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華爾街大多通過買賣電力公司的各類證券套取利潤,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投資銀行、收購公司、對沖基金甚至包括美國國際集團這樣的保險業巨擘,紛紛改弦更張,先后以直接收購的方式進入美國電力行業。
據報道,美林公司在9月份以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Entergy-Koch公司的能源交易業務,一家新成立的私人股權公司“鉆石城堡”以4.0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一家美國天然氣公司
。還有報道稱,過去一年中,高盛集團累計斥資40億美元收購了30家發電站,涉及范圍從北卡羅來納一直到明尼蘇達。美國《商業周刊》援引一份權威預測報告指出,過去20個月當中,美國金融公司購買各類電力設施的合同金額高達150億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一些電力能源企業目前市值偏低,善于捕捉投資機會的收購公司、對沖基金自然一馬當先。很多收購公司表示,在能源價格穩步上揚的背景下,低價并購而來的電力企業很容易加價轉賣給其他投資者,而且投資風險并不比金融市場大很多。據報道,今年5月份,一家名為馬特林·帕特森的私人投資公司只花了4.75億美元就收購了杜克能源公司旗下的8個發電站,而這些基本設施過去的賬面價值高達26億美元。
對投資銀行來說,直接入主電力企業還有另一層好處,那就是可以更有把握地進行天然氣、煤炭在內的多種能源產品的掉期交易。高盛全球大宗商品交易負責人理查德·魯茲卡認為,掌握能源行業基礎設施的運轉情況能幫助交易員迅速對市場供需做出正確分析,并更為有效地制定投資組合計劃。
盡管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RC)對能源行業的監管措施越來越嚴,但這并不妨礙華爾街的巨頭們從中獲得巨大收益。名為桑福德·伯恩施泰因的咨詢公司估計,由于涉足美國電力產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兩家投行每年從各類能源大宗期貨交易中獲得的收益達到10億美元。這家咨詢公司預計,上述業務將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到2007年時兩家投行從中獲得的收益都會達到20億美元。
對于美國電力工業來說,華爾街公司直接進入自己的領域并不是件壞事,甚至有些“雪中送炭”的意味。2001年,安然公司曝出財務丑聞,很多電力公司為此大受牽連,自身股價下跌而投資者裹足不前,導致企業長期處于“缺血”狀態。分析人士指出,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以及收購公司積極介入,有望幫助一些美國本土電力公司走出困局。
目前,金融公司在美國電力領域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據美國《商業周刊》報道,一旦政府部門批準得克薩斯太平洋集團收購俄勒岡州的一些供電設施,這家公司將負責為44%的俄勒岡居民提供電力。與愛迪生公司合作之后,高盛集團將為紐約市提供6.5%的電力。《商業周刊》預測,美國金融公司控制全美電力的比重很快就會達到4%,到2005年這一數字還會增加幾個百分點。
華爾街公司大舉“聯姻”電力企業也引起了美國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從目前來看,金融公司掌握的大量資金和市場經驗都是美國電力公司所急需的,而且大多數投資銀行的信用等級非常高。但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擔心,在向普通公眾提供電力和進行電力交易之間,華爾街公司有可能引發利益沖突。負責市場監督工作的威廉·海德曼表示,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將確保華爾街公司在規則內“進行游戲”。
不過,一些批評家也對越來越多的華爾街公司涉足電力企業表示擔心。一些分析師認為,華爾街公司缺乏運營電力公司的實際經驗,因此有可能給這一行業帶來一些不確定的風險。還有人指出,很多華爾街公司是通過借貸方式收購電力公司的,因此這些剛剛走出困境的公司又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作者:王龍云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