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利天堂走到歐洲病夫 德國處在興衰十字路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3日 20:07 外灘畫報 | |||||||||
從昔日福利天堂到當今歐洲病夫,施羅德下重手要為國家刮骨療毒 外灘記者 洪立/報道 彭輝/攝 剛剛過去不久的10月3日,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建國55周年、柏林墻倒塌15周年暨東西兩德統一14周年的紀念日。但就在這個多喜臨門日子的前后,人們卻連接聽到不少與德國有
警鐘頻頻敲響 ●9月9日,德國《明星》周刊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柏林墻被推倒近15年之后,多達四分之一的西部人和八分之一的東部人竟表示,希望這堵墻依然存在。 ●9月12日,德國總統霍斯特.科勒在接受《焦點》周刊采訪時,打破了15年來德國政壇一大禁忌,坦言東西部的生活水平差距將長期繼續存在下去;如果試圖去拉平,將使貧困地區過于依賴補貼,給年輕一代留下沉重負擔。 ●9月19日,在東部兩個州的議會選舉中,極端政黨成了大贏家,舉世皆驚。在較發達的薩克森州,當局曾試圖取締(但遭法院否決)的新納粹“國家民主黨”得票9.2%,自1968年后首次挺進州議會,議席只比執政的社會民主黨少了一個;在環抱柏林的勃蘭登堡州,極右翼“德國人民聯盟”以6.1%的得票率贏得6個議席。而脫胎于原東德共產黨的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兩州均躍居第二大黨,兩大傳統政黨社民黨和基民盟則均遭重創。 這是在德國現代史上,極右翼第一次在兩個州相繼告捷。德國猶太人協會負責人在選前警告說,當前的局面令人回想起魏瑪共和國終結,即希特勒奪權前的情形。 ●9月26日,在全國第一大州、經濟火車頭北萊茵-威斯特法倫的市鎮選舉中,自1966年起一直主宰該州的社民黨敗給反對黨基民盟,拱手讓出許多市鎮的控制權。自今年4月本輪地方選舉開始以來,全歐洲歷史最悠久、成員最多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已在9個州及歐洲議會的選舉中連遭敗績,在薩州9.8%的得票率創該黨歷史新低。 ●10月5日,德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調整后(扣除臨時招聘等季節性因素)的失業人數增加了2.7萬,達到440萬,增幅兩倍于外界的預期。這一數字已連續第8個月呈上升之勢,盡管未調整過的失業人數減少9萬,剩420萬。全國失業率從8月份的10.6%增長至10.7%,而歐盟25國8月份的平均失業率為9%。 ●英國媒體近期炒作說,據巴克萊銀行一位經濟師預測,按目前的經濟增長率和勞動力消長速度,到2025年,現人口為6000萬的英國可望超過現人口8240萬的德國,躍居歐洲第一經濟大國。今年英國的增長率可達4%,是德國的兩倍多;英國創近30年新低的4.8%失業率則不到德國的一半。 ●在歐洲政壇上,德國也存在被趕超的隱憂:歐盟委員會上周建議,可以啟動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進程;一旦土耳其40多年來的入盟夙愿成真,由于該國人口將從目前的7000萬增長到2020年的8500萬,屆時將成為歐盟第一大國,政治分量可能會超過德國。而按目前的人口下降趨勢,本世紀末德國人口將萎縮至5000萬左右。 德國的慢性病還有不少:經濟增長率在歐元區敬陪末座,前三年都不足1%,今年二季度只比一季度增長0.5%;預算赤字連年超過歐盟規定的上限。六七年前,德國還擁有歐盟最強健的金融和財政體系,其影響力無人能及,歐洲央行正是依德意志聯邦銀行的樣板打造,歐元區的《穩定和發展公約》也是由德國提出,以防其財政受別國經濟動蕩的拖累。如今德國卻成了歐盟的“差等生”。 德國失業率不但居高不下,且地區分布失衡,東部近兩成的人失業,是西部8.4%的兩倍多。8月份一項調查發現,在400多萬失業人口面前,全國只有25萬個崗位空缺。 此外,德國的教育體系已經失去優勢,免費大學教育難以為繼;體育和科枝上的傳統領先地位日趨流失,“德國制造”已從昔日的金字招牌淪為平庸的代名詞;柏林等大城市財政瀕臨破產……所有這些重癥,都迫使德國人進行深刻的內視自省。 診斷“德國病” 在接受《外灘畫報》采訪時,歐洲發行量第一的《圖片報》的漢堡分社負責人克里斯蒂安.克爾斯汀承認:德國目前正處于艱難時世,經濟、社會等多方面都出了問題。 問題的根源主要出在過去引為自豪的福利制度,它如今成了不堪承受的財政負擔,導致赤字和國債越滾越大,經濟低迷、人口老化、勞力萎縮、依賴福利者的大量增加更是雪上加霜。統一后投向東部的巨額資金,進一步加重了財政包袱。“墻一倒,問題就跟著來了。”克爾斯汀說。 旅德專欄作家、漢堡大學教授關愚謙向《外灘畫報》指出,現在德國人已經被慣壞了,休假時間太長,變得“嬌滴滴”了。七十年代他們干活還非常認真,但從八九十年代起開始精神萎靡;以前產品品質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現在已經不是那么回事了。 德國堪稱“打工族天堂”:每年有24天帶薪假,外加至多13天的公假;在世界上僅次于法國的30天休假加11天公假,而日本人和美國人每年分別只有18天和10天帶薪假。德國人平均每周只工作35個小時(東部為38小時),許多人每年8月還要放一個月的暑假。高居全球第二的勞動力成本是導致德國經濟停滯不前的一大主要原因。 此外,德國稅賦沉重,勞動力市場規定繁多,企業很難裁減員工;一個地區勞資談判定下的工資標準,必須推廣到全國的同一行業;商店必須在晚上8點前關門,星期天和節假日不得營業……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德國產品的生產成本,打擊了企業的積極性,導致整個經濟日益僵化,在全球市場上競爭力優勢減弱。 簡言之,德國經濟陷入了高成本-低增長-高失業-高赤字的惡性循環。 短痛vs長痛 為了跳出這一怪圈,德國總理施羅德在2003年3月提出了《2010年議程》——旨在刺激經濟的一攬子減稅及勞動力、福利體系改革方案。他聲稱這是“聯邦共和國歷史上最大的社會改革”,通過削減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開支,可以使國家經濟擺脫衰退;“我們更需要的不是勒緊腰帶,而是卷起袖管”。針對失業者的“哈茨IV”法案已在議會兩院獲得批準,將從2005年1月起實施。 從前德國人即便失了業也照樣可以衣食無憂的日子即將畫上句號。失業保險金的發放期限將從32個月縮短到12個月,200萬長期失業者屆時只能領到金額少很多的社會救濟金,必須動用儲蓄才能維持生活。失業保險金申請單增加到厚厚的16頁,審查也將更加嚴格;拒絕政府介紹的工作機會的失業者將受懲罰。這些都是為了鼓勵人們外出尋找工作。另外,個人承擔的醫藥費比例也將提高。 這些只是施羅德改革大方案的一部分,其他還包括削減高昂的勞動力成本、為僵化的就業市場和零售營業時間松綁、簡化官僚機構手續、實施新的移民法、改革武裝部隊、使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等等,幾乎是一個“再造德國”的方略,目的是確保德國在快節奏的全球化世界中保持競爭力。 但第一步的改革措施已經讓很多人愕然。數十年來,人們一直得到政府的鄭重保證:工作時間將越來越短,德國人能享受世界上最完善的醫療服務和社會福利,退休后還有優厚的養老金。因此,當第一次聽說失業保險金將有所減少時,他們自然震驚不已。 工會組織指責改革是“背叛”,東部民眾反彈尤為激烈。從8月初開始,全國上百個城市每星期都舉行“周一示威”,東部一些大城市的參加者過萬,有人甚至將它與1989年導致柏林墻倒塌的東德大示威相提并論。 改革計劃成了聯邦政府的一場公關災難,是社民黨在地方選舉中連連敗北的原因之一,該黨內部也出現裂痕。黨內大佬、原財政部長奧斯卡.拉方丹現身游行隊伍,呼吁施羅德辭職。自1998年施羅德上臺以來,約有10萬名社民黨人退黨,其中4.3萬是在《2010年議程》出臺之后。 德國別無選擇 盡管反對改革的呼聲不小,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數德國人似乎都支持改革,對國家的未來大多抱樂觀態度。德國《世界報》的資深編輯馬丁.科普向《外灘畫報》指出:“反對改革的示威實際上規模并不大,只是聲音很響而已。例如漢堡市雖然有18萬人會受到(削減失業保險金)新措施影響,但最近一次示威總共只有60人參與。” 分析人士指出,這些改革措施其實已經遲到多時,英國等工業國在20多年前就走過這條路,當時它們的境況比現在的德國還要糟,如今已是苦盡甘來。 工會雖然仍堅決反對變革,但它們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全國工會會員人數從1991年的1180萬減少到現在740萬,許多人不再把工會看作工人階級的維權衛士,而是只破不立的“改革絆腳石”。反對黨基民盟經過一年的內部爭論,開始全面支持當局的改革,甚至認為改革走得還不夠遠。 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丁立舜(Knut Dethlefsen)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對社民黨來說,最困難的關頭已經熬過去了;它的立場雖然引起很大爭議,但畢竟好過基民盟的沒有立場。在北萊-威州的地方選舉中,該黨雖然再次負于基民盟,但已經控制住了連續大滑坡的頹勢。 由于選民意識到保守的基民盟一旦執政,緊縮措施可能會更嚴厲,輿論已慢慢轉向社民黨一邊。一家電視臺的民調顯示,9月份公眾對改革方案的支持率已從數月前的35%上升到48%。 德國經濟已經開始浮現了一些積極的跡象。全德16州工作時間逐年減少的趨勢去年終于發生逆轉,公務員每周工作時間從38小時增長到最多42小時,而且沒有額外收入。西門子、戴姆勒-克萊斯勒等大公司已和工會達成了擴大資方的裁員決定權、并將周工作時間從35小時延長到40小時的協議(否則它們揚言要把工廠遷移到成本低得多的東歐)。而三分之二的德國上班族也表示,為了保住飯碗,他們愿意延長工作時間。 德國勞動力成本開始顯露出下降的勢頭,經濟也開始有了起色。經濟部長克萊門特上月底樂觀地預言:明年失業人數將開始減少,“勞動力市場的低谷已經過去。” 關愚謙教授表示,德國人已經認識到改革是惟一的出路;他們素質很高,很守紀律、很有責任心,示威一直僅限于較小規模,從未發生過像英法那樣導致全國、全市癱瘓的大罷工;2006年的大選社民黨很可能會輸,但基民盟上臺了照樣要進行改革;而一旦東部的潛力被調動起來,德國的經濟優勢很快就能恢復。 至于東部出現的極右翼勢力抬頭現象,丁立舜指出:現在的情況和魏瑪共和國時代完全不一樣,德國社會的民主、開放傳統已經根深蒂固,極端主義斷無復辟的可能。他還認為,德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可能性不大,對德國更重要的是歐洲的一體化進程。 《漢堡晚報》的首席記者延斯.邁耶-韋爾曼向本報表示,他相信極右翼成不了氣候,因為德國人民經歷過當年極權統治的恐怖,應該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德國總統科勒認為,德國的民主力量已足夠強大,可以對付極右翼的挑戰。鄰國丹麥的《政治報》同樣指出,極右翼在東部兩州的得勢雖然打了德國主流政黨一記大耳光,不過這也不值得驚慌,因為法國、奧地利和丹麥近年來極右翼政黨也曾喧囂一時,但末日最終并沒有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