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夢有多長?一小時,一晚上,還是28年?
如果說28年的夢并不算是絕無僅有,但若是全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一同做著一個夢,那么,想必稱之為傳奇并不為過!
這就是《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喬治·盧卡斯一個人28年的夢想與傳奇。
5月20日,《星球大戰前傳三:西斯的復仇》在全球舉行了頗具象征意義的同步公映。在上映四天后,該片便在美國連破美國影史上的首日票房紀錄、首三日票房紀錄以及首周末票房紀錄。即便在中國大陸,《星戰前傳三》也以2800萬元人民幣改寫了進口大片內地首周末票房紀錄,當然,與美國同期1.54億美元的票房相比,這個紀錄多少有些小巫見大巫。
有人曾說大多數人在成年后,便喪失了對事物自主的評價,而代以簡單的價格比較進行判斷。用票房來評價電影的優劣,似乎也不免落入了這個俗套。盡管,在觀看后,就有觀眾表示,并沒有發現這部電影的獨特之處,星際戰爭的場面很壯觀,但一些情節似乎有些模糊不清,之前宣傳的有些言過其實。但這種評價絲毫不會得到“星戰迷”的認可。對于“星戰迷”來說,《星戰》系列是一種內心的記憶和情結,這個情結,是不能用簡單的票房數字來評價的。
盧卡斯的《星戰》系列中,借鑒了很多著名的故事內容。整個故事構架類似西方傳統的勇者斗惡龍、救公主的童話,社會結構像是古羅馬共和制和帝制時期的政權,絕地武士的設計和西方的騎士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武士的形象設計則借鑒了日本電影元素。事實上,從《星戰》系列整體來說,它的確改變了美國的電影業、觀眾和文化,當然,也包括盧卡斯自己。
《星球大戰》出現的年代,人類剛剛進入太空,冷戰還在高潮,越南戰爭和石油危機正折磨著美國的政客。沒有手機,沒有個人電腦,Internet的前身還只是美國軍方應對全球核戰的緊急措施。政府備受懷疑,英雄受到嘲笑,價值觀的缺失讓“嬉皮士運動”之后的美國年青人感到空虛。
當時的盧卡斯,剛剛從一個叛逆青年轉型為一個無名導演。他的想法反叛另類,他喜歡全程掌握影片的拍攝,他為了滿足自己的拍攝效果專門成立了一家電影技術公司,他的霸道、不羈以及多次的超支讓新東家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十分惱火。1977年5月1日,《星戰一:新的希望》在美國舊金山北點劇院舉行試映。盧卡斯的一位朋友看完對他說:“嘿,喬治,你這電影簡直是垃圾!”全美數千家影院只有37家簽定放映合同,投資方不得已采用搭售的方式以使影院放映該片。
盧卡斯很沮喪,在這之前,他已經被好幾家公司踢來踢去了,沒有人知道,如果這個完全出自他自己腦袋的故事不受歡迎,盧卡斯的職業生涯將會如何。
但一個月后,《星球大戰》創造了票房新紀錄,狂熱的人們擁堵在影院門口排隊買票,觀眾們驚訝于電影的故事和場景,驚訝于這個夢幻般的世界。40歲的安德森現在供職于一跨國公司駐華代表處,他依然記得12歲那年看星戰的場景。遙遠的星系,龐大的飛船,以及富有魅力的激光劍,這讓一個12歲的男孩激動不已,以至于睡覺之前要在窗邊望一陣星空,讓電影情節在腦中再次放映。據說,在對當時美國小學生心中的英雄進行調查時,《星戰》主人公——天行者盧克進入了前三強,甚至高于傳統英雄人物蝙蝠俠和超人。當然,美國總統是進不了前十的。
就這樣,《星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隨著之后《帝國反擊戰》和《杰迪武士歸來》兩部電影的拍攝,《星戰》系列不但屢破美國票房紀錄,而且還培養出了一批忠實的“星戰迷”,開拓出了數十億美元的相關商品市場,甚至衍生出了一種名為“星戰”的文化。
最早受到影響的當然是美國的電影業,它改變了技術在電影拍攝中的表現力,改變了技術在電影人心中的位置,當然,也改變了不少電影人的一生。
汽車司機詹姆斯·卡梅隆看《星戰一》那年23歲,“看《星球大戰》讓我驚喜得要尿褲子。我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天哪,誰做的?我告訴自己,嗨,伙計,我也要拍這樣的電影。我就這樣辭去了司機的工作。”7年后他導演了科幻巨片《魔鬼終結者》,又過10年他拍了《泰坦尼克》。
而彼得·杰克遜看《星戰一》時還只有15歲:“看《星球大戰》改變了我的一生。多么神奇,又多么貼近我們平凡的人生,那是外星,可一樣臟兮兮。”長大后,他導演了《指環王》三部曲。
當時已因《大白鯊》成名的斯皮爾伯格看了該片后,與盧卡斯原本就是好朋友的他決定與盧卡斯合作,兩人拍攝了著名的《奪寶奇兵》系列,而選取的主演,正是《星戰》主角之一哈里森·福特。原本默默無名的哈里森·福特也因此一躍成為好萊塢的一線明星。
盧卡斯當時為拍攝《星戰》特技而成立的ILM(工業光魔公司)現在已經成為全球頂尖的電影技術公司。如今,好萊塢約60%的特效鏡頭都是在ILM中制作完成的,特效幾乎成為了美國大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由于歷史的緣故,《星戰》的“老三部曲”一直沒能在國內影院放映。國人對《星戰》自然不會有美國人那樣的歷史情懷。直到1999年,《星戰前傳一:魅影危機》才正式進入國內,并遭到了小范圍的冷遇。對此,有人將其歸結于國內觀眾對特技大場面的逐漸認知,也有人認為,文化背景的不同阻礙了國內觀眾對《星戰》的理解。
不可否認,《星戰》延續了美國電影的傳統——造夢,且將其發揮到了一個新的層面。美國人自己認為,美國就是一個充滿夢的國度,而電影就是將這些夢表現給普通人的一個途徑。從這一點看,國內一些觀眾對電影中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內容表現出的反感,會不會是想象力缺乏的表征呢?(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