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道稱,一個名叫皮肯斯的美國投機專家是近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屢創新高的“罪魁”。報道還說,這位得克薩斯石油大王在原油期貨市場中的量級甚至超過“金融大鱷”索羅斯,而且他掌握的對沖基金發誓要把原油期貨價格推到每桶60美元。如此看來,曾經成功狙擊英鎊、誘發亞洲金融危機、擾亂拉美金融市場的對沖基金又要動手了。
談到對沖基金,很多人會聯想到的代名詞就是“國際游資”或是更簡單一點的“熱錢
”,認為它是金融領域中嗅覺敏銳、行動迅猛而且極為血腥的“鯊魚”。不過,這只是對沖基金的一個極端表現。如果回顧其長達50多年的成長歷程,就會發現“存在即合理”這句話用在對沖基金身上還是非常貼切的。
簡單地說,美國的對沖基金原是避免投資風險的基金組織形式之一。1950年前后,美國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文斯羅·瓊斯的社會學家兼金融新聞記者將“空頭”和“杠桿”兩種手段結合在一起,創立了第一個對沖基金。經過數十年發展壯大,如今對沖基金的規模超過8500億美元,而且幾乎“改頭換面”,成為風險最大、利潤最高以及監管最松的基金。
進行貸款投機交易——就是人們常說的“買空賣空”,是對沖基金的最大特點,它們以數額不多的資本作底數,然后到銀行或證券交易所籌集巨額資金,再在金融市場上大肆進行各種投機交易。此外,投資戰略絕對保密是對沖基金的又一特點。另外,對沖基金在選準市場或項目后,往往集中大量資金進行“殲滅戰”或“狙擊戰”,要么大贏,要么大輸。經典案例是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成功狙擊英鎊,迫使英國退出了歐洲貨幣聯盟,的確干得漂亮。反面教材則是梅里韋瑟的長期資本管理基金在俄羅斯等地投機失敗,高達40億美元的資產在短短數周內萎縮至5億美元。
過去,對沖基金在國際原油市場中還算安分守己,但此次來勢洶洶且興風作浪,這種反常狀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有報道稱,至少有50家美國對沖基金“染指”石油期貨交易,所持頭寸已接近交易總量的15%。目前,世界原油需求量大約為每日8400萬桶左右,而石油期貨市場中的交易量在1.2億至1.6億桶之間,數字上的巨大差異表明投機行為遍布市場。事實上,在石油期貨市場中,從事套期保值交易的不到三成,其余均為意在套利的大小投機者。
國際能源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乃至各國和地區政府官員,都異口同聲地指責以對沖基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哄抬”油價,導致油價一路攀升直至突破每桶50美元的心理關口。一家歐洲石油公司的內部資料顯示,目前石油期貨市場中的“投機溢價”在8至20美元之間,而歐佩克官員則認為,投機行為至少造成原油期貨價格每桶上漲10美元以上。
就本次油價上漲而言,對沖基金究竟扮演什么角色還很難說。目前國際油價早已突破每桶50美元的心理關口,價格之高明顯背離基本面,因此有學者將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投機因素視為“元兇”。另有學者指出,在國際社會紛紛呼吁應對高油價的背景下,對沖基金更傾向于借題發揮,在市場上與其稱作煽風點火,倒不如說順水推舟更為妥當。
按照國際能源機構和歐佩克的說法,目前全球原油供需基本處于平衡狀態。但是,石油期貨市場中的交易對象都是未來某一時間的產品,因此近期發生的事件對未來供需狀況的影響經常左右市場情緒。基于這種關聯的預判也就成為交易員做出抉擇的重要基礎。
就全球對石油的需求而言,自去年夏天開始,美國經濟重新展現活力并逐步進入復蘇周期,全球另外兩大經濟體——日本、歐洲雖然起步稍晚,但經濟態勢也有好轉。再加上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全球經濟在2004年出現了整體復蘇。這種“亦步亦趨”的復蘇狀況反映到能源方面自然是需求大增。從國際組織和各經濟體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樂觀預測出發,全球石油需求旺盛局面還將延續到2005年。
與全球經濟持續復蘇相對應的是,世界石油產能目前已逼近極限,近一年來全球石油供給出現了異常嚴峻的緊張狀況。今年兩次增產后,歐佩克的剩余產能已經接近“天花板”,非歐佩克產油大國俄羅斯、挪威也因過去幾年投資不足而無法立時大幅增產,而全球石油消費第一大國——美國的商業庫存越來越少。
此外,盡管油價一天比一天高,但在未來幾十年中這種液體仍是世界工業的主要“口糧”。替代物質——包括氫能源、新原子反應堆產生的核能、甲烷水合物(也稱“可燃冰”)以及太陽能在內,無一例外在開發(開采)和應用方面受到諸多限制,很難緩解市場對未來石油供應依舊趨緊的長期看法。
上述基本面因素導致市場對未來石油供給可以滿足需求的說法充滿懷疑。面對需求持續旺盛的現實,全球石油供需狀況所體現出的“脆弱平衡”顯然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很難逆轉未來石油市場出現“供小于求”的趨同認識。
可以說,全球石油供需之間的緊張狀態決定了油價未來的基本走勢,而對沖基金則是搭上了便車,在捕捉到市場機會后“借題發揮”了一把。一些經濟學家曾為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對沖基金進行過“辯護”,認為對沖基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非“頭狼”,而是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戳破了東南亞國家的泡沫經濟;同樣,在本輪油價飚升背后,對沖基金也不應被扣上始作俑者的帽子,但不遺余力地推波助瀾同樣該批。
再來看看一些導致油價波動的短期因素。伊拉克的緊張局勢、肆虐美國的颶風天氣、委內瑞拉的全民公決、尤科斯案的進展程度,以及產油國尼日利亞和挪威的罷工情況,在過去一段時間中以各種組合方式“傳入”石油期貨市場,進而對期貨價格漲跌構成決定性影響。事實上,這些涉及石油供應的短期因素能在市場中發揮巨大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從風吹草動變成軒然大波,以對沖基金為主的國際游資無疑充當了功率極大的“擴音器”。這一方面反映出原油市場的減震系統——比如過去擲地有聲而現在有氣無力的歐佩克——逐步喪失功能,另一方面也說明在全球石油供需關系目前只能保持“脆弱平衡”而未來可能呈現“供小于求”的大前提下,這些短期因素不同程度地淪為對沖基金小題大做的題材,或者說是為原油期貨攀升建立了一個個小前提。
總之,到目前為止,很多對沖基金在本輪油價上漲中套利得手,但評判其應對石油期貨價格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作者::王龍云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