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歐盟 小國外交以同盟的聲音說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22:5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特約記者 曹 芊 布魯塞爾報道 作為二戰時期就建立的比荷盧同盟到北約和歐盟的主要發起國,在二戰后的近60年里,尋找戰略伙伴并建立同盟,以同盟的聲音說話,一直是比利時外交政策的主線。換言之
今年8月上任的比利時外交部長卡爾·德·胡赫特(Karel De Gught),在布魯塞爾接受記者采訪時再次強調了比利時的多邊合作外交策略,“任何一個小國,在外交領域里都必須保持謙和的姿態。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無論在經濟、軍事甚至政治性領域,世界各國都需要通過相互的合作以達到共同的目的。也正是基于此,比利時始終是歐洲一體化最熱衷的推動者。作為一個小國,比利時在所有國際事務,無論政治還是經濟領域的觀點是,必須遵守平衡性和原則性。” 這種謙和而包容的心態,有其歷史的原因。直到1830年獨立,比利時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羅馬帝國、奧匈帝國、法國、荷蘭都先后統治過比利時。獨立后的比利時由北部荷蘭語區,南部的法語區和東部的德語區組成。德意志文化和拉丁文化在觀念和語言上差異和沖突是這個國土面積僅3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的國家從建國那天起就不斷在協調、平衡、解決的問題。比利時人的外交家天分在經歷內政磨礪的同時,也輕車熟路地轉向了國際舞臺。 在歐盟內部,比荷盧同盟始終在外交上保持一個聲音(僅在伊拉克問題上,比盧堅決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而荷蘭則傾向于支持美國),比利時又與法國和德國同時保持著親近的同盟關系。歐盟東擴后,除了全力支持土耳其加入歐盟,比利時也積極在歐盟內尋找更多的小國同盟。胡赫特認為,東擴后,歐盟的內部平衡被打破,各方有各方的利益,這就要求在歐盟內必須進行有效率的多邊合作,而不是各說各話,各行其事。新近加入歐盟的小國在歐盟內部的定位尚不清晰,而比利時視這些國家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與自己有著相近的利益。比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馬耳他。因此,繼續鞏固比荷盧同盟,加強與上述小國的關系成為比利時近期內外交的重點。 伊拉克問題使歐洲與美國傳統的盟友關系產生了裂痕,緊隨法國和德國,比利時一反二戰后的一貫親美立場,堅決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比荷盧同盟也第一次產生了分歧,盧森堡與比利時保持了一致,荷蘭則繼續執行著親美立場。 比利時更深得罪美國的地方并不止于此,而是一部戰爭罪犯法。這部1994年通過的法律允許在比利時境內起訴任何被認為犯有戰爭罪的人,沒有種族、國家和地域限制。包括美國前總統老布什,以色列首相沙龍和古巴總統卡斯特羅都被提起過訴訟。 伊戰爆發后,2003年5月14日,美軍駐伊總司令佛蘭克斯首先被17位失去家人的伊拉克人和猶太人起訴,這意味著,只要佛蘭克斯進入比利時境內,即將被捕并上法庭。美國總統布什和英國首相布萊爾,連同拉姆斯菲爾德,鮑威爾,賴斯等也在將被起訴的候選名單。美國大為光火。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2003年6月指責比利時以法律為幌子背叛美國這位北約盟友,他還威脅將北約總部撤出布魯塞爾。在美國的壓力下,比利時修改了戰爭罪犯法,修正的戰爭罪犯法僅具有法律上的象征意義,不再具有可操作性。美國與比利時才在雙方都保持了顏面的同時,終于度過兩國歷史上最深重的外交危機,并逐漸修補了關系。 雖然比利時終于與美國又恢復了良好的關系,但是,胡赫特承認大西洋兩岸的關系已產生根本性的變化,盡管歐洲與美國有相同的價值觀,但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卻越來越難以達成一致。比如說,雙方都認同反恐的必要性,但是卻在具體實施上存在分歧;雙方都認同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對京都協議卻有著不同的理解。 “美國人必須明白,把整個歐洲當作戰略伙伴的重要性,分解歐洲的企圖是徒勞無益的。同樣,歐洲人也要看到,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繼續同美國正面沖突將導致更多的難題出現。”胡赫特把比利時對與美國關系的未來歸結到大西洋兩岸關系的發展,他認為“歐盟與美國必須針對雙邊關系的新形勢,討論簽署系列新的協議,包括北約內部也應該有新的協議產生”。 在中部非洲,由于殖民時代就奠定的影響力,使比利時成為聯合國和歐盟在中非大湖地區(剛果)復雜的和平進程的主要推動者和重要力量。這種影響力使比利時人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做為一個小國,可以為結束困擾中非地區已久的人類悲劇做出貢獻。胡赫特說,比利時會繼續推動聯合國、歐盟和非盟將中非和平進程保持在日程上,這也是他做為外交部長的一個重要外交任務。 在談到與中國的關系時,胡赫特說,比利時與中國的良好雙邊關系沒有任何的前提條件,雙方的關系可以延伸到任何可能的領域,正如在溫家寶總理今年3月訪問歐盟時,雙方的共同聲明中強調,“雙方將繼續加強政治對話。”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負責任的大國角色,胡赫特認為中比兩國在很多領域都有相互可借鑒的經驗。 20多年以來,比利時一直積極地在經濟領域與中國合作,今年11月底,王儲菲利普率領500多人的龐大經濟代表團訪問了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推動雙邊的經濟合作。除了鼓勵并協助比利時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外,比利時政府已經著手準備著吸引未來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投資。近年來已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設立辦公室,擴大在中國企業界的影響力,其目的是吸引中國的企業在決策歐洲投資時,把歐洲的心臟,兼容了拉丁和德意志文化的比利時當作進入歐洲的大門。 在對中國的武器禁運解除問題上,比利時持積極態度。胡赫特認為雖然仍需要時間,需要中國與歐盟的進一步談判,但是剛結束的中歐海牙峰會為武器禁運解除給出了積極的信號,“中歐就武器禁運發表的共同聲明是中歐長久以來艱苦談判的積極反應該。”2005年3月,中歐高層領導將再次就此問題進行新一輪談判。胡赫特說,“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的解除將具有的政治意義高于其他,那將意味著,中國與歐盟的關系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達到最好的時期。在解決對中國武器禁運問題上,歐盟將不會理會任何外界壓力,獨立做出最終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