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長的隱憂:六大挑戰下東亞經濟將盛極而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6日 18:28 亞太經濟時報 | |||||||||
亞洲開發銀行7月29日發布的《亞洲經濟監測》報告指出,盡管世界石油價格猛漲,東亞地區仍將保持自2003年下半年開始的全面經濟增長,并在今年達到頂峰,增長率接近7.5%。 媒體無一例外地都把它作為一個正面消息來報道,其實,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東亞經濟尚未進入佳境就已經要到達它的頂峰,而峰頂過后的回落預示著東亞經濟又將
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亞洲開發銀行7月29日發布的《亞洲經濟監測》報告顯示,盡管世界石油價格猛漲,但東亞經濟的增長抵消了油價暴漲帶來的影響,東亞地區仍將保持自2003年下半年開始的全面經濟增長,并在今年內達到頂峰,增長率接近7.5%。 這份由亞行區域經濟監測局(REMU)發布的報告認為,由于工業化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的經濟有所復蘇,區域內貿易快速發展,且國內需求持續強勁,預計2004年東亞地區的GDP增長率將達到7.3%,較2003年12月發布的前一份監測報告預計的6.6%有所調高。 報告所指東亞地區包括10個東盟成員國,加上中國和韓國。 報告稱,隨著主要工業化國家以及中國的經濟增長逐漸回落到較為穩定的水平,預計明年東亞地區的經濟增長率也將趨緩,但仍將實現6.5%的良好增長。 東亞面臨三大風險 亞行區域經濟監測局主任拉納先生(Pradumna B. Rana)表示:自去年開始的全面強勁增長將在今年達到頂峰,接近亞洲金融危機后在2000年創下的7.5%的高點,2005年的增長則將稍稍趨緩。 報告指出,東亞地區今年上半年的強勁經濟增長得益于出口的迅猛發展和內需的持續強勁。但是,由于全球石油價格和其他礦產品價格的上升,東亞的快速增長也給整個地區帶來了逐漸擴大的通貨膨脹。不過,東亞地區的相關經濟指標仍保持健康,大多數主要國家上半年均實現了經常項目盈余,外匯儲備持續大幅增加,外債指標也有所改善。私人資本已經開始回流到東亞地區。 報告同時指出,為了應對油價持續上升以及美國提高利率等可能帶來的風險,東亞各國應適當緊縮財政,加大匯率靈活性以及盡快完成金融與企業領域的重組。 《亞洲經濟監測》報告主要對東亞地區經濟增長、金融與企業領域重組以及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報告同時認為,盡管當前東亞地區的前景令人樂觀,但也存在三個近期風險:持續攀高的油價,美國利率的上升幅度超過預期,還有中國經濟的硬著陸。 專家:經濟前景堪憂 有專家分析,亞洲經濟自亞洲金融風暴以來一直未有良好的表現,只是亞洲自身市場的巨大需求使其經濟得以保持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而實質的突破卻一直未能實現。例如昔日的亞洲四小龍至今無一能恢復元氣,而被稱為后起之秀的國家中,中國其實仍處于“世界加工廠”的位置,印度除了軟件與金融業的狀況優于中國外,其他方面與中國的差距其實還較大。所以,整個東亞的經濟狀況并不樂觀,如果此時就已進入波峰狀態,則可見東亞經濟前景堪憂。 亞洲開發銀行在前不久發表的有關亞洲前景的研究報告中提到,亞洲經濟面臨的六大重要挑戰將決定亞洲的經濟前景,因為這些面臨的問題始終制約著亞洲經濟的發展,如果不能解決,亞洲的經濟狀況始終難有突破。這六大問題分別是:大面積貧困、高失業率、金融系統脆弱、財政赤字嚴重、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發展、私人投資不足。 憂患與信心最重要 亞行研究人員以中國為例做了說明,即使在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仍然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農村剩余勞動人口的就業需要,經濟快速增長還是不能吸收大批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和國有企業的下崗工人。 也就是說,如果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就業沒有相應改善的話,最終會反過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并有可能引起社會的不穩定,這樣一來,經濟的發展也走不了多遠。所以,專家提醒,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清醒地保持相應的憂患意識極為重要。 同時,亞行官員也指出,盡管亞洲面臨各種挑戰,但仍取得令人鼓舞的經濟成就。亞行預計,亞洲開發銀行41個發展中成員2004年的整體增幅將在6.8%,2005年為6.7%。亞行官員說,亞洲地區最近的經濟和社會變化可謂舉世矚目,隨著經濟持續增長,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大大增強。1960年亞洲經濟在全球GDP中的比例只有13%,2000年這個比例上升到25%,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在全球GDP中的比例則由1960年的40%下降到了2000年的31%,歐洲的比例從1960年的30%下降到了26%。對此,亞洲應有足夠的信心做得更好。 所以,強烈的憂患意識與堅定的信心是亞洲經濟最終得以突破的法寶。 亞洲面臨六大挑戰 近日,亞洲開發銀行行長千野忠男就亞洲經濟前景和面臨的挑戰發表了演講。他指出,雖然亞洲經濟在過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未來前景也非常不錯,但我們不能忘記亞洲還是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挑戰包括: 3成人口活在貧困線下 亞洲經濟持續發展首先面臨最大的挑戰是貧困。 亞洲在減除貧困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990年,32%的亞洲人口生活在每天不足1美元的赤貧線下,到2000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22%,人數也從1990年的9億下降到2000年的7.2億。 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每天1美元是個很低的數字,如果把標準提高到2美元,那么貧困人口就要增加到多達19億,全球60%的貧困人口在亞洲。 同時地區之間的差異也十分明顯,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中國內地為1000美元,其他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大多在1000美元以下,印度為500美元,在許多亞洲國家,3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 因此各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認真思考社會不平等這個問題,保證經濟增長使更多人受益。在經濟發展的政策中,必須包括有減少不平等的政策,并且有向窮人傾斜的經濟發展政策。 高失業率影響穩定安全 第二大問題是失業率。雖然60%的人口在農業中工作,但他們對GDP的貢獻只有22%,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剩余勞動人口將越來越多,從而產生就業壓力。 僅僅靠單純的經濟增長可能解決不了失業問題。2002年和2003年,雖然大多數亞洲發展中國家GDP增長迅速,但失業率卻也在同時增加。即使在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仍然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農村剩余勞動人口的就業需要,經濟快速增長還是不能吸收大批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和國有企業的下崗工人。2003年,中國官方公布的失業率為4%多一點,但是失業率已經成為中國政府擔心的問題之一。 高失業率將破壞亞洲經濟的活力,特別對于年輕人來說,失業更是個大問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穩定和安全是與就業率密切相關的,所以如果亞洲國家的經濟改革要想獲得公眾的支持,就必須重視就業這個問題。 金融系統脆弱難撐大局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清楚地表明,擁有一個良好而高效的金融系統有多么重要。正因為此,這之后的幾年中,許多東盟國家都開始致力于對金融和公司進行結構重組。1997年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4個東盟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繼續在下降,印度尼西亞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8.2%,菲律賓14.5%,馬來西亞8.4%,泰國12.8%。 但是,亞洲的金融系統還必須面對下列問題。首先,金融體系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必須得到進一步改善,同時要加強對金融系統的監管。其次,需要對公司進行進一步重組,這樣才能找出公司治理中的癥結。最后,亞洲國家需要發展債券市場,以減小對銀行貸款的嚴重依賴,而這需要在國家和地區層面上提出更多的政策建議。 財政赤字嚴重缺乏保障 亞洲一些國家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也是一個嚴重的隱患。隨著經濟增長進一步獲得動能,對短期刺激性財政政策的需要降低了,財政政策的目標需要轉到提速經濟改革,提高生產率,加強競爭力,并提供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體系和環境保護這些方面來。 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發展 基礎設施對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并與其他行業有著很強的相關性。基礎設施能夠保證貨物、服務、信息等有效快捷的傳遞,同時為私人部門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并促進更廣泛的經濟增長。 最近有估算表明,亞太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需要超過2500億美元,對外部融資有著很大的胃口。但是資金不足嚴重制約了亞洲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發展。 私人投資不足后勁乏力 提高投資水平和效率同等重要。中國的投資在GDP中占了40%,越南和韓國今年是30%,印度尼西亞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的經歷表明,要恢復投資比例增長是多么不容易。印度尼西亞在過去5年中,投資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到25%,比金融危機前的30%要低很多。投資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在過去3年中物業投資的比例增長到投資總額的80%,而資本貨物方面的投資在2003年下降到18%。 因此各國政府需要保持政治的穩定性,改善投資環境、提供足夠的基礎設施、保證公司自由進出,同時加快政策、立法和司法方面的改革,以保證經濟持續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