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于16日宣布《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全球第一部旨在控制溫室效應、要求締約方共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性條約。一些經濟學家表示,《京都議定書》的有關規定將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導火索。
發達國家4年內每年減排5.2%
在全球變暖的警鐘聲中,1992年,各國政府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旨在避免危險氣候變化的發生。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各方達成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成文法案,即《京都議定書》。中國2002年向聯合國遞交了對《公約》的核準書。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京都議定書》為附件I國家(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規定了具體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要求附件I國家在2008-2012年間總體上要比1990年排放水平平均減少5.2%。
出口企業面臨新限制
附件I國家約有39個,主要是歐盟成員國等發達國家。《京都協定書》生效給這些國家帶來很大的壓力。首先,這些國家的相關產業必須作出調整,而且會通過國際貿易影響到全世界的出口企業。例如,韓國雖然不屬于附件I國家,但韓國的汽車有不少出口到歐盟,因此韓國汽車業也會受到影響。韓國汽車業界已經和歐盟執行委員會簽定了協議,承諾對出口到歐盟的汽車,到2009年為止將逐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富炯預測道:“韓國政府和產業界雖然已經著手制定有關減少溫室氣體的特別對策,但是需要更換產業結構本身,再加上費用負擔也很多,因此預計將會面臨不少波折。”
發展中國家借廢氣發財?
其次,《京都議定書》的特色在于碳排放市場交易:2005年2月該協定生效后,二氧化碳排放作為一種商品將可以在締約國之間進行自由買賣,這也將引起國際貿易摩擦。對于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它們可以將部分減排任務放在中國等國家完成,但支付后者一定的資金或技術。由于中國是排放大國,目前卻不受到《京都協定書》限制,這引起發達國家的不滿。齊東(紫/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