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個世紀末科技業泡沫破裂以后,人們就對這一產業充滿了恐懼。盡管在雞年之始,科技業就出現了不少好兆頭,但業內人士時時掛在嘴邊的只有3個字:“不確定”。
科技業的惡夢該結束了
的確,人們有理由懷疑目前科技業是否景氣:企業支出仍然疲軟,大企業間的合并多
以失敗告終,而來自中國的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令全球各廠商幾乎沒有議價的空間。華爾街的分析師在談到科技公司的前景時,最喜歡用模棱兩可的語言,令人摸不著頭腦。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歷了3年的下滑,科技業在2004年出現了一線曙光:企業對科技的投入已經走上增長的軌道,增幅已經達到5%左右,一些最樂觀的分析師甚至預測說,今年各大企業對于技術的投資增長率將達兩位數;風險投資家忙著與各公司的老板飲茶吃飯;消費者對于各種最先進的玩意兒愛不釋手,特別是液晶和等離子電視、Wi-Fi等無線產品;科技公司開始增加人手,盡管來自國際外包業務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最重要的是,在股市里科技股的漲幅明顯超出其它種類的股票。
要說萬事如意還太早
那么,在2005年這種勢頭能否保持下去呢?業內人士指出,總體來說科技業在今年的運氣不錯。各企業的科技支出仍將保持旺盛勢頭,風險投資者在與各企業老板吃過飯后紛紛摩拳擦掌,各種高科技產品越來越被普羅大眾所接受,Wi-Fi逐漸成為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年輕人炫耀時尚的工具。不過,科技業今年要說萬事如意還為時尚早。不錯,高科技公司確實在增聘人手,但工資水平未見水漲船高。許多經濟學家預計,科技行業今年的整體工資水平只是持平,甚至還會下跌。無論如何,打工仔的收入肯定追不上物價上升幅度。此外,在2004年行業內并購頻繁,但投資者們仍不看好:畢竟,對這些交易的樂觀評價只是紙上談兵,說到底,并購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的,不是文化不合就是技術障礙。
行業盈利空間狹窄?
最要緊的是,一些在業內呼風喚雨的公司,如微軟、思科和英特爾等,其股價已經在過去幾年內一路上升。它們被視為“增長型”的股票,在股市中,其價格遠遠超出了行業平均水平。然而,眾所周知,科技行業的盈利空間越來越狹窄。隨著中國制造的廉價商品大量涌入市場,任何“增長型”的公司都很容易成為過氣明星。另一方面,這些公司已經成長為巨無霸,成長的空間也很有限,要求其股價保持強勁上升動力顯然不現實。張雋(紫/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