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國外案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5日 19:51 《財經界》 | ||||||||
瑞士:廢棄物循環利用居世界領先地位 瑞士是個面積僅有4.1萬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人的歐洲小國,但其環境保護堪稱世界一流,在對各種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方面也在世界居領先地位。 瑞士是首批循環利用塑料瓶的國家之一,目前對使用過的塑料瓶的回收率已達到80%以
十多年來,塑料瓶迅速進入瑞士消費者家庭,逐漸取代玻璃瓶,因此回收廢塑料瓶成了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新課題。目前,瑞士全國設有1.5萬個收集塑料瓶的中心。據統計,現在瑞士平均每個居民、每年送往收集中心的塑料瓶達100個。 瑞士政府明文規定,企業只有在使廢棄的塑料瓶回收率達到75%的情況下才能獲準廣泛生產與使用塑料瓶。為了資助收集、分揀和循環利用塑料瓶,政府實施對每個塑料瓶增加4個生丁(約合0.24元人民幣)的稅收,所獲資金由瑞士一個回收塑料瓶的非營利機構管理,作為回收廢塑料瓶的專用基金。該機構還經常組織向開發商和消費者宣傳回收塑料瓶的活動。 瑞士在原有4個塑料瓶處理廠的基礎上,不久前又在沃州新建了一個大型現代化處理廠,具有每小時分揀和壓扁15萬個塑料瓶的能力,將不同顏色的塑料瓶分類處理成新的塑料制品材料。 瑞士也十分重視循環利用罐頭盒。全國各地設有4000余個回收箱,每年回收廢罐頭盒1.2萬噸以上,即平均每人1.7公斤。回收來的罐頭盒經加工廠處理后用于制作鍋、工具、管子,甚至汽車外殼等金屬產品,既節省了原材料和能源,也減少了空氣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 瑞士同樣采取措施回收廢電池,聯邦環境局專門設有負責回收廢電池與蓄電池的機構。據稱,目前世界僅有兩家廢電池處理廠,一家在日本,一家在瑞士。在瑞士居住的人不得隨意丟棄廢電池,也不能混同其他垃圾一起丟棄,必須投入專用的回收箱,或集中起來交給物業管理人員處理。據報道,瑞士每年銷售約3800噸干電池,2003年對廢電池的回收率為64%,政府當局的目標是使廢電池的回收率達到80%以上。 近年來,手機大量進入瑞士市場,而且手機更新換代非常快,瑞士全國每年約有150萬部手機被淘汰。瑞士沃州的手機進出口公司“Idris”首先提出了對每部舊手機支付5瑞士法郎(約合30元人民幣)進行收購的設想。瑞士在2003年底正式成立了回收舊手機的專門機構,并在全國8000余個郵局開設了收購舊手機的業務。在不足3個月的時間里,全瑞士就收購了5000多部舊手機,其中近2/3的手機還完全可以使用,只不過款式和功能有點過時罷了。 回收到的舊手機集中送往設在日內瓦的一個專門工廠進行檢測、分揀和處理。工廠把完全可以使用的或只需換某些零件就能使用的手機同已不能使用的手機分開,將完全好的手機和修理好的手機送到“Idris”公司,然后運往非洲、中東、亞洲、拉美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銷售。由于舊手機價格便宜,很受當地消費者的歡迎。與此同時,工廠把報廢的手機拆開,取出可利用的零部件,對其他廢棄物進行科學、合理地處理。 以色列:惜水如金的國度 以色列60%的國土面積被列為干旱地區,在350萬公頃可耕地中,只有190萬公頃得到灌溉,缺水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以色列建國50多年來,在水資源利用、回收和管理方面摸索出一套成功辦法,在農業產量增長12倍的同時,農業用水量只增加3倍。以色列對水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技術應用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政府對水資源實施嚴格監管 以色列于1959年頒布《水資源法》,規定境內所有水資源均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統一調撥使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隨意汲取地下水。以色列為此專門設立了水資源委員會,具體負責水資源定價、調撥和監管。 水資源委員會是根據用水量和水質來確定水價和供水量的。城鎮居民的用水價不僅比農民用水價高許多,而且政府還向城鎮居民另外收取污水處理費。農民因農業生產需要用水量大,政府為此規定了階梯價格:在用水額度60%以內水價最低,用水量超過額度80%以上時水價最高。政府制定階梯價格的目的是鼓勵農民節約用水。 以色列每年可供利用的水資源約為20億噸,但是由于經常出現干旱,每年可能利用的水資源一般不超過17億噸。農業灌溉每年需要用水10億噸,其中一半是含鹽濃度高的咸水和污水經處理后的凈化水。 以色列干旱地區雨水少,蒸發量大,因此基本上沒有地表水,地下水也都屬于咸水。政府為從地下抽取的含鹽濃度高的咸水以及污水處理后的凈化水另外規定了價格,以鼓勵對水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縱橫連貫的供水系統保證用水按需分配 以色列地形南北狹長,猶如楔形。每年雨季為11月至來年3月,漫長的炎熱夏季幾乎滴雨不下。平均年降水量北部最多,為800毫米,南部最少,為25毫米。水資源集中在北部和中部,但是農田卻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干旱的南部,因此“北水南調”就成為以色列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政府投資興建的“北水南調”工程“國家供水系統”于1964年投入使用,每年從北部加利利湖向南部納蓋夫干旱地區輸送4億噸水。該系統由地下管道、水渠、隧道和過渡水壩組成。為了讓水南流,人們得用水泵將海平面以下220米的加利利湖水提升到海平面以上152米。 國家供水系統不僅僅是“北水南調”,而且還在冬季和春季北部雨水充沛時將多余的水輸往東部地中海瀕海區,注入地下蓄水層,以防海水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倒灌。如果把國家供水系統比作大動脈的話,那么與國家供水系統相接的全國各地的小型供水系統就好比毛細血管,彼此連通,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絡,水資源委員會因此可以根據需要調撥用水。 以色列人認為技術是最有效的節水手段 以色列淡水資源有限,可是人口卻一直在增加,用水壓力與日俱增。因此以色列政府一方面積極支持和推廣節約用水技術,另一方面鼓勵廣開門路,增加水源。 以色列幾十年來開發的節約用水技術層出不窮,農業用滴灌技術是其杰作。實踐證明,應用滴灌技術有以下好處:1.水可直接輸送到農作物根部,比噴灌節水20%;2.在坡度較大的耕地應用滴灌不會加劇水土流失;3.從地下抽取的含鹽濃度高的咸水或經污水處理后的凈化水(比淡水含鹽濃度高)可以用于滴灌,但不會造成土壤鹽堿化。目前的滴灌技術還用上了自動伐和計算機控制技術。以色列化肥制造商也千方百計地開發出了可溶于水的產品,因此施肥可與滴灌同時進行,既提高了生產效率,也節約了成本,使滴灌技術趨于完善。 據報道,以色列研究人員正在開發慢速滴灌技術,讓農作物根系交替“喝水”和“喘息”。據說,這不僅能進一步節水,而且還迎合了農作物生長的“生理”需要。 由于農業節水技術不斷進步,以色列建國50多年來,農業灌溉用水從8000噸/公頃下降到5000噸/公頃,可耕地面積增加了近180萬公頃。 在增加水資源方面,以色列加大了對污水處理和海水淡化工程的投入,并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制定了一系列水資源十年規劃,包括興建一座年產淡水4億噸的海水淡化處理廠和年產能力達5億噸凈化水的污水處理廠。這些項目即將于今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收效。以色列的設想是,未來農業灌溉全部使用污水再處理后的循環水。 以色列在污水處理技術方面同樣獨樹一幟。研究人員開發出的“土壤蓄水層處理”技術,即污水經處理后再通過土壤注回蓄水層,讓土壤和沙層起到凈化過濾的作用。實踐證明,經這種技術處理后的水接近淡水的質量,可以放心地用于農業灌溉。以色列人口稠密區已經用上了這種技術,每年大約可獲得1億噸凈化水。 統計數字表明,以色列過去10年間人口增長30%。人口增長的壓力和政治形勢的變化都有可能使這個國家的淡水資源趨于緊張。以色列有識之士指出,在水資源方面,還有待于政府加大力度,進一步開源節流。 韓國:廢棄物從限排到再利用 韓國國土狹小,人口稠密,每年消耗能源折合1億多噸原油。因此,韓國政府十分注重環保和資源的循環利用。2002年,韓國用于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達到13萬億韓元(約合111億美元),占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3%,高于發達國家德國和法國的1.6%、日本的1.4%和英國的0.7%。與此同時,2001年,韓國財政經濟部、外交通商部、科技部和環境部等9個部制定了一份為期10年的《環境產業發展戰略》。根據這項戰略,韓國的環境產業到2010年要具有21世紀的國際競爭力,符合世貿組織體制下的環境市場開放條件和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成為“環境模范國家”。 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產業 韓國資源有限,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產業為當務之急。韓國政府和民間自2000~2005年間投資80億韓元,普及太陽能高效造氧技術,以替代化石能源,減少溫室效應。垃圾也是再生能源的來源之一。韓國在漢城的金浦首都圈垃圾填埋場“建設一座50兆瓦的沼氣發電廠,其發電量可供1.5萬戶居民家庭使用。在取得建設這座發電廠經驗的基礎上,各地方政府陸續擴大垃圾填埋場的規模,建設沼氣發電廠。到今年年底,韓國各地將建成沼氣發電廠30座、沼氣供暖站43座。 “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規范資源再利用行為 早在1992年,韓國便開始實施被稱為“廢棄物預付金制度”,即生產單位依據其產品出庫數量,按比例向政府預付一定數量的資金,根據其最終廢棄資源的情況,再返回部分預付資金。政府各生產單位返還資金的比例一般在40%~50%之間,其余資金用于環保建設。“廢棄物預付金制度”對控制廢棄物和污染物的排放發揮了作用,但同時帶來了諸多弊病,如地方政府將預付金作為稅收收取等。 從2002年起,韓國將“廢棄物預付金制度”改為“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即從限制排污改為廢棄資源的再利用。韓國政府制定的“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規定,家用電器、輪胎、潤滑油、日光燈、電池、紙袋、塑料包裝材料、金屬罐頭盒、玻璃瓶等18種廢舊產品須由生產單位負責回收和循環利用。2004年和2005年,食品盒、方便面泡沫塑料碗、合成數脂、外包裝材料等將先后實施“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如果生產者回收和循環利用的廢舊產品達不到一定比例,政府將對相關企業課以罰款,罰款比例是回收處理費的1.15倍至1.3倍。例如,空瓶的回收比例必須達到80%以上。“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對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促進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 生產單位在實施“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時,采用三種形式回收和處理廢棄物。第一種形式是生產單位自行回收和處理廢棄物,回收處理費用自行擔負,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效益自享;第二種形式為“生產者再利用實業共濟組合”,也就是交由回收處理廢棄物的合作社負責。生產者將廢棄物回收處理的責任轉移給合作社,依據廢棄物的品種,論重量交納分擔金;第三種形式是生產單位與廢棄物再利用企業簽訂委托合同,按廢棄物的數量交納委托金,由后者負責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目前,韓國回收處理廢棄物的合作社有11家,遍布全國各地。80%~90%的生產單位采用第二種形式回收和處理廢棄物。 同時,韓國成立了一家名為“資源再生公社”的公營企業,專門負責管理和監督“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的實施。“資源再生公社”依據有關管理章程,通過抽查和現場調查等形式,堵塞廢棄物循環使用中的漏洞。如果生產企業違反“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將被課以最高100萬韓元的罰款。自從設立“資源再生公社”并實施管理監督以來,韓國廢棄物品循環利用率提高了5%~6%。 美國:多種措施推動廢棄物的回收利用 美國政府相繼出臺了鼓勵對資源進行循環利用的法規和政策,以減少有害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一、通過立法推動資源的回收利用 20世紀90年代,美國環境保護署認定,電池是城市固體廢棄物中最大的汞污染源,如果處理不當,將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為此,美國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對電池生產過程中汞含量加以限制。在立法和公眾輿論壓力下,電池制造商在家用電池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汞的使用量。目前,美國出售的普通家用電池均可在用完后與其他垃圾一同處理而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但對充電電池和汽車使用的鉛酸電池,美國政府則要求使用者將其送回汽車修理站或指定的電池零售商店。 美國國會1990年還通過了凈化空氣法,該法禁止在制冷設備的制造、使用、維修和處理過程中排放含有氟氯化碳的制冷劑,并以氟氯化碳等有害氣體進行回收,循環利用。為推動資源的回收利用,美國環境保護署1988年宣布用5年時間,使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25%,到2005年,這一指標則要提高到35%。據此,各州紛紛通過立法,對本州居民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例如,紐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提出要使回收利用率達到50%,新澤西州要達到60%,而羅德島州的目標則高達70%。有些州還制定了對未遵守規定的居民的處罰條令。 各州除制定原則性法規外,還列出了詳盡的實施細則,以便于居民有章可循。如賓州衛生環保當局規定,裝有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的垃圾箱或密封的塑料袋的重量不得超過75磅;報紙、硬紙箱、碎木板等零散物品應捆為長不超過4英尺、直徑不超過2英尺的捆;居民必須依照制定方式,在規定時間內將可回收廢棄物放在指定地點。 二、以行政手段推動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 美國各地回收利用廢棄物的努力帶動了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但因為相關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所以美國政府采取了一些調控手段。1993年克林頓總統簽署了行政令,要求再生產品在所有政府機構的辦公用紙中應占20%,1999年將這一比例提高到30%。這一命令的實施使再生產品在聯邦政府的采購物品中兩年內增加了35%。在政府的帶動下,各州和地方政府也相繼制定了相關政策。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回收利用項目已達7500多個,影響到近50%的人口。但一些利益集團考慮到自身利益,反對回收利用廢棄物品。針對反對者對政府采購中有關再生資源比例規定的批評,環保人士指出,近20個州的有關當局和報紙發行業自愿簽訂了協議,以幫助培育城市廢棄物中最大的組成部分——報紙的回收利用市場,而制定強制性規定的只有幾個州,況且這些規定也僅限于報紙,并不適用于雜志和其他出版物。 三、通過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除法律經濟手段外,美國有關當局還對公眾進行大規模的宣傳教育,力爭在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以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為例,紐約市衛生局官員與其他政府機構,私人團體合作,發起了多項支持回收利用的項目。例如,對居民在裝修住房、搬遷等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政府建議居民將可以利用的舊門窗、舊家具與他人交換,或捐獻給慈善機構。紐約市衛生局還設立了物品交換電話服務,通過數據庫,免費提供1萬多家機構有關捐獻、收購、租賃、修理舊貨的錄音信息。衛生局還與紐約市文化事務局合作,收集廢棄辦公設備,無償提供給非營利文化團體組織;鼓勵居民舉辦物品交流日,并為他們出售、交換、捐獻自己不需要的物品提供場地。 紐約市民1/3的郵件是各種廣告、商品目錄、購物優惠券等,這些郵件絕大部分被收件者隨手扔掉。為此,紐約市有關當局建議消費者可考慮申請一個名為“直接銷售協會”的郵件選擇服務,以減少郵件垃圾。 加拿大:以“真富”推進可持續發展 最近,加拿大著名的環境基金組織撰寫了題為《一代人的持續發展力》報告。該報告對加拿大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并向政府提出了一些具有超前意識的建議,其中最有新意的建議就是希望政府盡快創立并全面實施“真富指數”。 報告說,加拿大應該集中力量創造“真富”,而不是繼續用當前的這種狹隘的、有嚴重缺陷的經濟增長率來衡量國家的經濟發展。所謂“真富”,就是不僅僅從經濟或財政的角度來看經濟的發展,而是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經濟的發展。“真”即價值的真實,“富”則是生活富裕的狀況。“真富”包含5個方面的財富:人文資本、自然資本、社會資本、生產資本和金融資本。因此,“真富”涵蓋了保證生活質量的所有要素——繁榮的社團、有意義的工作、良好的住房、高質量的增長率和醫療衛生、良好的基礎設施、優良的文體活動場所、清潔的空氣和水、健康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等。 報告說,可持續發展與創造“真富”是密不可分的。而人們高質量生活的基本保證就是優良的環境、清潔的空氣和水、正常穩定的氣候和正常的生態演進(如植物的自然繁衍和土地的自然變化)是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報告認為,加拿大應盡快確立在今后20年至25年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計劃。這一計劃的具體目標是:空氣和水沒有受到污染,人在飲用自來水或外出散步時沒有任何擔憂;食品沒有農藥、抗生素和激素的污染;空氣、水和土地沒有毒性物質污染;食用從任何河流和湖泊捕撈的魚蝦都感到安全;最大限度地使用太陽能、水能和地熱等清潔和再生能源;瀕危生態系統和動植物將基本得到恢復。 目前世界普遍的做法是,為了經濟數字的增長,某些良好的傳統和價值觀被拋棄。報告指出,加拿大應成為人類可持續自下而上和保護環境的先行者。為了達到這一崇高的目標,加拿大人必須放棄當前以狹隘的經濟增長率來衡量社會或國家進步的觀念。 經濟增長,也就是GDP的增長,被廣泛用來衡量社會是否健康、繁榮和正確地向前發展的主要標準,但卻忽視了人們十分重視的社會和環境價值,如家務勞動、義務勞動、公眾健康、業余時間、教育質量、財富的均衡分配、環境的保護等。當前,政府急切需要一個能全面衡量加拿大是否在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標準。雖然加拿大國家環境和經濟委員會已為自然資本和人文資本確定了個別統計指數,但加拿大仍需要能反映“真富”的更廣泛的指數。報告說,“真富”觀的意義甚至已經超出以上這些指數的范圍,它是一種全新的評估國家財富的方式,并已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支持。加拿大執政的自由黨及其他幾個主要政黨都支持“真富”的統計方式。 報告還向政府部門提出了加拿大2005年到2010年創造“真富”的主要措施:2005年,在全國廣泛開展“真富”觀的宣傳和教育;2006年,建立全國“真富指數”;2007年,建立“加拿大富裕生活計算法規”和聯邦政府編撰季度及年度“真富指數”報告,及時反映“真富”的指數變化;2009年,加拿大審計長對有關“真富指數”的法律、政策和計劃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定期評估;2009年,各省、地區和原住民居住區都采用“真富指數”來計算生活質量的變化程度;2010年,加拿大開始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和實施“真富指數”的統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