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英國《經濟學家》2月2日
剛剛過去的1月對德國總理施羅德來說,創紀錄的失業人數恐怕是這個冬天里最冷的寒流。
2月2日,德國聯邦勞動局宣布,1月份德國的失業人數突破500萬,這一數字甚至超過
了德國在上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失業人數。同時這也是德國失業人數第11個月的連續增長。施羅德面臨的困境是,隨著改革措施的推進,這一數字短期內還有可能上升。
今年1月1日,施羅德親自推行的勞工市場改革方案在歷經議會內部的口水戰和反對者的街頭游行后正式生效。這一改革方案意欲將失業人員重新拉回到工作崗位上來,但眼下最直接的結果是,一些以前沒有登記失業但如今已脫離社會福利網的人士將被登記在失業人口數字之內,這必然帶動失業人數的增長。
這項命名為“哈慈四號”(根據其創始者彼特·哈慈命名)的改革方案規定,失業超過一年以上的人員將領取統一的救濟金,而且只有那些認真尋找就業機會和確需救濟的人才能領取,其用意是要做到獎勤罰懶。以前,由于享受優厚的社會福利,并非所有的失業人員都到勞動力部門去登記,但新法令施行后,這部分人紛紛前往登記,據勞動部門官員認為,此舉至少導致失業人數凈增長22萬人。
長期以來,德國的勞動力市場排斥自由競爭,很少出現用人單位炒職工魷魚的現象,工資標準通常也是集體商定。這種勞資雙方和睦相處的氣氛曾令其它國家羨慕不已,也為德國戰后的社會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時過境遷,這種制度本身的一些缺陷開始顯現。其一,龐大的福利開支意味著高昂的社會成本。為了降低成本,企業紛紛把生產轉移到勞動成本低的國家,導致德國失業隊伍的擴大。其二,隨著德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保險費率不斷上漲,在職職工的負擔不斷加重。其三,優厚的社會福利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德國失業工人可以得到原工資67%至53%不等的失業救濟,加上住房、兒童撫養等補助以及免交稅款,衣食無憂導致一部分人寧可閑著,也不想從事低收入的工作。
在德國,由于“哈慈四號”改革法令的施行,那些長期閑賦在家的人也開始感到一些壓力。法令要求在過去只負責發放救濟的勞務部門積極加入到安置失業人群的行列中來。他們將安置60萬人左右,被安置者除了享受原先的救濟外,還將獲得每人每小時1歐元的報酬。那些拒絕接受工作的人將被扣除部分或全部救濟。(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