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東京記者 林忠
5月23日,應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刑事告發要求,東京高等檢察院對橫河橋梁、石川島播磨重工等8家日本橋梁建造主干企業、三菱重工等主要生產企業以及有關人員的住宅進行了搜查,沒收了大量的文件資料。24日上午,8家主干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涉嫌操縱橋梁工程競標價格、進行不正當交易而被立案偵查。到目前為止,共有47家橋梁生產企業
牽扯其中。
據報道,這47家橋梁建造企業按資歷的深淺和入行的先后,分別組成了兩個“幫會”性質的組織,8家主干企業每年輪流充任“帶頭大哥”,在近幾十年的時間里,私下談判、協商,進行不正當交易,以各種手段取得工程項目,并私自進行分配。在日本國土交通省以及道路交通公團的大型和超大型橋梁建設工程的競標過程中,這些企業涉嫌進行價格操縱,其中標價格往往與發標價格十分接近,從而攫取巨額非法利潤。
去年10月,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在對相關企業進行調查取證時,發現了這些“幫會”企業組織的電話聯絡表和“規則書”,手冊上明確寫著“要以‘互讓精神’進行協商”、“必須嚴守秘密”等內容,儼然一部“幫規手冊”。
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橋梁建造行業的這種“幫會”組織就早已有之。當時,日本的政界官僚掌握著橋梁、道路等國家公共事業建設的大權,他們往往具體指定哪個工程由哪家企業承建,所以,這些企業就組織起來,對政界官僚進行“公關”,他們當時主要是對退職的官員十分感興趣,想方設法請到這些資深的前政府官員來公司任職,然后借用其在政府部門中的親朋故交的關系,為自己拉來有“油水”的大工程。
到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日本關東和東北等幾個地方的知事、市長因承包工程舞弊案發而被逮捕,原來的政府工程發包方法的弊端受到日本民眾的嚴厲批評,日本開始實行工程招標制度,這些企業幫會也迫于形勢和壓力而不得不宣布解散。
但很快地,這些企業幫會又“改頭換面、重出江湖”,他們招徠工程、謀取巨額利潤的手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據介紹,以一個日本國土交通省招標的10億日元的橋梁工程為例,企業“幫會”當年的“帶頭大哥”要事先召集各企業有關負責人開會,根據各企業的資質、業績、工程地點以及與該工程的相關關系進行協商,確定由某家企業承包這個工程,然后,具體商定其它參與投標的企業的競標價格,不允許出現任何更低的數額,以保證被指定的企業能夠成為惟一的承建企業,并且其中標價格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招標價格。按照有關統計資料來計算,這個中標價格一般能達到9億4千萬甚至9億7千萬日元。
就這樣,一出出的競標“大戲”在企業“幫會”和“帶頭大哥”的一手“導演”下不斷逼真而平常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加之由于這些企業都是有相當技術水平和實力的大公司,所以他們的競標成功率很高,并以此占據了日本橋梁建造每年3500億日元市場份額的一大部分。
日本媒體認為,雖然日本現在經濟仍不景氣,橋梁建造市場較“泡沫經濟”時期縮減了近三分之二,企業發展狀況比較艱難,但企業幫會操縱競標價格、壟斷市場的惡劣行為是不能容忍的。它不僅使民眾失去對企業的信任,也間接地讓國民的經濟利益受到很大損害,因為橋梁等公共事業的投資來自國民的納稅,企業的壟斷行為和不正當交易獲取的巨額利潤,其實正是納稅人的血汗。
日本政府將進一步對企業的壟斷、操縱價格等非法行為實行嚴格管理和嚴厲打擊,包括落實企業操縱價格行為違約金制度和加大處罰、賠償以及返還非法利潤等措施的力度。但一位日本政府官員表示,類似的企業“幫會”組織制度嚴密、手法多樣,政策和措施手段局限性很大,很難進行充分、到位的管理。
(本報東京5月24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