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識之士驚呼與中國爭奪石油只會兩敗俱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6日 11:21 《經濟》雜志 | ||||||||||||
——專訪新日本石油總經理渡文明 - 文/山縣裕一郎 大野和幸 原油價格再次出現飆升的兆頭。近來紐約市場的原油期貨價格達到每桶44美元,這是海灣戰爭以來的最高值。伊拉克及沙特阿拉伯的政治局勢依然不穩,俄國石油大企業的經營危機已經露出馬腳,美國、中國的需求毫無減弱的趨勢。汽油等石油產品的價格在上漲,而日本是個資源小國。日本何去何從,對此我們直接采訪了在日本石油公司中雄踞老大的新日本石油公司總經理渡文明。 《東洋經濟》∶原油價格在不斷上漲,請問其原因是什么?有人說第三次石油危機已經到來,您是怎么看的? 渡∶原油價格是由需求與供給來決定的。2004年全球的日需求量大致為8140萬桶,比前年增加了250萬桶,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增加。第三季度與前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8%,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美國和中國。美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9%,中國增加了8.6%,這兩個國家使石油消費總量增加得較快。 由于日需求量增加了250萬桶,所以在不久前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總會上,決定從7~8月開始增產250萬桶。但石油輸出國組織好不容易決定的增產量,也就是世界各國轉眼就能用完的一個量。實際上的增產量(黑市增產)已經實現了,不過這個量只是“杯水車薪”,不能解決大的問題。 產油國維持現在的價格水平,用同樣的產量能獲取最大的價值,何樂而不為?據說9月召開的總會要把“籃子價格”(7月的油種平均價格),也就是目標價格范圍從當時的每桶22~28美元上調到平均33美元的價格段上。 目前,美國的汽油庫存量與伊拉克戰后復興這兩點是分析原油價格時的重點。我覺得原油價格不太可能比40美元還要高出許多。(譯者注∶8月15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高升到了46.90美元。渡文明的預測有些過于樂觀了。) 與中國在石油上對立毫無意義 《東洋經濟》∶伊拉克的復興可以看作是今后的重點了。不過我們覺得恐怖活動造成了政局的不穩,那里不太可能輕而易舉地實現增產。 渡∶伊拉克現在的生產量為每天230萬~250萬桶,他們正希望讓產量翻番,以取得外匯收入。就算是達不到翻番的目標,如果恐怖活動減少,復興比較順利的話,增產100萬桶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光靠伊拉克人是不行的,這里需要外國的技術人員去幫助他們。伊拉克有無數的小油田,要在那里開采石油是很花人力花時間的。這里需要高水平的技術,美國企業、國際石油資本的技術就很重要。 伊拉克的出口有北部和南部兩個通道。從基爾庫克到土耳其的北部通道被炸毀了,石油輸出管道也已經破損,處于停滯狀態。巴士拉等南部比較安定,但那里也有恐怖活動,石油站被爆破,受到了攻擊。如果治安不能平穩,港口不能讓人放心地使用的話,不花上3個月到半年是不能實現增產的。 《東洋經濟》∶另一方面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很大,搞不好日中之間要開始爭奪石油了。 渡∶的確最大的問題是中國。過去中國是石油出口國,但現在中國本國已經消化了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而且變成了一個進口國。中國以每年10%的增長率在發展,這種增長已經有10多年了,能源的使用自然也會翻番的。中國的進口將會與日本的進口達到同等規模,這個給世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不過再怎么說,兩國爭奪資源是沒有意義的,這只能給雙方帶來損失。我們公司就與中國聯合石油公司有協作關系。中國能從國外運進原油,但因為沒有充足的煉油廠而不能生產汽油。但是日本的設備是有富余的,為了有效地使用煉油廠,我們受中國石油聯合公司的委托進行生產,然后再把油品運到中國去。 《東洋經濟》∶在綜合能源的安全保障上,日本應該從高層次的戰略方面由“政府”、“政治家”來建設新的框架。 渡∶單純地主張“脫離中東”只是句廢話。這些年日本開始注意到了俄國的資源。日本不可能把一切都集中到俄國,但應該“脫離中東”、“脫離石油”,而且應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核動力發展。 我要說的是,在能源上不能出現偏頗,我們要動員所有能源來應對巨大的需求。一個國家的能源政策應該是在環境、經濟性、效率性等方面選擇最佳的組合方式。日本與中國、韓國等東北亞國家應該組成一個同盟。我們這里的需求如此之大,該如何保障能源安全,這對三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本國內,“官”(政府)、“金”(金融)、“民” (企業)應該團結一致,建成保障能源安全的體制。 生產與銷售分開 《東洋經濟》∶日本國內的石油行業已經分成4個集團,如果將來再重組的話,該會是什么樣子呢?沙特石油就向昭和殼牌石油注入了資本。 渡∶國際石油資本在礦山、開采等方面在拼命地尋找機會,而精煉、銷售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日本的石油公司在干。采油部門一旦找到資源后,其收益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BP公司、卡而特克絲公司過去在日本經營過加油站,但現在它們都撒手不干了,它們干不了銷售這塊的工作。說起來,銷售方面的利潤很單薄,這里的日本企業要是搞什么大聯合的話,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基本上沒有什么意思。 和外資攜手做的話,有可能被人家吞了。日本的石油公司和外資對等地合作,能保持住討價還價的能力,能取得成功的,也就是和阿拉伯石油合作的一家企業。它們以開采石油為主體,沒有加油站這樣的銷售體。在國外和阿拉伯石油合作也不能自己消化完開采到的石油,還是要賣給第三者。 如果是搞開采的阿拉伯石油和做精煉、銷售的新日本石油,或者和出光興產結合到一起的話,也許能產生出強烈的影響。 《東洋經濟》∶ 新日本石油與克斯摩石油建立了合作關系,都是做精煉、銷售的,有什么意義嗎? 渡∶我們的對象只有一個的話,可以把兩家公司的老總變成一個,可以削減工資、通過整合加油站提高效率。但從世界規模的角度上看,與采油部門的聯合效果會更好一些吧。當然(日本)國內的行業重新整合是有必要的。 建設新能源據點 《東洋經濟》∶目前,日本環境省為了采取地球溫暖化對策,正在探討引進“環境稅”(溫暖化對策稅)。 渡∶加稅的事早就有明確的主張。環境稅的目的是通過加稅使價格升高,不讓人們過多地使用能源,還是用加稅來提高財源,把資金用在節能的開發上,這是要搞清楚的。簡單地說,是抑制論還是財源論。 如果是財源論的話,日本石油業已經從石油煤炭稅中拿出了1萬億日元,那1萬億日元去哪里了?我反正是不知道。京都協定書定下了“2008年至2012年要比1990年減少6%的二氧化碳”目標,現在是考察其實施狀況的時候了。 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又要加新稅這太怪異了。石油除了本身的稅以外,還被課了消費稅,這已經是雙重課稅了,所以不該是針對汽油,應該以一般會計的形式從更廣的范圍內探討課稅的方法。 要么用抑制論的方法,不讓人使用汽油。不過不管你是讓人開車還是不讓人開車,有錢的人還是要用車的,而低收入的人會感到負擔加重,從這個層面上說,抑制論是非常不公平的。開發節能機械,呼吁國民節能才是正道,用課稅的方法來減少人們對汽車的使用,簡直是一句廢話。石油聯盟、電氣事業聯合會、鋼鐵聯盟都在反對,這方面我們的要求是一致的。 《東洋經濟》∶為了減少石油的消費,人們正在開發燃料電池等新技術。 渡∶對這個我們是雙手贊成。比如說我們公司在固定式的燃料電池方面,對1000瓦的家庭用電池的開發是很用力的。燃料電池使用氫原料,而氫是要使用液化石油氣或者柴油制造的,這些是石油產品。今后建設加注氫燃料的網點,和我們的加油站有很大的關聯。這些活動能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 如果這方面的自由化實現了,我們的加油站就能把多余的電力賣給周邊的家庭,我們公司的加油站大約有1萬多家,他們也能借此拓展新的工作,在氫燃料普及的社會,加油站能成為一個新能源的據點。我們將在煉油廠增設氫燃料脫硫裝置,生產大量的氫燃料,那時我們的加油站就不僅有“兜風博士”的稱號了,肯定還有這里會有不少“氫燃料博士”的。 (陳言翻譯) (詳情請見《經濟》雜志9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