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瑞典銀行紀念阿爾弗里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也即是大家慣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挪威人芬恩·基德蘭德和美國人愛德華·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們“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內所作的貢獻: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及商業周期背后的驅動力”,各方猜測的2004年度諾貝爾獎各大獎項至此便“花落各家”。諾貝爾獎花落誰家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兩位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弗拉姆·赫爾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美國的兩位神經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獲得,他們通過開拓性的工作,從分子水平到細胞組構水平,清楚地闡明了嗅覺系統是如何運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戴維·格羅斯、加州理工學院的戴維·波利策,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以表彰他們對“粒子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的發現”。
與自然科學的領域比較起來,今年諾貝爾和平獎與文學獎的評選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爭議。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肯尼亞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旺加里·馬塔伊,以表彰她對“可持續發展、民主與和平所作的貢獻”。文學獎頒給了奧地利女作家、詩人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紐約時報》援引挪威知名人士的話稱,“在當今這樣的一個戰亂不止、恐怖主義肆虐的時代,把和平獎頒發給環境保護人士的做法令人感到很奇怪。”而對于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耶利內克,《紐約時報》更是質疑其名氣低,“得獎者可能僅成名15分鐘就被人忘掉”。
盡管從世界歷史的角度考察,20世紀我們所引以為自豪的“科技日新月異”與19世紀初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以及19世紀晚期以內燃機、電氣工業、化學工業和電訊設備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相比較起來很難說對人類福祉有更大的提升,耶利內克的“性、暴力與女性”與18世紀的啟蒙思想相較起來也同樣難說對人類的精神文明有更大的貢獻,但概因于構成全球化基礎的交通的便利、信息的快捷,當今的“技術擴散”和“文明共享”卻比先前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迅猛得多。這也是諾貝爾獎如此受關注的一大內因。而讓其萬眾矚目的一大外因卻在于除在人文領域存在較大爭議之外,諾貝爾獎幾乎沒有放過任何公認的最有成就的科學家的公正,以及它給諾貝爾獎個人得主帶來的可觀的財富所激起的對人類智慧創新的更大努力的追求。諾貝爾獎金還會漲嗎
今年諾貝爾獎金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按照諾貝爾當初的意愿,較為理想的諾貝爾獎金額,應能保證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繼續他的研究。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1901年的諾貝爾獎金數額為15.0872萬瑞典克朗,即相當于當時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此后,獎金數額不斷縮水,1902年為14.1847萬瑞典克朗,1903年為14.1358萬瑞典克朗。直至1923年,諾貝爾獎金數額名義價值降到了歷史最低,為11.4935萬克朗。以后,諾貝爾獎金數額雖逐年擴大,但因瑞典克朗的數次貶值,一直到不了1901年的水平。1969年第一次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獎金金額為37.5萬瑞典克朗。
1991年,諾貝爾獎達到600萬瑞典克朗,才與諾貝爾獎自頒發以來首次超過1901年時的實際價值相當。那以后,諾貝爾獎金又連年上漲,1992年諾貝爾獎為650萬瑞典克朗,1993年為670萬瑞典克朗,2000年諾貝爾獎五大單項獎和諾貝爾經濟學獎達到了900萬瑞典克朗(100萬美元),遠遠超出了整個原始基金的名義價植,也大大超過了原始獎金的實際價值。2001年諾貝爾獎百年華誕時,諾貝爾獎金額達到1000萬克朗,此后便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上。
按照阿爾弗里德·諾貝爾的遺愿,只有諾貝爾基金會的直接收益——利息和紅利——才能用于諾貝爾獎金,從股份管理中得到的資本收益以前不能用于諾貝爾獎金,但從2000年1月1日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被批準可以將從資產售賣中所獲得的資本收益用于諾貝爾獎金。根據這個新規則,從諾貝爾基金資產銷售中得到的收益還可以用于授獎活動及支付各種開支,“直到不再需要它們來維持長期良好的授獎能力”。此外,諾貝爾基金會還可以對投資于股市的資產份額作出決定。長期來看,這意味著諾貝爾基金會可能會將更大比例的資產投資于股票,從而帶來更大的整體收益,以及更豐厚的諾貝爾獎金。因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如果諾貝爾基金會投資得當,諾貝爾獎金還會漲。諾貝爾基金會是怎么掙錢的
阿爾弗里德·諾貝爾于1896年12月10日逝世后,在其遺囑中提出,將自己的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五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遺囑中的條款及其“非同一般”的目的,連同其部分未完全的形式,引來了巨大的關注,并很快導致了對其的懷疑和批評。只有在經過幾年的談判、協商,有時甚至是痛苦的沖突,克服了無數的困難和障礙之后,諾貝爾遺愿中的基本概念才得以以諾貝爾基金會的成立而出現穩定的模式。
諾貝爾基金會是一家私立機構,其職責是受托保護諾貝爾遺囑中指定的授獎機構的共同利益,并對外代表諾貝爾機構。這具體包括各種各樣的通知信息活動以及與授獎有關的各種安排事宜,但是諾貝爾基金會本身卻不參與諾貝爾獎得主的遴選過程和最后的選擇。“諾貝爾基金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以一種能夠保護獎項本身及評獎過程的財政基礎的方式管理其資產”。
因而,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政策很自然地要把保持和增加它的基金、從而增加獎金的金額作為頭等重要的因素來制定。遺囑本身曾指示執行人把剩余的財產投資到“安全的證券”方面。在1901年最初為董事會制定的投資規則中,“安全的證券”這個提法曾根據當時的情況,被解釋為意味著金邊證券,或者以這類證券或不動產為抵押的貸款,而這類證券和不動產,主要是在瑞典和挪威發行或存在的。
基金會在前50年遇到了許多挫折,稅務問題是其中之一。基金會成立的時候,人們還沒想過稅收問題,盡管諾貝爾遺囑監護人一直要求對該基金會的投資活動進行稅收豁免,但沒人理會。1914年以前,基金會交納的稅率為10%,還勉強能維持。到了1915年,瑞典政府通過了一項“臨時國防稅”,使基金會的交稅率成倍提高。1922年,當年的累征稅負超已大于1923年的諾貝爾獎金了。
從此以后,關于是否該給基金會免稅一直是瑞典議會的議題。這場曠日持久的討論持續了幾十年。直到1946年才有了結果:議會同意基金會享受免稅待遇。瑞典議會的這一決定,也感染了美國人,美國規定從1953年起,諾貝爾基金會在美國的投資活動享受免稅待遇。
基金會的投資開始從保守轉向積極。1953年,政府允許基金會可獨立進行投資,可將錢投在股市和不動產方面。這是基金會投資規則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改變。20世紀六七十年代,如以瑞典克朗計,諾貝爾基金數額的確增加了許多,但因瑞典克朗數次貶值,基金的實際價值并未增多。到了80年代,股市增長迅速,基金會的資產不斷增值,不動產也在不斷升值。但在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動產稅,使得基金會的收益大打折扣。兩年后,基金會作出一項重要決定:將基金會擁有的所有不動產轉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這家公司有個有趣的名字叫“招募人”。后來,基金會將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這正好趕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于是大大發了一筆。
由于諾貝爾基金會理財有方,世界上許多國家也紛紛效仿。設于1985年的日本兩項大獎“日本獎”和“京都獎”,以獎金數額論,與諾貝爾獎屬一個檔次。他們就是根據諾獎的模式設立和操作的。為此,他們還為諾貝爾基金會捐了巨額資金。諾獎得主如何對待獎金
諾貝爾獎評選的一大特點是注重基礎科學的研究。盡管對于那些技術發明者、能迅速轉化為市場成果的專利獲得者來說,百萬美元的獎金只是區區小數,但對于在實驗室里皓首窮經地從事基礎研究的專家教授來說,一百多萬的獎金依然是一筆價值不菲的財富。縱觀諾貝爾獎獲得者對獎金的使用態度,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本人全部利用這筆獎金以改善或者補貼自己的生活。這類情況最多,占絕大多數。如199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歐元之父”蒙代爾在獲得近100萬美元的獎金后,首先修繕了自己在意大利的豪宅,然后再花錢為自己的兒子買一匹矮馬,剩余的獎金又以歐元的形式存入銀行賬戶。200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位英國科學家享特和納斯在被問到如何處理這筆獎金時,享特說他要用獎金還清抵押貸款;而納斯卻說,“我知道我已處在男人的更年期,但我想買一輛摩托車。”但今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在被問到如何處理這筆100多萬歐元的巨額獎金時,回答說,“你擁有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時間,我的快樂沒有任何成本”,還說她“還沒有做好旅游的準備”。
二是設立基金,獎掖提攜后學。192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蕭伯納(1856-1950)用6500英鎊的獎金建立了一個文化基金會,以獎勵和扶植后起的作家。他的這一舉動,獲得了文壇眾多有識之士的稱贊。197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懷特曾說:“諾貝爾文學獎不會使我的生活有所改變。”他依然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悉尼市郊一幢樹木蔥郁的白色小屋里。他捐出了所得的全部諾貝爾文學獎金,建立了懷特文學獎,以資助一些文學藝術方面的后來者。因為懷特知道自己也是從這樣一條苦苦求索的道路上走過來的。
三是將獎金捐贈給社會公共事務,為社會文明的進步作貢獻。如今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尼亞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旺加里·馬塔伊表示,她將把140萬美元的獎金投入到她所從事的“綠化帶”運動,繼續為非洲的可持續發展努力。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特雷莎修女將獎金全部捐了出去,為窮人和受苦受難的人辦事。她還說,“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領受,今天,我來接受這項獎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而更為讓人驚訝的是,獲得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兩位美國科學家在路透社記者采訪時稱,他們將把部分獎金用于保護由于美國反恐戰爭而受到限制的學術自由。(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