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宜飚
北京、香港報道
據近日英國《金融時報》披露,印度商貿部長卡邁勒·納特Kamal Nath向外界宣稱,印度政府計劃允許國內29個邦繞過印度嚴格的勞工法規,創建中國式的經濟特區(Spe
cial Economic Zones SEZ)。納特先生表示,提議中的立法將于今年5月通過。
印度受困于就業壓力
和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初衷不同,印度此次高調宣稱建立SEZ更多是迫于當前印度的就業壓力。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在其“印度經濟月報”中指出,到2010年,印度的就業年齡(15-65歲)人群將在現有的6.74億人的基礎上再增加8300萬人。這對于印度的穩定是個嚴重威脅,除非印度政府能加速經濟增長并提供就業機會。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Chetan Ahya 和Mihir Sheth共同撰寫的這份報告指出,“雖然服務外包有助經濟增長,但是為了提高就業率,中小型的制造業將是印度未來發展方向之一”。2003年,在全球貿易中,制造業的商機更多,全球貨物貿易出口額高達7.274萬億美元,而服務貿易出口額不過1.763萬億美元。
上述兩位經濟學家建議印度政府向中國學習,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特區。建立SEZ對印度來說有著現實意義,其主要功能就是促進印度制造業的發展,并通過此類區域,逐步廢除一些限制外來投資的嚴厲法規,從而促進投資和就業增長。
經濟特區不特
摩根士丹利提出的印度應該建立“真正”的經濟特區,是相對過去印度實施的經濟特區而言的。
嚴格來說,印度比中國更早實施類似經濟特區的建設,1965年便設立了第一個“出口促進區”(Export Promotion Zone,EPZ),是現在SEZ的雛形。1978年—1979年間,印度政府先后委托三個委員會對特區建設進行審查,最終決定在1984年增設四個EPZ,并在隨后幾年不斷放寬區內對外資的限制,以期促進區內經濟發展。
2000年5月,印度前商業和工業部長馬朗倡議,要按照中國模式建立經濟特區。為了表示政府的誠意,當時印度政府批準在經濟特區內的企業的外商直接投資比例可達到100%,投資總額不封頂。關稅和稅收按“外國領地”對待,國內其他地區產品進入特區享受“出國產品”的免稅待遇,國外產品進入特區免征關稅。此外,印度政府決定在全國再新建6個經濟特區。
然而迄今為止,印度的SEZ在促進出口和吸引外資方面的作用并不明顯。例如,中國2001年吸引外來直接投資468億美元,印度只吸引到23億美元。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出,2003年,所有SEZ和EPZ加起來的出口貿易只占印度當年出口的5%,在2000-2003年期間,特區內的出口平均增長率只有7%。
Chetan Ahya 和Mihir Sheth列出了印度SEZ效果不明顯的幾個原因:規模太小,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選擇的地點沒有競爭力;跟國內市場結合不緊密;過于嚴厲的勞工法令,等等。
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徐建國基本同意上述看法,他曾任中國駐孟買領事,對印度經濟進行了長期跟蹤調研。他指出,“事實上,印度的經濟特區概念和中國的特區還是有差別的,更貼切地說,印度目前的經濟特區只是在原來‘出口加工區’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政策修補,在稅收和審批政策方面實施更寬松的做法。”
“在勞工方面,印度的政策也比較死板。”徐建國說,“此外,其它一些法規也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需要,例如,在印度農業用電是不花錢的,糧食配給制依然存在。這些政策不是一兩天就可以改過來的。”
根據印度現行法律,雇員超過100人的公司如要解雇工人,需得到所在邦政府的批準。當然,由于工會力量的強大和政治選舉的需要,邦政府通常不會批準此類行為。此外,這類公司也被禁止長時間雇傭合同工而不提供永久雇傭待遇。
不過,徐建國認為,印度“學藝未成”的更主要原因在于,印度設立經濟特區目的可能單純只是為了促進出口,這與當時中國利用經濟特區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點完全是兩種概念,所以其成果也大相徑庭。
印度經濟特區前景
印度國大黨與其聯盟在去年5月上臺后,曾商定一個政策藍圖,將私有化和勞工改革都排除在議事日程之外。但納特近日卻表示,即將進行討論的這項立法將讓各邦政府決定各自計劃中的經濟特區適用什么勞工法規,其中包括由共產黨主政的西孟加拉邦。他同時表示,有信心這項法例會在5月份通過。
但是從目前專家的分析來看,印度特區建設的前景仍不樂觀。根據印度國際經濟關系研究委員會的一份研究報告,迄今為止印度賦予特區的優惠政策尚不足以促進其發展。目前特區內許多完全可以由區內官員執行的事務仍須由中央政府批準,大大降低了辦事效率。
目前印度的經濟特區要吸引外資,尚存在兩大難題。最大的困難是印度的體制還不完善。例如其中小企業政策規定,某些業務如紡織等只能交給中小企業去做,大企業不能參與。這些政策目前稍有放寬,但放寬程度相對有限。
徐建國舉例說,由于其條框的束縛較多,很多外資企業在印度經常遇到麻煩。有當地華僑反映,加爾各答有一座橋已經修建了20年還沒有修好,就是其中真實的例子。
他對勞工問題也比較擔憂,“它們要解雇一個人需要通過好幾道手續,此前也有類似我們‘買斷工齡’的做法,很受中小企業的歡迎,但是卻無法在全國范圍擴展,因為印度工會力量比較保守,不愿意退讓。”
第二個大問題是其基礎設施問題。過去中國搞經濟特區時首先是進行“三通一平”(通電、通水、通路、平整土地),但印度卻長期繞不過這四大瓶頸,一方面外來投資不足,另一方面本地政府或私營企業也不愿意進行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
摩根士丹利的報告估計,基礎設施是印度擴大制造業的最大難點。印度在2003年全球貨物出口排名中名列第21位,只占全球貨物出口的1%,甚至比泰國(15位,占1.4%)和印尼(20位,占1.1%)等國更低。
經濟特區能否助力就業?
經濟特區能否解決印度就業問題?徐建國沒有正面回答。
他認為,印度制造業體系健全,其國民經濟結構也比較全面。總體來看,印度的開放力度落后于中國,但是印度許多制造業的規模和產值都領先于中國,例如其汽車制造產業就比中國強。最近印度方面還說,其汽車底盤會在近期內占領中國市場26%的份額。
摩根士丹利判斷,經濟特區會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有助于擴大出口,使經濟更自由化,擴大吸引外來投資。
徐建國稱,此次印度政府提出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特區,的確也是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不久前幾位印度學者訪問中國時談到,中印都是人口大國,在2015年之后,兩國都將面臨嚴峻的人口問題。中國的問題在于將步入老齡化社會,年輕人口減少,這對中國的養老保障提出了挑戰。而印度則是另一種情況,2015年之后,印度正值年輕型社會,這意味著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將嚴重困擾印度政府,甚至影響社會穩定。更令人擔憂的是,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雖然比中國更早實施,卻由于缺乏相對強制性的措施,成果并不顯著。跟中國許多城市市民的觀念不同,我們現在去參加印度家庭的婚宴時,仍要祝他們多子多福”。
·人物·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
沃爾福威茨
保羅·沃爾福威茨現年61歲,自2001年3月起擔任國防部副部長至今,被稱作布什政府的首席戰略師。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沃爾福威茨會改行。美國總統布什2月16日證實,他已提名沃爾福威茨接替即將卸任的沃爾芬森,出任下屆世界銀行行長。
此次提名在國際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國際貨幣基金會主席羅德里·拉托和英國外相斯特勞對此持肯定態度,認為沃爾福威茨經驗老到、能力突出,表示期待與他共事。而在其他國家,沃爾福威茨卻因擔當了伊戰“設計師”而受到質疑。
沃爾福威茨是影響美國三代總統的“鷹派”人物,與美國副總統切尼、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一起,被稱為“鷹派鐵三角”,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防部副部長。在上世紀70年代,他上升為幕后實權派,在尼克松之后的歷屆美國政府工作過,只在克林頓時代休息過一段時間。他一貫走強硬路線,信奉強權主義。“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他發表了“終結支持恐怖主義國家”言論,這使他成為極具爭議性的人物。
如果當選世界銀行行長,沃爾福威茨將會帶領有1萬名雇員的世行組織,監管每年價值90億美元的援助預算,這些預算被視為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生命線”。
(王潔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