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關注全球并購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影響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2日 15:41 《中國企業家》 | ||||||||
來自“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的這一份報告指出,在深度介入經濟全球化之時,中國政府要考慮防范跨國并購帶來的中國國家經濟安全問題 報告/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 執筆/湯世生等 跨國并購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為了尋求和保持其競爭優勢,必然實施全球戰略,以并購作為自己的核心經營戰略,在國外建立生產設施,鞏固和增強其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因此,跨國并購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特征,是企業和國家經濟走向全球舞臺的必經之路。但是,在各國跨國企業擴大占有其他國家市場、資源和技術時,往往使被收購企業所在國受到很大沖擊,甚至會威脅一國的經濟安全。有鑒于此,各國對于跨國并購行為均有相當嚴格的反壟斷限制或以經濟安全為名的其他限制。 在德國,公司法規定跨國收購中,當一個人收購德國公司25%或50%以上股份或表決權時,必須通知聯邦卡特爾局;當收購產生或加強市場控制地位時,這種收購將被禁止。 在美國,2004年末,聯想集團收購IBM PC業務遭遇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該交易是否構成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他們擔心此交易可能會使中國政府獲得先進技術,從而影響美國國家安全。據美國媒體報道,IBM后來對美政府作了相當多的解釋、說明和承諾,并且把個人電腦部中惟一算得上有技術含量的部門——位于北卡羅來納三角區的實驗室剝離。這樣聯想得到的只是IBM的生產、銷售和服務網絡。這說明美國政府對涉及敏感行業的外資收購也非常關注。 在加拿大,2004年9月,中國五礦集團準備以50億美元收購諾蘭達礦業公司,加拿大政府也同樣表現出與美國政府相同的態度,對并購本國自然資源公司的前景感到憂慮,并且正在醞釀采取更嚴格的保障措施以及考慮是否修改法案,給議會對并購過程具有更大的控制權,以期維護本國利益。目前,任何價值超過2億美元的并購協議都必須經過加拿大政府批準方可生效。 跨國公司對我國的壟斷趨勢威脅我國經濟安全 1、跨國公司對我國各行業壟斷情況 由于我國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制約,跨國公司對中國很多行業的控制已發展到了值得高度關注的程度。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占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瑞典利樂公司占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美國柯達占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法國米其林占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米其林以及旗下品牌在各自細分市場上處于主導地位,富士公司中國市場占有率超過25%。此外,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服務器、網絡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上占有絕對壟斷地位。在我國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跨國公司子公司的產品已占據我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份額。 2、跨國公司的壟斷趨勢直接威脅我國的經濟安全 跨國公司的壟斷直接抑制了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鐕就ㄟ^直接投資或并購中國企業的方式強力搶奪中國市場,對許多行業實現了壟斷或者處于壟斷的臨界點。其直接的結果不僅是獲得了巨額壟斷利潤,而且使中國企業的民族品牌難以確立。中國不同產業的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普遍缺乏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以零售業為例。沃爾瑪在中國市場實施“虧損戰略”,以其本土市場對海外市場補貼的方式,不惜虧損擴張中國市場份額。值得一提的是,家樂福超市在中國對供貨商收取種種不合理的進場費、促銷費,惡意轉嫁本應由自己承擔的費用,但由于中國缺乏對此類壟斷行為處罰的法律條款,家樂福的行為一直未被制止。而韓國家樂福的類似行為,在1999年至2001年三年間,已經三次受到韓國政府的罰款。同樣的行為在中國和韓國遭遇到兩種完全不同的命運,值得我們深思。重要的是,這些零售業的跨國公司利用控制終端采購渠道的主導地位,通過全球采購方式間接或直接抑制了中國輕工業的發展。 跨國公司的壟斷有可能獲取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不宜對外披露的信息,增加了國家的潛在風險。如IBM目前同時壟斷我國銀行業大型機市場和大型機服務市場。作為中國的關鍵經濟領域之一的銀行業僅由一家外國公司提供關鍵產品,又幾乎僅由一家外國公司提供關鍵產品的服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十分罕見的。IBM對我國銀行業市場的壟斷,客觀上造成了我國金融運行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因為當國家間戰略出現沖突時,IBM肯定要服從美國國家戰略:80年代末,IBM就曾一度撤回其全部專家,中斷對我國銀行業IBM大型機的服務。又如,長期以來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幾乎壟斷了我國海外上市企業的全部審計業務,而這些企業有的又往往是我國的關鍵行業,如能源、金融等。通過審計業務,外國機構可以獲取到關鍵行業幾乎一切重要的信息,如我國能源規劃的戰略布置、國有銀行過去不宜被人知曉的資金用途等等,F在這些大量的國家重要經濟信息已處于開放狀態,使得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 防范對策及建議 經濟全球化體現了資本自由化、生產自由化、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本身有可能要帶來國家主權的削弱,跨國并購往往會產生與東道國國家經濟安全的沖突。這種主權削弱并不只是在中國,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是一樣,何況中國是弱勢國家。因此,我們在考慮經濟全球化所得利益的同時,必須重點考慮如何防范由于加入WTO、參加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中國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為此,我們建議: 1.加緊執行以《反壟斷法》為主體的相關法律法規 外資并購最大的直接的負面影響在于它可能導致壟斷。壟斷會壓制東道國的幼稚工業。而克服跨國并購負面效應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制定《反壟斷法》。通過《反壟斷法》規制跨國公司的活動,既能做到遵守WTO規則,又能維護國家利益;既能充分吸引外資,又能控制跨國公司的負面影響,這是當前條件下我國的理性選擇。 2.設立跨國并購審批機構 中國應借鑒美國等國家的做法,制定一定的制度,對認定跨國并購涉及國家安全的,應設立專門的國家并購審批機構進行審查,該執行特殊審查任務的機構可由多個部委共同組成,直接歸國務院管理。特別是可以考慮建立國家經濟安全咨詢委員會,可以允許民間行業協會參加,充分吸收市場經驗。 3. 建立并購中的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機制 經濟預警首先是信息預警,要建立并購經濟信息網絡、檔案管理系統和分析系統。可仿照美國,一經發現危害經濟安全的跨國投資和并購,立即采取相關措施。對于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投資性公司,應借鑒日本做法,要求其定期報告。如反壟斷主管機關認為有問題, 可令其減少投資,轉讓股份,排除壟斷的可能性;如果所有在華的子公司、分公司在外資投資性公司的統一指揮下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損害我國利益的, 可借鑒美國“單一體論”做法,即把它們當作一個實體來看待。 4.建立中國海外投資保障法律體系 社會敵意、法律沖突、政權變化和商業文化對立導致的資產剝奪、企業破壞、罷工、商業歧視、員工綁架乃至公司被驅逐等惡性事件,已經成為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的現實問題。國家風險應當成為中國政府和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的重要關注問題。美國和日本在50年代和70年代企業國際化過程中,都建立了海外投資的政府保障體系,有力地支持了本國企業的全球化操作。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在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和海外投資過程中,在中國企業開始學習利用自己的優勢去獲取所需技術、品牌乃至資源過程中,不僅要提供信息、進行市場協調,而且應在投資擔保、并購信貸協調、企業經營支持乃至外交協助等多方面,提供一系列保障性措施。 5.充分發揮國內投資銀行和中介機構的作用 在跨國并購或上市中,投資銀行中介服務涉及證券公司、財務顧問、法律顧問、會計顧問等多方面,投資銀行中介機構的作用甚為關鍵,比如為客戶提供專業意見,幫助避免跨國并購的法律陷阱、匯率風險,規避價值評估帶來的麻煩等。在近年中國發生的重要外資并購和海外并購案例中,大型并購項目的財務顧問業務基本由海外投行所壟斷。我們承認海外投行具有經驗豐富和資金實力雄厚等種種優勢,但如果中國大量的涉及國計民生重要企業長期由外資投行壟斷,無密可保,對我國經濟安全是有重大威脅的。 特別是由于一些著名外資投行與我們在并購中的交易對手——海外跨國公司,有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幾乎為血脈相連的關系,難道他們會時刻真正站在中國企業的立場上公正地考慮問題嗎?難道他們會真心無私地幫助中國企業正確判斷和破解可能出現的風險?難道他們會在并購定價中充分維護中國企業的利益?這些都值得我們思索。 因此,從保護國家經濟安全、保護國內企業利益的角度出發,建議今后可參照有關國家的做法,在涉及中國企業并購、上市財務顧問業務時,規定至少必須同時聘請國內中介機構共同參與。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我們高度評價過去20年里中國經濟開放與改革的巨大成就,堅定不移地主張中國的經濟安全必須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實現。盡管全球并購對中國經濟形成了嚴峻的挑戰,也出現了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威脅。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企業、政府的成熟使得我們可以有信心地正視挑戰和威脅,積極穩健地建立合理的安全保障體系,為中國企業更加公平地有效率地與全球經濟接軌而創造機會與環境。這正是我們這一代在全球化過程中成長的中國企業家的歷史使命與重大責任。 討論并執筆人 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名譽會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名譽院長劉吉 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副會長,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 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秘書長、中國銀河證券有限公司副總裁湯世生 全球并購研究中心秘書長、萬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巍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信永中和會計事務所董事長張克 上海市律師協會會長,國浩律師集團事務所首席合伙人呂紅兵 民建中央財經委委員、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總裁權忠光 訪 談 不能忽略經濟全球化的另一面 ——訪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秘書長湯世生 文/本刊記者 岑 科 《中國企業家》: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有其正面和積極的意義。而你們這份報告則強調了其消極和負面的影響。作為一個中國的民間商會,為什么會從這個角度關注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湯世生:對于這個問題,我本人以及并購公會的其他同仁應該說關注得比較早。最近幾年,隨著加入WTO,中國經濟開放的程度可謂前所未有。開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在海外進行投資、收購。二是國外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進行大量的并購。第二個方面的情況,政府海外企業在中國的并購,很早以前就發生了,可以說有近20年的時間了。我們認為,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或者國外的跨國公司到中國進行大量并購這兩個方面,應該有一些具體的法規鼓勵或限制,進行市場化的公平管理。但遺憾的是,這個問題到目前還沒有被擺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 《中國企業家》:報告是怎樣形成的?具體將以什么方式發布或傳播呢? 湯世生: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并購公會在討論中國并購方面的一些政策和技術問題時,都提到中國經濟運行安全與并購工作的法規建設問題。于是就此專門討論。報告出來后,作為并購公會上半年的白皮書,已向有關方面提交,截至目前還沒有回復。接下來我們還會組織討論,跟國家有關部委的同志一起討論。 《中國企業家》:報告的核心是談中國的經濟安全問題,我想問一下,你們所定義的經濟安全是什么?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有多大的關聯度? 湯世生: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認為,國家安全必須構建在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穩定等等方面上。所謂經濟系統運行的安全和不安全,取決于一個國家在主權控制、規范之下的安全運行管理機制:如果企業的行為超出國家的管理運行控制,形成一個嚴重不公平的市場環境,破壞整個經濟中生產、流通、銷售、交易各個環節的持續運行,造成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損害,就是不安全的。 我們所說的跨國公司并購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影響,目前還沒有引起國家的足夠重視。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會形成資源被少數公司壟斷,或者有些產品的定價權由極個別公司壟斷,由此帶來對消費者利益的破壞,或者整個消費和生產的失衡,這是需要我們關注的東西。 《中國企業家》:您認為中國在制定《反壟斷法》的時候,應該大致做哪些規定來解除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威脅? 湯世生:這是一個法律技術問題。到底什么叫“壟斷”?超過多少為“壟斷”?應該怎樣去避免或者控制這種情況?是要法學專家討論的東西。需要強調的是,并購審批是政府執行這部法律的首要環節。而在這部法律出臺之前,并購審批是一個行政管理措施。 《中國企業家》: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在美國也有很多大的收購,你怎么看這個問題?它對美國的經濟安全造成影響了嗎? 湯世生: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二十多年的時間,日本對于美國大量企業進業的收購。在這個問題上,美國還是比較開放的,因為:第一,日本始終沒有在美國形成某一個行業或產品的壟斷,也就是說再收購也是一個小范圍過程,或者是一個很慢的速度;第二,日本也不是某一家公司對某一個產品的占有或壟斷。 《中國企業家》:報告里面提到,很多中國企業到海外上市,或一些跨國并購,它們所聘請的財務顧問,或者是中介機構,都是國外的。報告認為會帶來一定的安全問題。對此應如何理解? 湯世生:這是我們討論很多的問題。中國公司在海外上市,也就是說,中國的資產在海外吸引直接投資者,聘請海外的中介機構,對中國的上市企業進行資產調查。這種調查是非常嚴格的盤底,有人比喻為是一個“猴子變人的過程”。這種做法對于一個國家的企業影響特別大。問題是,像中國的石油、石化、電信等命脈行業,需不需要向國際上所有的人進行披露、是不是都必須聘請國外的中介機構作財務顧問?假設整個經濟運行都可以公開的話,也不是問題。假設說有數據需要保密的話,那么我們現在已經無密可保了。 《中國企業家》:上市必須要公開數據的啊。 湯世生:上市是一個方向。問題是要不要都去海外上市。中國的情況很特別,所有骨干的國有大型企業統統到美國上市、海外上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應該讓國內的廣大投資者也能成為這些高利潤企業的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