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遙遠的家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4日 15:39 《環球財經》雜志 | ||||||||||
——探訪烏克蘭西部山區的德國后裔 - 本刊駐烏克蘭特約記者 劉菲/文并攝影 烏克蘭西部大山深處的德國后裔們幾乎與世隔絕地生活了二百多年,完整地保留著二百年前德國民風民俗的原初風貌。
在烏克蘭西部卡爾巴阡山的深處,有一個叫烏斯切爾納亞的地方,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從房屋的建筑風格、飲食方式和居民所說的語言都和周圍的居民明顯不同。房子是幾個世紀前德國風格的,居民的語言帶有濃郁的“老德國”味,就連他們的長相也是德國式的。這就是處在烏克蘭西部大山深處的德國后裔居住區。 世外桃源處 他們在這里被稱作德國人,不僅會講德語,而且還能講一口流利的烏克蘭語,他們主要居住在烏克蘭與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交界地帶。他們的祖先于1775年從德國來到這里,其中大部分是伐木工人,還有一少部分是工程師和醫生。很難說清楚當年這批德國人為什么選擇這里定居,或許是伐木工人熱愛大山和森林的緣故,他們才在這烏克蘭西部卡爾巴阡山的深處扎下了根。據說當年德國后裔人數最多的時候曾達到兩千多人,但目前只剩下幾百人了。 前不久,記者專程走訪了烏斯切爾納亞。從烏克蘭西部最大的城市利沃夫乘汽車走100多公里的主要公路,然后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再開200公里,一直開到公路的盡頭就到了,再往前就只有原來伐木工人專用的小道了。 村口有一個小酒吧,里面坐著幾個悠閑的當地村民,他們一邊觀看德國電視轉播的歐洲杯足球賽德國與荷蘭的比賽,一邊用德語大聲地開玩笑聊天。如果不是付賬時必須支付烏克蘭的貨幣——格里夫納,你真會認為正置身于德國的某一個鄉村酒吧。 和本土的德國人一樣,他們也酷愛啤酒,只是他們經常享用的不是巴伐利亞的黑啤酒,而是烏克蘭西部的土產啤酒。桌子上似乎并沒什么好吃的,下酒菜甚至只是一種蘑菇餅,但他們的表情卻顯得十分悠閑與自在。 當年的德國人及后裔就是在這幾乎與世隔絕的小村子里平靜地生活了200多年,甚至在二戰后他們也沒有遭到對德國有著深仇大恨的蘇聯政府的歧視和迫害,地方政府蘇維埃里還必須要有一個當地德國后裔的代表。身處大山深處,與外界基本隔絕,這可能正是其語言、文化及傳統在經歷了200多年蒼桑之后還得以保存的原因。 德國古老習俗的翻版 蘇聯解體之后,烏克蘭這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村落一夜之間又成了德國和奧地利關注的焦點。一些德國和奧地利的學者驚奇地發現,這是一塊研究200年前德國民風民俗的好地方,許多神奇的方言和節日慶典的儀式在德國和奧地利早已蕩然無存,而在這里卻還完好地保存著。所以,近年來一批批來自德國和奧地利的民風民俗學者到這里考察,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好奇的旅游者,因此,這個一向孤獨寂寞的小山村也比以前要熱鬧許多。 這里每年夏天都過“太陽節”,村民們點起篝火,喝著啤酒唱起古老的德國民歌,徹夜狂歡。這一節日在德國和奧地利早已消失,可在這里卻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每當這種傳統節日來臨,都會有不少來自德國或奧地利的民俗學家和各種各樣的旅游者來此“采風”,感受200多年前德國的節日氣氛。 難以擺脫的貧苦 烏斯切爾納亞風光秀美,但山區氣候卻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除了土豆和洋蔥幾乎沒有什么農作物可以很好地生長。現在村里還沒有通煤氣,柴草和煤是村民維系正常生活的主力軍。村里惟一的一條與外部聯系的公路已慘不忍睹,居民生活較其他地區更為艱難。 貧困的生活迫使這里的居民紛紛開始往外移民,而德國則是這些德國后裔們回歸的惟一目標。德國政府對這些“烏克蘭德國人”也采取了較為寬松的移民政策,只要是德國的后裔并通過相應的德語考試,就可以成為德國公民,并在退休金等所有社會保障方面享受德國國民待遇。如移民已退休,即便是在烏克蘭退休的,只要辦完移民手續,每月就可以拿到670歐元的退休金,而他們在烏克蘭每月的退休金只有大約25歐元。因此,回歸故里就成為這些身在烏克蘭大山深處德國后裔的迫切愿望。 約翰·斯拉夫斯基是當地一家酒吧的常客,他1975年在蘇聯時期就移居德國,現在已退休,他一年中至少一半的時間要在這個小山村度過。他說自己是在這里出生和長大的,盡管這里很窮,但這里有他熟悉的大山、土地和相知的朋友,在德國不能找到這種親切的感覺。他比較懷念原蘇聯的勃列日涅夫時代,原因是那時人人有工作,都有飯吃。近年來,大量德國后裔離開這個卡爾巴阡山的小村莊,可同時也來了不少像約翰·斯拉夫斯基這樣的“旅游者”,他們似乎在尋找當年在此生活的那種感覺。 當地德國后裔協會主席佛朗茨·什巴琴斯基目前也正在辦理移居德國的手續,很快他全家就要離開這里了。他當了一輩子伐木工人,可現在伐木已全是機械化作業,根本用不著人工,他失業已三年多了,不過政府當年拖欠他的工資到現在還沒有發給他。他開玩笑地說,只有他成了德國公民后可能政府才會發給他那些拖欠的工資。他全家在家里都講德語,每天只收看德國的衛星電視節目,他開玩笑說,重大新聞他總是在村里最先知道的。 該回家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德國后裔們迫切地感覺到,要將這些獨特的民風民俗完整地保留下來越來越困難,主要是因為這里德國后裔數量近年來急劇減少。據介紹,目前這個小山村里共有100戶“混合”家庭,即夫妻中有一人是德國后裔,純德國后裔的家庭只有5戶,正式以德國后裔注冊的共39人。而且即便是德國后裔家庭的孩子也不認為學習德語是必須的,當地的學校甚至沒有開設德語班。 讓研究者們感到擔心的是,這里的民風民俗如不在短期內記錄下來,也將很快消失。隨著當地居民重返德國家園,這里的德國后裔會越來越少,“烏克蘭德國人”即將消失。回歸遙遠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