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重建至少需5到10年 費用可能超過100億美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1日 07:07 北京青年報 | |||||||||
國際社會承諾對受災國的捐款已達50億美元,形成二戰后最大規模的全球救災賑災浪潮 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的受災國目前已進入了災后恢復與重建階段。鑒于大地震和海嘯
從廣義上講,災區恢復與重建主要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使災區人民生活恢復正常。這既包括災民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也包括使災民在情感和心理方面恢復正常。據專業人士估計,后者是需要多年努力才能做到的。此外,使受災地區的經濟生產恢復正常至關重要,其重點是振興受災國的旅游業。 其次是盡快在印度洋地區建立海嘯預警機制。由于印度洋地區很少發生海嘯,所以這一帶一直沒有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去年12月26日發生的海嘯及其造成的巨大損失,讓印度洋沿岸國家認識到了建立這一預警系統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也強調指出,建立預防和早期預警機制須成為頭等大事。目前包括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在內的國家以及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紛紛表示,將提供資金和技術,以協助印度洋有關國家盡快建立海嘯預警機制,并加強信息共享、交流以及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第三是思想上的“重建”,即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有關專家指出,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造成這次印度洋海嘯災難的原因之一。在如今的海岸線上,賓館林立,人群熙攘,近海淺水處本來可以防御海嘯的許多海洋植物和珊瑚礁,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而逐步退化。可以說,印度洋地震和海嘯不僅為受災地區,而且也為全世界敲響了警鐘,具有普遍的警示意義,即唯有保護自然,珍愛地球,人類才能避免或戰勝災難。因此,促進公共教育、普及環境保護知識非常重要。 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要真正實現上述重建目標還存在一定困難。 首先,援助資金能否及時到位。目前,國際社會承諾對海嘯受災國的捐款已達50億美元,形成了二戰結束后最大規模的全球救災賑災浪潮。與此同時,包括中國、七國集團、世界銀行等在內的國家和國際組織也紛紛承諾,減免或凍結受災國的債務。然而,國際輿論同時指出,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國際社會能否信守承諾,把援助物資送到那些最需要的人們的手中。因為在以往的聯合國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中,捐助國食言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此,有關方面已經發出呼吁,關于災區的恢復和重建問題,國際社會特別是主要捐助國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伊斯蘭開發銀行以及其他國際金融機構須提供和建立必要的資金保障,以保證受災國的恢復計劃真正得以實現。另外,幫助受災國不能做表面文章。 其次,如何使國際社會對災區重建工作的援助做到長久和有效。雖然在聯合國框架內,國際社會已經對救災行動進行了協調。但是考慮到災后重建是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因此必須做到援助重建長久而有效。為了使國際社會對受災國家的援助更為有序和有效,保證源源不斷的援助能到達真正的受災者手中,6日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的東盟地震和海嘯災后問題領導人特別會議要求聯合國秘書長任命一位特別代表協調召開國際承諾會議,以保證為環印度洋地區的恢復與重建而進行的努力能夠持續下去。此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合作,對于應付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十分重要。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也是人與自然災害斗爭的歷程。正如中國總理溫家寶所指出的那樣,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不僅是有關國家的災難,也是全人類的災難,因此,全人類只有同舟共濟,才能重建美好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