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界持續了18個月的并購爭端,終于在13日完結。甲骨文公司同意把收購價提高10%至103億美元,成功收購仁科公司,從而組成為全球第二大商業應用軟件商,挑戰居于首席位的德國SAP公司。
最終報價比最初高出75
%甲骨文與仁科發表聲明說,兩者同意合并。甲骨文提價后,每股26.5美元的報價得到了雙方董事會的批準。這樣,甲骨文最終報價較該公司于2003年6月提出收購前的仁科股價,高出75%。
甲骨文曾表示,它先前提出的每股24美元是它最好和最終報價,但后來又同意提高價碼,以平息仁科股東和董事的反對。
預計這筆交易將于明年1月初之前完成,它象征著甲骨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拉里·埃里森(LarryEllison)的勝利。它將讓甲骨文得以擴張其商業應用軟件部門,并鞏固它僅次于微軟的第二大軟件公司地位。
收購之后地位上升
甲骨文聯合總裁菲利浦斯13日在與投資者會議上說,這是企業軟件業的重大轉折點。埃里森表示,這宗收購,將可令甲骨文獲得更多客戶,也可在業務發展及服務方面投資更多。
甲骨文通過收購仁科,將可獲得12750名客戶,并可獲得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甲骨文目前有80%的收入來自數據庫軟件銷售,收購仁科后,它將成為第二大應用軟件集團,僅次于德國的SAP。甲骨文和仁科加起來占商業應用軟件市場25%左右的市場份額,而SAP則占有39%。
在收購完成后,仁科屬下的1.2萬員工命運如何,現在仍未可知。有消息指,甲骨文曾擬就計劃,準備解雇6000名仁科員工,但甲骨文最近表示,裁員數目會較原計劃為少。
反對收購康威被炒
仁科公司在一年半以前拒絕甲骨文的收購建議。甲骨文為了掃除收購仁科的障礙,經歷不少波折。首先,甲骨文需要推翻美國司法部有關這宗收購有壟斷之疑的指控。其后,仁科出乎意料地解雇了對甲骨文收購建議持反對態度的仁科首席執行官康威。在康威離職后,仁科董事局開始再考慮甲骨文的收購建議,并且致力爭取較高價。
仁科大約一年半以來一直反對被甲骨文收購,仁科董事會反復重申,該公司的價值高于甲骨文的出價。但大部分仁科股東此前都已經接受了甲骨文11月份提出的每股24美元的價格。(齊東)
[新聞短評快]生死之爭不顧一切
歷時18個月不懈“追求”,甚至不惜傷筋動骨動用主營業務的大部分收入,只求鯨吞對手———僅從此役,就可以看出埃里森做事狂放的性格特點。當然,國內民企從中也可以大開眼界。
事件的重點在于:為什么埃里森要對仁科大開殺戒?答案是四個字:“家仇國恨”。
應該說,埃里森此舉首先是不得已而為之。軟件業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時期。君不見多少人的電腦還在使用Windows98?而另一方面,吃這碗飯的越來越多。微軟四處擴張不在話下,就連IBM也甩掉虧損的PC部門,全力開入產業食物鏈的高端,其中就包括軟件業務。因此,甲骨文要生存,必須使自己的規模“膨脹”。埃里森也曾說過,如果不能成功收購仁科,他也會收購其它的公司。
甲骨文收購仁科的第二個原因在于其核心業務)———數據庫軟件。埃里森賴以發家的就是數據庫軟件,可現在他面臨激烈的競爭。瑞典公司MySQL推出的“開放源代碼”的數據庫軟件對甲骨文來了個斧底抽薪,就像Linux殺傷操作系統一樣。在2000年至2002年,甲骨文的市場份額從33.5%下跌至26.9%,而IBM和微軟在同期的份額都有所上升。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說不出口的。仁科的首腦人物康威本是甲骨文的員工。他從甲骨文跳槽出來,領導了一間同類型的公司,而且主營業務與原公司一樣,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不把仁科滅掉,難保甲骨文以后會不會再有人仿效。正如康威所說,埃里森收購仁科是假,搞破壞的“險惡用心”是真。(章軍)
(栩/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