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灣自由貿易區談判啟動 雙方可長期互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4日 08:4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7月6日,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簽署《中國與海合會國家經濟、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啟動自由貿易區談判。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毋庸置疑,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發展相當迅速,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的15億美元增加到去年的169億美元,擴大了10倍。尤其是近5年,雙邊貿易額年均增幅高達38%。海合會六國作為一個區域經濟體,已成為中國的第八大貿易伙伴、第八大出
首先,石油收入將通過匯率機制打擊非石油產業。石油出口收入增長,伴隨著巨額石油美元的流入,石油出口國本幣匯率日趨堅挺。無形之中,石油出口國非石油產品價格即使以本幣標價沒有上漲,但在國際市場上以外幣標價上漲了,而進口產品以本幣標價卻跌價了。匯率變動打擊國產貨價格競爭力,客戶傾向于多買外國貨,少買石油出口國產品。 其次,石油業將使非石油產業在爭奪各類生產要素的競爭中落入下風。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部門爭奪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競爭中,受惠于油價上漲的石油部門明顯占據上風:由于有能力提供較高的工資,出口石油部門吸引的高素質勞動力之多,不成比例;由于利潤率較高,有能力支付較高利息、紅利,石油部門得以吸收較多貸款、投資。就這樣,石油業以非石油產業的停滯為代價實現了自身的擴張。 不僅如此,對于中國而言,中國-海合會自由貿易區不僅意味著海合會這個擁有267萬平方公里土地、3400萬人口、3800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2003年)的市場,而且意味面向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市場。此次來訪并簽署該合作協定的科威特貿工大臣阿卜杜拉.塔維里也特意向薄熙來部長提出,愿意與中國在港口、鐵路、機場、倉儲貿易區等大項目上開展合作,使科威特成為中國商品的分銷中心。 與此同時,以海合會國家為主的阿拉伯資本是國際資本市場上的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根據阿拉伯人在瑞士開辦的財富銀行調查,截至2001年,阿拉伯國家政府和私人在海外的投資(包括存款、有價證券和房地產投資)已達1.5萬億美元,在奔馳等世界知名跨國公司里,阿拉伯資本都占有可觀的股權份額。如果我國能夠做好利用外資方式創新工作,如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中國與海合會國家的資本合作應當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該協議不僅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在二戰之后的半個多世紀里,海合會國家始終是美國在這一地區最親密的友邦之一,但9·11事件后,美國對中東政策的全盤戰略發生了幾乎是根本性的轉變。 就在不到一個月前,6月8日至10日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改進版的美國“大中東計劃”(全稱“面向進步和共同未來伙伴關系計劃”)正式出臺,盡管吸取了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國家的某些想法,但以西方為范本在中東、北非推行全面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的基本宗旨并無改變。20天后,美國在留下一系列美式法律、數以百計政府要害部門“顧問”和十余萬大軍的情況下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了主權。面對美國戰略思維的轉變,海合會國家需要尋找新的友邦。通過今年1月27日中石化中標開發沙特的一個天然氣項目,雙方已經表示了深化合作關系的意愿,這次簽署合作協議不過是順理成章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