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哈特·貝爾茲(Gerhard Berz)
編者按:
格爾哈特·貝爾茲(Gerhard Berz),氣象學博士,享有世界“災害預測大師”的稱號。他1974年在世界上最大的再保險公司(德國)——Munich再保險公司任職,2004年底退休。
在該公司,他首創了對自然災害進行精確分析和預測研究的先河。經過多年努力,由他組建的地球風險研究小組是目前全球該領域的頂尖研究機構。該機構擅長模擬災害場景,預測災害發生概率,受損分析以及提供投保賠償服務。本文為貝爾茲先生給本報的專稿,由德國基爾大學馮革群博士翻譯,國資委研究中心劉奇洪博士整理。
從統計數據來看,全球每天都有三到五個災害的報道,但像這一次——2004年底印度洋的地震海嘯實屬罕見,它對周邊國家和地區所造成了如此慘重的損害。雖然東南亞-南亞地區歸屬于強地震受災區,但由于馬來群島周圍海水很淺,人們認為,海浪的沖擊到此會減弱。因此,人們并不把其歸并到海嘯那樣的震烈級度。但遺憾的是,2004年底發生的強大地震就發生在離海岸最近的地方。所幸的是,這次災難還不是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因為這次海嘯發生的地段,正好是人口密度相對稀少的地區。如果是在印尼群島人口高度密集的東南地區,發生類似的地震海嘯,人們簡直無法想象其后果會怎樣。
人們變得更加健忘
需要指出的是,重災區親身考察與觀看電視報道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去親自考察,得來的可能將是一種錯覺,因為電視中播放的場面一般總是災害受損情況,但對逃過劫難的幸存物并不報道,而真正能給人類提供最有價值的東西正是這些幸存殘跡物質。印象最深的是,1976年菲律賓遭受了像這次海嘯那樣的災害,造成了5000人死亡的慘重后果。由于海岸線地形走向對海浪沖擊的影響,在現場勘察時明顯能看到截然不同的結局。從中可以看到很多建筑方面的失誤:有一處學校的鋼筋骨架被破壞得像意大利面條一樣,而四周的棕櫚樹則好像什么也沒發生一樣。這說明,人類從事建筑活動,也能從大自然生態結構中學到許多有益東西。
但在海嘯災難中,也并不是所有建筑都毀于一旦。事實上,受災地區僅限于離海岸線500米的范圍,之后海浪的沖擊力明顯減弱。這表明,如果有提前15分鐘的預警通知,大部分人都能逃離災難。另外,在離海岸最近的沙灘上建筑酒店也沒什么意義。最好的做法是將賓館建在離海岸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即使游客要徒步幾百米到海灘上去也是劃算的。
然而,30年來人類并沒有從這些災難中吸取更多的教訓,變得更為聰明。相反,我們今天比過去更加健忘,而且受一些媒體總試圖給公眾營造一種健康世界的影響。當有人告知人類面臨的災難程度在增加時,社會大眾就失去興趣。他們不想聽這些,人類好像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于各種災難包圍之中。
人類需要一種適應性強的應急政策
是否在過去的30年內,災害發生的數量急劇增多,使地球進入了災難的多發時期?事實上,自然災害的數量仍保持不變,只是自然災難的發生更加頻繁,許多自然災害我們并沒注意到。就在蘇門答臘地震之前的一周,南極地區發生了8.1級地震,這或許已造成成千上萬的企鵝失去生命,但這對于人類來說卻不是災難。
那么,什么因素造成災難的頻繁發生?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至少提高了災難發生的概率;另外,有更多的人口不斷涌向超大城市,其中部分城市正好位于災害多發地區,因為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沿海多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
由于目前人類對運營良好的基礎設施的依賴度史無前例,因此,其在巨大的自然災難面前也就變得越來越脆弱。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地震是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那次地震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這個活生生的悲劇告訴人們:一個似乎對防御災難準備完善的國家,面對那次地震卻措手不及。日本人好像從來也不信,他們就這么容易遭受到打擊。
是否對于所有自然災害,人類能夠預測并控制?事實上,像這次印度洋地震海嘯,人們是無法控制的。但對于一些像暴風和洪水那樣小型的災害人們是可以預防的。正因為此,人類總選擇這樣的地區居住,而且為了使生活更快樂,總是設法忘記許多風險。目前,大多災難發生都沒有區域選擇性,即使相對平靜的歐洲,在過去的20年中,也發生過許多災害,比如暴風,洪水以及2003年的熱浪。假如在德國科隆或上萊茵谷地發生中等級別的地震,將會釀成數十億的損失,德國絕不能說已經具有應付這種災害的能力;另外,氣候變化也越來越造成更多無法預測的極端反常天氣。
在氣候方面,并不是要預測氣溫是否真的持續上升或面臨冰期時代,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氣候模型是否能提供對氣候變化所引發后果的合理預測。對氣候不確定的風險預測,應該說在不久的將來也不會有什么改觀。所以,設計一種適應性強的應急政策將更為重要。與此相聯系,減少能源消耗,無疑也很有現實意義。
人類目前遠遠低估了現實中悲劇發生的可能性,這當然也涉及到人們以什么樣的概率來測算它。一般而言,大型地震災難可以以千年一遇作單位,2004年底印度洋上發生的地震海嘯應屬于千年一遇的級別。對于地震級別的估計,人們根據以往的地震經驗,已總結出完整的參照標準。而對于其他的自然災害,比如像風暴等,很難對它進行評價,因為其中的變數很大,但這也不影響我們進行一些預測,如通過統計數據進行預測等。
千年一遇時間很長,但根據我們測算,一年之內發生三次千年一遇的災難,也并非沒有可能。因此,除了對災難進行預警外,預防措施也非常重要。例如,在建筑活動中,要嚴格按防震規章施工等。我們也注意到:如果不進行監督的話,人們往往就不會遵守防震的建筑要求,即使在美國,建筑防震標準不錯,但由于執行不力,往往也會發生偷工減料。在預防方面,還需要說明的是,在過去相當長時間,有些地區倒顯得異乎尋常的平靜。例如南美洲,過去幾十年內,沒有發生什么真正大規模的地震災害,這就會使人們輕信,那里的地殼已經保持穩定,但這種估計并不是站得住腳的。總之,在災難預防方面,早期預警系統效果最好,這可以使人們贏得逃離的時間。建立全球性早期預警系統網絡適合火山爆發、海嘯引起的災難。
關于海嘯的發生,除了地震、火山爆發、風暴潮引起外,流星隕落海洋也可能引發一次強大的海嘯。1908年,一顆隕石沖向西伯利亞地區的森林,砸出一個直徑約50公里的大坑,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一般估計是三百年一遇。如果這樣一個隕石掉在大海,必然導致一場大的海嘯災難。當然,對于自然災難,我們也不要整天驚慌失措。我們要用聯系的眼光看待其他的風險。生命時刻都有危險。當我們工作完一天后下班回家時,發生車禍的概率總大于因發生自然災害而被奪去生命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