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并非施舍:印報評美國在援助問題表現吝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4日 11:34 中國日報網站 | |||||||||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席卷印度洋沿岸國家的海嘯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一些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在援助問題上表現“吝嗇”。2004年12月31日,《印度時報》發表社論,指出援助并非施舍,而是雙贏。摘要如下: 援助并非施舍,這是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必須認識到的。
只是在聯合國官員批評富國在提供援助問題上十分“吝嗇”之后,美國才將對印度洋海嘯受災國的援助從1500萬美元增加到3500萬美元。在這場災難面前,如果美國覺得不提供一些援助不好意思,但又不愿意多給,這當然是美國的自由。 但美國應該認識到,援助方面表現“吝嗇”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整個世界日益融為一體。發生在普吉島的災難也可能會影響到美國的得克薩斯(布什與其家人在得克薩斯的克勞福德農場歡度新年假期)。如果泰國無法再接受旅游者,那么美國的經濟利益也會受損,美國的旅行社、酒店以及航空公司的生意也就不好做了。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將援助看作增強其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杠桿,特別是在西亞地區。但在今天,這樣的想法已經過時。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國際資本已經越來越多地從歐洲流向亞洲。為受災國提供援助,幫助他們恢復基礎設施建設,為他們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援助不僅是在幫助這些國家,也是在幫助提供援助的國家。發達國家已經達到消費飽和狀態,為了繼續保持繁榮,他們必須尋找新的市場。但發達國家似乎根本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第一世界,特別是美國在經濟援助問題上仍然很小氣。 盡管聯合國一再要求其成員增加對外援助,但似乎鮮有回應。在22個工業國中,只有4個國家,即挪威、丹麥、瑞典和荷蘭達到了聯合國的要求,將至少0.7%的國民生產總值用于援助。工業國每年提供的援助總額是550億美元,平均占這些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0.4%。 從絕對數額來說,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援助國,但美國每年在援助問題上僅貢獻出其國家收入的0.2%,即150億美元。2003年,美國的對外援助增加到680億美元,但這筆錢主要是給伊拉克的援助。自從伊戰爆發以來,美國對伊拉克的援助已經接近2000億美元。 希望此次海嘯能夠促使美國以及其他國家重新定義援助以及受援國的概念。援助不是施舍,而意味著貿易,是提供援助的國家擴展海外市場的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