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原油期貨市場不斷上揚的價格曲線,擁擠的交易場,焦灼的面龐,消費者在加油站前的抱怨……石油終將進入2004年的歷史記憶。自上個世紀60年代羅馬俱樂部發布那個著名的報告《增長的極限》以來,人類似乎還從來沒有如此感受到資源稀缺的苦惱與尷尬。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分析文章指出,能源石油消費的猛增與石油資源的日益減少,會給世界帶來兩個前景:一是能源消費量巨大的世界大國,在爭取石油資源以及控制石油運輸國際航道方面將會加劇競爭;二是人類為了延續生存發展,必須尋求與開發新的能源。實際上,回顧
2004年,除了世界油價波動威脅世界經濟之外,大國圍繞著能源問題的政經角力已然展開。
油價波動牽動世界神經
2004年油價猛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世界經濟的加快增長導致了對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長。
其次,世界石油剩余生產能力所剩不多導致歐佩克影響油價能力下降。在世界石油需求迅速增長之際,石油生產卻明顯跟不上需求增長速度。從當前來說,世界幾個大產油國都面臨內外難題:俄羅斯最大產油商尤科斯被政府勒令停產,尼日利亞內戰曠日持久,伊拉克戰火蔓延,中東地區局勢不穩,委內瑞拉政局動蕩,以及臺風使墨西哥油產量下降。
第三,市場投機導致油價明顯脫離合理價格。在金融全球化的條件下,國際游資充斥市場大肆投機,使得投機交易已遠離穩定市場、及時發現價格、高效配置資源的功能。投機者正利用任何一個導致石油市場動蕩的信號進行投機,而肆意投機炒作又加劇了市場動蕩。在這種動蕩的市場背景下,國際金融寡頭混水摸魚,牟取暴利。
美國的兩伊政策:地緣政治還是石油利益?
一年半之前,美國在伊拉克戰爭的第一次軍事行動中,一支海軍突擊隊強行登陸伊拉克一個石油平臺。2003年3月22日,《紐約時報》的一名記者興奮地寫道:“海軍突擊隊在夜晚對波斯灣突然發起進攻,今天早晨拿下了兩個伊拉克石油集散地,輕松地征服了伊拉克軍隊,獲得一場兵不血刃的勝利。”
軍事、政治與經濟在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各階段總是錯綜復雜地扭在一起。美國對中東的野心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仍然是石油。美國已知石油儲量只占世界儲量的2%,但每年要消耗世界產量的25%。這使它盡力要控制石油的供給面。毫無疑問,美國想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生產。伊拉克的已知石油儲量是世界第二位(僅此于沙特阿拉伯),達到1100億桶,占世界已知儲量的12%。中東石油占世界已知儲量的65%,而伊拉克73個已發現的油田現在只有1/3在生產。據美國能源部估計,在此1100億桶已知儲量外,伊拉克還另有2200億桶歸類為“可能及或然性”儲備。這些總和,以現有輸入量計,可支持美國全部石油輸入達98年之久。保守的計算指出,一旦對伊拉克經濟制裁解除后七年內,伊拉克石油產量可從每天300萬桶增加到600萬桶。更樂觀的估計則將其產量定為每天1000萬桶。
現在,美國輸入的石油大約24%來自中東,并且預計這個比例還會在短期間迅速上升。因此,保持石油供給的穩定與安全成為美國企業及戰略界日漸關心的問題。正如常在媒體出現的右翼評論員、耶魯大學教授凱根所說:“我們的經濟困難,常是由石油供應中斷而引起,如果我們在伊拉克駐有軍隊,則可保證石油供應不被中斷。”
隨著對伊拉克的占領,現在美國石油公司的頭頭們已經開始在曲指盤算有朝一日回到伊朗,如何占個有利的位置。如Anadarko石油化學公司董事長羅伯特·艾利生所說:“我們用金錢收買了卡塔爾和阿曼,算是在中東占了一席之地……當有一天伊朗再回到‘國際家庭’的懷抱時,我們可要趕緊占一個更好的位置。”
大量的信息表明,布什的智囊正在推動他于第二個任期內發動一場針對伊朗的戰爭。《洛杉磯時報》在美國大選開始投票的11月2日當天,刊登的一篇題為《無論誰入主白宮都面臨著伊朗核僵局》的評論指出,一些美國官員和外交家聲稱,阻止伊朗制造核彈的外交努力很可能會失敗,因此這將使今天的總統大選獲勝者面臨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以及核武器武裝的德黑蘭的威脅。實際上,考慮到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關系,美國對伊朗動手是遲早的事。至于伊朗是否真的存在著核武器威脅,還是像伊拉克的大規模傷殺性武器一樣,讓大家去說吧。
尤科斯案:一個新石油帝國的野心
2004年12月19日,在莫斯科舉行的一場舉世矚目的拍賣會上,被稱為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的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被一個名為貝加爾的金融集團公司以2607.53億盧布(約合93.5億美元)的首出價一槌拍得。正在各大媒體紛紛猜測神秘的貝加爾金融集團的“前世今生”之時,3天之后俄幾家通訊社先后報出俄羅斯石油公司兼并貝加爾的消息,至此,“糾纏”了世界石油市場一年多的尤科斯案才緩緩落下帷幕。
尤科斯的重新國有化被認為是克宮在開始扭轉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的私有化進程中的不公正局面。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普京總統說:“你們都非常清楚,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私有化是如何進行的,眾多市場參與者通過各種伎倆,有時甚至使用違法手段,得到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國家財產。”“今天,俄羅斯政府正使用絕對合法的市場機制,來維護國家利益,我認為這么做相當正常。”
而從更廣闊的背景看,尤科斯的重新國有化則被認為是普京希望靠重新組建一個新的石油帝國來重振俄經濟的重要一步。《紐約時報》在先前一篇報道中指出,尤科斯實際上已被納入到俄羅斯的整個石油戰略的大框架之中。普京多次向俄羅斯人民和整個世界保證,要在十年內將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而在目前的狀況下,要實現這一目標惟一能指望的就是俄羅斯經濟現在的支柱——能源產業。
烏克蘭大選背后的石油玄機
英國又同俄羅斯的石油公司簽訂了多個合同,計劃在2010年之前向英國提供相當于英國需求量10%的石油。但英國《泰晤士報》認為這還遠遠不夠。由于英國國內天然氣產量的下降,英國將在2005年成為天然氣純進口國。它目前的缺口是每年950億立方米左右,占歐洲天然氣供應總赤字的32%,已成為歐洲天然氣供應缺口最大的一個國家。
美國對外政策理事會約翰根·阿古尼克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指出,“在其他主要阿拉伯天然氣出口國局勢不穩的情況下,俄羅斯的天然氣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西歐1/3以上的天然氣需求已經依賴俄羅斯,芬蘭和斯洛伐克的天然氣需求則100%的依賴俄羅斯。”歐洲自己的凱杰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歐洲的能源消費從現在起到2020年有可能增長44%。其中,俄羅斯每年向歐洲出口的天然氣將較目前的出口量猛增87.5%,達到3000億立方米;而該國液態天然氣出口量在未來歐洲天然氣市場占有率也將從2000年的7%上升至12%,達到每年800億立方米左右。至2015年,歐盟進口的油氣將分別有22%和60%來自俄羅斯。這真應了去年5月俄歐首腦會晤時簽署的《能源合作聲明》中強調的,俄羅斯“擁有進入歐洲能源市場的特殊權利”。
在不得不依賴于俄羅斯能源供應的前提下,歐洲希望對獨聯體國家實施能源供應多樣化的戰略來掌握這場能源交易的主動權。但普京通過對內打擊石油寡頭,對外建立以天然氣出口國同盟為核心的能源卡特爾,迅速完成了對前蘇聯境內能源市場的壟斷性整合,并在油氣輸送路線上做到了多樣化。
靦腆的歐洲無法做到像美國那樣直接對石油產地發動一場戰爭來確保對它的控制,在無法分化獨聯體能源同盟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期望于在普京的石油帝國里打入一個楔子。烏克蘭似乎能成為這樣的一個國家,從它獨立起,歐洲人就在用共同的歐洲價值觀感召這個國家。獲得西方國家認可的獲勝者尤先科宣布,就任總統以后出訪的第一個國家是俄羅斯。尤先科說得很明白,他將能與俄羅斯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但與此同時,烏克蘭將加快融入歐洲社會的步伐。
人類對替代能源的尋求
青森縣六所村是日本本州島北部的一片狹長、平坦、荒涼的地區。地上覆蓋著又細又長的雜草和矮小粗壯的云杉木,林中常常有兔子、狐貍、亞洲黑熊等各種動物出沒。人在這兒留下的惟一痕跡是藏在草叢中一塊白色標志牌,顯示著這里即將成為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實驗的基地。
據專家介紹,預計今年在青森縣六所村進行的核聚變反應一直是核物理學家的夢想。這種與太陽放出能量原理相同的反應如果在地球上得到有效治理,威脅著全球經濟長遠未來的能源危機就將會徹底好轉。對人類的物質意義不亞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阿波羅登月。
人稱為“小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的內在機理是,當氫原子與氫原子相撞結合成氦元素的時候,會釋放出能量非常高的亞原子顆粒——中子。將這些中子的能量捕獲,然后將其轉換成熱、電,就可能會為未來找到一個豐富的能量源。核聚變反應的優點在于,與普通的石化能源不同,核聚變反應不會放射出有環境污染的物質,而其燃料源,在海水中蘊藏十分豐富,實際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同時,與世界上現有核電站的內在機理核裂變反應不同,核聚變反應不會造成核武器擴散的危險,也不會產生高級別的放射性廢物。
從長遠來說,地球上的石油資源畢竟是有限的,而人類對石油的消費需求卻永無止境,總有一天會達到石油資源耗盡的地步。現在全世界已經探明的石油儲藏量大概為1.1500萬億桶。雖然這比前兩年的估計數字增長了10%,但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地球上的石油儲量只夠滿足全世界石油消費需要41年。據美國能源部門估計,今后20年內,世界石油還能供求平衡,但20年后就要面臨缺油的局面。因而,現在對于人類來說一個緊迫的問題是盡快開發出廉價、實用的替代能源。
現在,全球替代能源的開發范圍甚廣:氫能源、新原子核反應堆、太陽能、海底甲烷等等。所謂“甲烷水合物”,是由水分子與甲烷分子組合而成的冰狀固體物質,它在低溫和高壓下保持穩定狀態,主要埋藏在永久凍土層下或是海底深處地層中,如果能夠把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離出來,那它就能成為一種取代石油和煤炭的能源。因此20世紀70年代以后,甲烷水合物便開始作為一種具有潛力的新能源而受到世界的關注。(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