在政治上,中國希望通過密切經濟關系改善與東南亞整體關系。中國與一些東盟國家,如印尼、越南、柬埔寨等過去有很多沖突,如今通過密切經濟關系來改善政治關系,效果非常明顯。
總體看來,區域合作是一個大趨勢,與全球化具有互補關系。我國對自由貿易安排采取了先易后難、由近及遠的戰略,東盟亦吻合這一思路。現在貨物貿易自由區安排開始生效了,現實的利益和未來的潛力都很大,亟需把握。-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