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
美國在海嘯災難中的表現轉化頗值得玩味。災難之初,美國警告恐怖分子不要乘機作亂,關心的仍然是自己的反恐大業,援助承諾最初只有區區的1500萬美元,只是布什總統準備就職典禮費用的零頭,更不用說伊拉克戰爭了。
聯合國官員諷刺美國太小氣;不喜歡美國的人稱“美國更喜歡殺人而不是救人”。在這種刺激下,布什政府承諾將援助數額一下子追加到3.5億美元;而且預計布什政府兩個月內還將向國會呈遞緊急預算法案,把對海嘯受災國的援助撥款,從目前的3.5億美元增加3倍,達10億美元。同時,這還不包括民間的捐款。一些慈善活動專家估計,美國企業這次提供的援助數額可能超越9·11恐怖襲擊那一次的捐獻,可能高達7.5億美元。不僅如此,美軍航空母艦、美國空軍的貨運飛機以及海軍補給船都參加到救援活動中來。
大額美元的援助,大規模軍事行動,一方面凸現美國綜合國力的優勢,另一方面,因為美國發現這是重塑自身形象、主導地區秩序的天賜良機。《洛杉磯時報》1月2日發表的社論一語道破天機,社論敦促布什“盡快提出一個類似于馬歇爾計劃的亞洲戰略,向東南亞地區撥款數十億美元用于飲用水凈化和改善衛生系統”。
國務卿鮑威爾盡管口頭否認美國沒有打算在東南亞推行新“馬歇爾計劃”的考慮,以免引起國際社會對美國借此從長遠控制、影響這一地區的憂慮。但是,美聯社援引前克林頓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問題專家巴德的話說,“這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向南亞地區的國家顯示,
有些事情只有我們能做到,其他人不可以。”這就點出了美國突然出乎意料積極賑災的另一層用意。
最近一段時期,美國不斷有怪論,中國加強影響,將威脅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美國、印度都擔心中國借此擴大地區影響力。災后上百億美元的重建合同就是中國發揮長期影響力的絕好機會。看來,美國人的眼睛在緊緊地盯著中國。對受災國,美國的突然大方是有其戰略考量的。
這樣說來,大海嘯對于美國的意義無疑是又一場9·11。就在印度洋大海嘯發生后一天,本·拉丹又出來講話,號召人們抵制即將舉行的伊拉克大選。不過,和以往不同,國際社會似乎沒有注意到他的再次發聲,反應寥寥。在大海嘯面前,恐怖大亨也相形見絀。于是乎,大海嘯已沖擊9·11后的反恐主題。換句話說,給印度洋沿岸12個國家造成15萬人死亡、500多萬人無家可歸的空前大海嘯似有終結后9· 11時代之勢。
美國幻想借勢塑造新的霸權附著點,于是,9·11沖動再次發作。海嘯發生后的第三天,美國總統布什就宣布要成立一個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新西蘭組成的核心賑災組織,更在隨后宣稱連聯合國也加入了這個組織。不過,美國被迫取消該組織。天災只有與人禍相結合才真正可怕。就其破壞力而言,印度洋大海嘯顯然遠甚于9·11事件,只是9·11事件發生在美國,而美國借此做出了激烈反應,加緊全球戰略擴張。因此,同樣作為非傳統安全,印度洋海嘯的國際影響也取決于美國如何做出反應。美國將反恐作為時代主題,人們都知道,這是美國借題9·11。伊拉克戰爭師出無名,9·11利用效應銳減。因而,在伊拉克揮舞大棒大煞風景后,大海嘯為美國展示其胡蘿卜一面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