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偉文
美國三大都市圈GDP占全國比重竟然低于我國三大都市圈,其發展速度也不及非三大都市圈,且全國各地區發展水平接近。
盲目追求人口和經濟向三大都市圈積聚的戰略值得商榷,全國各地區均衡發展應是
基本目標。
一段時期以來,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50年前關于世界六大都市圈的說法突然在我國大行其道。關于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的輿論也層出不窮。不少觀點引用美國三大都市圈、日本東京大都市圈和英國倫敦大都市圈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以此探討我國三大都市圈的發展戰略。但其中有兩大動向值得研究:
一是主張大幅度提高三大都市圈在全國人口和經濟中的比重。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市長協會發布的《2003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提出,將來要使三大都市圈人口達到全國55%,GDP達到全國65%。其國外參考依據是:美國紐約、五大湖和洛杉磯三大都市圈GDP占全國67%,日本大東京都市圈和英國大倫敦都市圈GDP也分別占到全國70%左右。而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的這一比重是38%;
二是三大都市圈不斷“攤大餅”。
有報道說,長三角繼去年將臺州收入,擴至16個城市后,今年以來又陸續收到浙江金華、衢州,江蘇淮安、鹽城,安徽馬鞍山等城市的加盟申請。珠三角則已進入大珠三角、泛珠三角、9+2時期。環渤海的范圍說法不一,也有說除京津冀濱海帶和遼寧、山東兩省外,再加上河北、山西和內蒙一部分,盡管其間許多地方是大片農村。
推動三大都市圈的發展,無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經濟強國的重要戰略。但如果對國外類似情況沒有搞清楚,就有可能導致過分夸大三大都市圈的地位和作用,這顯然不利于全國各地區經濟的協調均衡發展,更不利于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
日本和英國都是小國,與我國基本上沒有可比性(后詳)。美國幅員與我國相當,人口眾多,都是大國,參考作用最大。
一、 美國三大都市圈經濟總量和占全國比重及非都市圈的發展
美國以紐約、芝加哥(或稱五大湖)和洛杉磯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是全國人口和經濟重心。其確切人口和經濟規模,可以美國普查局每年公布的全國所有都市區人口數計算。
所謂都市區,是指大城市及毗連地區。根據美國普查局公布的數字,大紐約都市區(包括紐約市、西部的北新澤西州和北賓州、北部的紐約州和康涅狄格州一部分及東部的長島)2002年總人口為2131.11萬,占當年全國總人口28,836.9萬的7.39%;2001年地區生產總值為8655.43億美元,占當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01,371.90億美元的8.54%。大芝加哥都市區(包括芝加哥及周邊伊利諾、印地安那和密歇根三州相連地區)總人口926.61萬,占全國總人口的3.21%;2001年地區生產總值3227.13億美元,占當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3.18%。大洛杉磯都市區(南加州)總人口1673.87萬,占全國總人口5.80%;2001年地區生產總值6535.57億美元,占全國6.45%。三者合計,美國領先三大都市區占了全國人口約六分之一,占全國經濟總量六分之一強。
根據國內專家和媒體普遍根據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的定義而確定的世界六大都市圈的界定范圍來看,美國紐約都市圈應包括從波士頓到華盛頓的整個東北地帶都市走廊,芝加哥都市圈應包括整個大湖區及周邊地帶都市區,洛杉磯都市圈應包括洛杉磯及毗鄰的南加州都市區。我們姑且把美國普查局公布的全國所有都市區數字中,凡屬于這一地帶的全部總計進去,算出整個都市圈的人口總量。由于相應的經濟總量沒有現成統計,我們可以把相關州的地區生產總值乘以涉及該都市圈在所涉州總人口中的比例,大致可以算出該都市圈的經濟總量。由于美國地區間特別是相鄰地區間人均產值相差很小,這一計算方法應該是基本準確的。
通過計算我們發現:美國三大都市圈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只有36.13%,竟然比我國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約38%)還要低一。
以上計算與實際可能有微小誤差,但不會明顯。
據此我們可以糾正以下兩大說法:
說法一:“美國三大都市圈GDP合計占全國67%”(2003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這顯然是不成立的。
美國東北和中東12個州合計占全國GDP24.6%,顯然大大超過大紐約都市圈的范圍。從其南端首都華盛頓到北端的霍爾頓(緬因州)路程為1328公里,差不多等于北京到上海,而且途中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
地理上的大湖區占全國GDP15.2%,它也不等于芝加哥大都市圈。它由伊利諾、印地安那、密歇根、俄亥俄和威斯康星五個州全部組成,面積63.1萬平方公里,大體相當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之和。從北端的麥金沃夫到南端的路易斯維爾路程1008公里,其間大部分地區同樣人煙稀少,這顯然也不是大都市圈。
遠西地區占全國GDP18%,它更不等于大洛杉磯都市圈。其不僅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等顯然與洛杉磯毫無關系、相距數千公里的州,而且從北端的天使港到南端的圣迭哥路程2397公里,差不多等于北京到廣州,其間更多地區幾乎人跡罕至。
即便荒唐地把這四大地區18個州硬塞到“三大都市圈”里,其GDP合計也只占全國58%。因此,67%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說法二:我國領頭城市經濟總量在全國比重偏低。紐約GDP占全國24%,而上海只占5.6%。
恰如前所說,24%是美國東北、中東兩個大區12個州的經濟總量。而上海的數據是指上海行政轄區。相應地,紐約也應該僅指行政轄區,即紐約市,其人口800萬,GDP約3600億美元,占全國GDP總值的3.6%,低于上海。即便大紐約都市圈(4200多萬人口)的GDP,占全國的比重也只有16.69%而不是24%。
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非三大都市圈的一批大都市的人口增長速度。
過去10年來美國城市發展的主要增長點是非三大都市圈,其人口增長率為三大都市圈組的近三倍。1992年到2002年,屬于三大都市圈的主要十大都市區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華盛頓、費城、波士頓、底特律、克利夫蘭、辛辛那提和密爾窩基合計人口從7305.60萬增加到7957.02萬,增幅8.92%,絕對增加數651.42萬。非三大都市圈的主要十大都市區( 合計人口不足前者一半)舊金山、達拉斯、休斯頓、邁阿密、西雅圖、鳳凰城、丹佛、波特蘭、沙加緬度和亞特蘭大合計則從3205.02萬增加到3947.54萬,增幅23.17%,幾乎是前者的三倍,絕對增加數742.52萬,竟然超過了前者。其中鳳凰城、亞特蘭大、達拉斯、丹佛增長率都在25%以上。它們分別成為迅速發展的高科技重心或制造業重心,著名的硅谷、微軟、波音等,都是在非三大都市圈誕生和成長為世界巨人的。
二、 全國各區域相對均衡發展
2001年,美國全國八個大區人均GDP最高的是新英格蘭州(即東北大區),達到42045美元;最低是東南大區,30961.79美元。差距為1.36:1。
美國最發達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只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最不發達地區則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到12%。以全國平均數為100來算,四個大區達到90以上,只有三個大區超過100。
美國最富的地方是新英格蘭、大西洋沿岸中段和太平洋沿岸。人均GDP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東南沿海從弗吉尼亞到亞拉巴馬是全國最窮的地方,甚至不如最內陸的落基山區。傳統的制造業中心不在沿海,而在大湖區,它至今仍比東南沿海和山區富,但不如東部和西部沿海。
如按州比較人均個人收入,最富的是首都華盛頓,人均43371美元(2002年,下同)。最窮的是密西西比,22370美元。差距是1.94:1。舍去華盛頓是城市因而不可比這個因素,最富的州是康涅狄格,42829美元(注意:康州居然與華盛頓城市相差無幾)。全國平均水平是30832美元。以此為100,最高康州138.91,最低密州72.55,最富與最貧差距是1.91:1。
沿海和內地的差距更小一點。內陸蒙大拿24906美元,與康州的差距是1.72:1。
我國暫以人均GDP比較:2003年全國是9030元。最富省(不計直轄市)浙江19730元。以全國平均水平為100,浙江是218.49。最窮是貴州,3600元,指數39.87。最富與最窮省差距5.48:1。
根據聯邦普查局統計,美全國各都市區2002年人均個人收入總平均數是32459美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05.28%。非都市區是23362美元,為75.77%。前者僅高出后者38.9%。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72元,農民2622元。前者高出后者223.1%。當然非都市區不完全是農村,還包括小城鎮,但仍可參考。
美國三大都市圈在地理位置上從東北沿海到北部中部,再到西南沿海,涉及全國八大區的四個:東北、中東(紐約都市圈),大湖(芝加哥都市圈),遠西(洛杉磯都市圈)。其他四個大區雖然沒有大都市圈,但除平原區外,東南、西南、落基都有自己的巨大都市區:
東南:邁阿密都市區2002年人口差不多達到400萬,比10年前增加差不多20%。亞特蘭大人口10年內驚人地增長了36%,2002年達到427萬。
西南:達拉斯、休斯頓2002年人口都在500萬左右,并是重要制造業、高科技和金融中心。鳳凰城更是從亞利桑那的沙漠中崛起,迅速成為人口300多萬的科技、工業和商業中心,10年內人口增長了45%。
落基:丹佛人口在過去10年內增長了27%,達到260多萬,成為全國地勢最高的高科技重鎮。
此外,遠西大區遠不止大洛一個都市圈,舊金山灣區(硅谷所在地)、西雅圖、波特蘭都是發展極快的地區都市中心,人口在230萬到700萬之間。最令人驚嘆的是從沙漠中神話般“爆發”的拉斯維加斯,人口年增3%左右,都市區已有近200萬人,成為美國西部最重要的商展中心、高科技研發基地之一和世界娛樂之都(不是賭博之都)。
觀察上述情況,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美國作為大國,大都市圈在全國人口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適度。三大都市圈人口之和為9000多萬,增長余地不是很大。在總人口中比重約占三分之一。三大都市圈GDP占全國比重為三分之一強,進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有限。
第二,重視大都市圈的同時,發展許多大都市區,并在全國不同大區相對均衡分布。
第三,各大都市之間和與非都市區之間相對均衡發展,發展水平相差不大。
第四,全國八大區總體發展水平相近。
三、質疑三大都市圈熱
質疑之一,人口和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集中到三大都市圈的戰略可取嗎?
如果按照文章開頭時某些方面提出的設想,到2020年,我國55%的人口將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大約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暫估計那時全國總人口是15億,即三大都市圈人口應是8.25億,現在是1.4億,需要增加6.85億,差不多增加四倍。如果按同等比例,長三角人口將達到3.4億,即每平方公里4000—5000人,現在是大約7000人。屆時還有地方種糧食甚至走路嗎?相應地,非三大都市圈的其他地區(面積占全國97%)人口將只有6.75億,比現在減少5億左右。如果按同等比例,四川省將減少3700多萬,顯然沒有任何可能性。
按照這種設想,到2010年三大都市圈GDP比重將達到全國GDP總量的50%,按照全國年增7.2%的速度,三大都市圈這段時期的經濟增長率必須達到11.4%,而其他地區只能年增3.9%。接著按這種設想,2020年比重進一步達到65%,而全國經濟增長速度仍為每年7.2%,則這10年三大都市圈的經濟增長速度必須達到年均10.1%,而其他地區只能年增3.5%。于是問題來了:第一,三大都市圈做得到嗎?第二,如何解決本已偏大、還將進一步急劇加大的地區間差距?第三,靠犧牲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戰略是否可取?
質疑之二,國外參照物是大國戰略還是小國戰略?
如前所述,美國無論科學意義還是實際存在的三大都市圈,相對于全國的經濟集中度都只有三分之一強。
日本、英國相對我國而言是小國,小國和大國發展戰略是根本不同的。日本3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中,山地約占70%,平原約占30%,即10萬平方公里多一點。最富庶的地方只能是東京到大阪的走廊,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000萬。由于日本人口只有我國十分之一,它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就已經達到61%(在我國是6%,即長三角比重),從而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達到70%是自然的。在我國則毫無可能。英國更是小國,全國人口只有5900萬,不足長三角人口。從倫敦到利物浦的英格蘭中南部集中3650萬人口并非不正常,它只相當于長三角人口的一半,在英國則占了全國61%,因而經濟總量占全國70%也很自然。但在我國同樣毫無可能。小國中心都市圈人口和經濟集中度還有更高的,但對我國沒有參考價值。就領頭城市而言,大倫敦人口1100萬,占全國近20%,GDP占全國24%很自然。上海則毫無可能。即便上海人均GDP是全國的5倍,要達到占全國GDP24%的規模,就需要6000多萬人口,顯然談不上。
質疑之三,三大都市圈有必要“攤大餅”嗎?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三大都市圈的周邊地區正紛紛要求加盟,或“大”、“泛”等等,還有耳熟能詳的話是:“接軌XX”、“服務XX”、“接受輻射”、“距XX僅多少公里”等等。反正目標是要和龍頭搭上界,以表自身是都市圈一部分。更有某地說要做上海的后花園,盡管距上海8小時車程,不知何人飯后有這樣長的時間。這樣一來,都市圈當然向四面攤下去,直到被高山所阻。
在美國,從來沒有聽說哪個城市要接受人家的“輻射。”新澤西離紐約僅一河之隔,相當于浦西到浦東。但新澤西從來講的都是自己有多少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優勢,有多少世界知名的實驗室,如貝爾實驗室,是愛迪生、愛因斯坦、電子商務的發祥地,是世界醫藥之都,等等,連港口都只提伊利莎白(在新州)。費城也屬紐約都市圈,但在費城不會聽到紐約兩個字,更聽不到“輻射。”美國絕大多數州都有完整的教育科技體系和一系列的投資鼓勵措施。加上交通四通八達,信息和物流異常便捷,沒有必要搭多少界。這也是地區間差距很小的重要原因。我國與美國發展階段不同,毗鄰地區通過輻射加快發展是完全必要的,但基點應是建立自己強大的經濟。
四、我國大都市圈和全國各地區該怎樣均衡發展
筆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應強調以下四點:
第一,三大都市圈發展規模應適度。
加快三大都市圈的成長并沒有問題,而且是建設經濟強國的重要戰略,但規模應適度。三大都市圈總人口(不包括人為“攤大餅”部分)在現有基礎上最多不能超過增長50%,即達到2.1億人。按2020年我國總人口15億的預期,約占15%。人均GDP不宜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占全國GDP總量比重不宜超過45%。
第二,三大都市圈的相鄰省份,重點是建立現代化交通、信息和物流體系,建立自己強大的教育科技力量,在科學的基礎上同三大都市圈形成經濟上的融合,不一定強調非“輻射”式分工,那樣容易造成技術上的梯度和垂直分工,不利于縮小地區差距。
第三,將全國劃分為8-10個經濟大區,每個大區推動發展一到幾個大都市區(不是都市圈)。
東北應壯大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四大都市,在其周圍形成有一定規模的都市區,像美國的舊金山灣區、休斯頓、奧斯汀。華中應壯大武漢及鄭州、長沙、南昌等,形成有相當實力的都市區,像亞特蘭大、西雅圖等。西南的重慶、成都兩大都市區應超過鳳凰城、達拉斯的地位。西安完全可以超過丹佛的地位。內地都市區應以教育和高科技為龍頭,逐漸增強獨立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第四,深化改革,促進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流向內地,加速內地經濟發展,在內地加速城市化進程。爭取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努力后,將我國省份間人均GDP差距逐漸縮小到3:1以內,逐步做到全國各地區能夠在相近水平上均衡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