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復蘇 赤字 貶值 美國經濟三重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6日 12:03 《財經》雜志 | |||||||||
美國經濟復蘇能否持續?美元利率是否會上升?美元跌勢不止帶來哪些可能沖擊?全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為美國“雙赤字”提供融資的模式面臨著哪些挑戰?《財經》雜志就此訪問一批全球一流專家 □本刊記者 余永楨 張帆 發自北京
特派記者 盧彥錚 發自香港 在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眼中,美國經濟如同眼下陽春三月的天氣一般和煦。 費爾德斯坦是美國經濟學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曾任里根政府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現為美國最受尊重的民間經濟研究機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主任,還被認為極有望成為格林斯潘的接班人。 “美國經濟在過去一年中非常強勁,今年仍將保持強勁。”3月21日,費爾德斯坦在北京接受《財經》專訪時說。 人人都需要這個好消息。中國經濟的崛起在過去一年中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但對于所有人來說,最富于影響力的,毋庸置疑仍是美國經濟。 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去年底所作的一份研究稱,在1995年~2002年這段時間中,美國經濟對世界GDP累計增長的貢獻率竟然高達96%!余下的主要是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增長,但由于經濟規模較小,即使在2002年、2003年中國對全球GDP增量的貢獻都超過了1/3,累積貢獻和美國相比仍然相去甚遠。與傳奇般的“中國故事”相比,“美國經濟復蘇”是當前全球經濟中最為令人激動的主題。 然而,復蘇之旅未必是一片坦途。“復蘇”不是美國經濟當前惟一的主題詞。 復蘇,仍將復蘇;赤字,還是赤字;下跌,繼續下跌——三種主題詞分別對應著美國和全球經濟、美國財政和貿易賬戶,以及弱勢美元。在過去的2003年這個復蘇的年份中,不但布什政府減稅和擴大開支造成巨額財政赤字,美國貿易賬戶赤字額更創下了歷史紀錄;下跌的美元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卻沒有帶來貿易赤字的改善,反而加重了對美國和世界經濟復蘇前景的部分憂慮。 在一個仍然以美國為增長主引擎的世界中,復蘇、赤字、弱勢美元,這三個關鍵詞幾乎抓住了2004年全球經濟的整個視野。 回升,再回升 2003年在大多數投資者的擔心之下開始,卻以飛漲的經濟結束。美國宏觀經濟走勢令人鼓舞:2003年各個季度的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4%、3.3%、8.2%、4.1%,最終全年經濟增長4.3%,這是繼2001年的輕微衰退(年增長率0.25%)、2002年復蘇(年增長率2.45%)后的加速增長;市場現在普遍預期美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將達到4%。 “去年的商業投資非常強勁”,費爾德斯坦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接受采訪時說。聯邦政府開支在過去兩年中增長16%以上,但費爾德斯坦所指的商業投資,顯然是政府投資之外的企業支出——去年第二、第三季度的企業支出同比分別增長7.3%和11.1%,為2000年第一季度以來最大增幅。企業庫存也大幅下降,去年第三季度更創下了2001年第四季度以來降幅之最。 至關重要之處在于,這些投資看來回報甚豐。美國上市公司盈利在2003年整體保持了持續四個季度的兩位數增長。在2003年第三季度,全美900家公司的銷售和盈余分別同比增長了9%和41%,公司盈余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標準普爾500大企業凈利潤達到4740億美元,比2002年大幅提高了2/3。大多數機構估計,這一指標在2004年仍有望保持12%以上的增長。正如美國道-瓊斯公司全球指數開發與研究資深總監高潮生的研究所指出,私人企業部門已經從政府手中接棒,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美國居民消費的持續旺盛,有力地支持企業投資和盈利的快速增長,其中,去年第三季度的消費增長率達到了6.6%,為六年來新高。“減稅、低利率、股價回升,支持了強勁的居民消費。”費爾德斯坦說。 布什政府的大幅度減稅無疑極大地刺激了經濟,其三輪減稅計劃共計3500億美元,這使得人們在2003年的稅后可支配收入直接增加了7.2%。 比之政府的減稅計劃,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積極的貨幣政策影響更為深遠。美聯儲先后13次降息,使得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從2001年1月的6.55%,降至目前的1%,達到45年來的最低點,比歷史最低點只高出0.25%。其動作之頻繁,力度之強勁,為格林斯潘就任聯儲主席以來所罕見。而10年國庫券收益率為3.739%,同樣處于歷史較低水平。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在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根據通脹指標TIPS市場測量結果,目前10年期國庫券實際利率逼近1.45%的歷史低點。” 積極的貨幣政策有助于公司籌措資本,也刺激了市場消費及信用擴張,特別是房屋抵押貸款利率之低,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空前繁榮,成為新的經濟支柱。 在低利率和企業盈利的強力刺激下,美國股市又見繁榮。華爾街今年已經迎來了第二個春季。從2003年3月11日到年底,美國股市三大指數——道瓊斯、標準普爾500和納斯達克的漲幅都超過了30%。最重要的景氣指標道瓊斯工業指數重上萬點大關并保持穩定,在本文截稿時處于10218.82點。而標準普爾500和納斯達克分別為1967.17和1109.19點,三者同時保持上漲勢頭,與相應的歷史最高點(都在2000年)11723、1527和5049點相比,雖然離收復失地尚有距離,但重回景氣不僅在望,而且可及。 經濟持續復蘇使得投資者重振信心。或許正借此勢頭,在美國曾以牛市預言家著稱的高盛公司美國首席策略師艾比.科恩(Abby Cohen)3月20日專門飛赴香港,先是在高盛的一個客戶經理集會上進行主題演講,繼而應邀出席當地投資界的集會。 這位華爾街上最受重視的證券分析師在香港接受了《財經》的專訪。她覺得,經濟增長的因素還沒有完全體現在股市價格中。經濟復蘇開始的時候,經濟增長率和公司利潤增長很快,因為基數比較低。“這個時候你可以看到飛漲的股市。即使GDP增長已經放慢了,股市仍可能繼續往上走。” 22日下午,在香港東方文華酒店,52歲的科恩重又顯出信心十足。 資產價格泡沫? 美國此次復蘇的一大亮點是資產市場,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從1999年開始美國家庭房產價格的上升及自2003年開始的股市上漲,替他們挽回了2000年股市大跌后的巨大財富損失。根據最近的美聯儲統計,包括房產、股票在內的美國家庭總資產已經回升到4.5萬億美元,而在1999年的最高點,這一指標也不過5.5萬億美元。 從1999年到2002年,房地產市場在企業慘淡經營的背景下一枝獨秀;即使在2003年股市復蘇的競爭下仍毫不遜色。其根本性的推動力是近40年以來罕見的低利率。而最近美元實際利率甚至接近于零。美國房地產市場景氣的指標性利率——30年期房屋抵押貸款利率在整個2003年平均只略高于5%,同樣為近30年來所罕見。 通常的經濟衰退往往伴隨著實際利率的高企,主要依賴于高杠桿比率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市場的美國房地產業也難幸免,為何這次衰退中可以獨善其身,甚至成為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 美國道瓊斯公司全球指數開發與研究資深總監高潮生在接受《財經》電話采訪時指出,最近這一次美國衰退不同于以往之處在于,通貨膨脹消散了,名義和實際利率又適時地下降。因此房地產市場繁榮似乎出乎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不獨在美國,在過去的三年中,房地產市場在步履蹣跚的世界經濟中都是一大亮點,以領先歐洲的大倫敦區房價指數為例,自1999年以來已經翻番。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甚至以《拯救世界的房產》作為其某一期的封面文章。 然而這一“救世主”并非讓人們如此樂觀。資產的另一面便是負債:2003年,美國家庭負債增長超過了9000億美元,這是1999年數值的兩倍,而2003年凈國民儲蓄率不足GDP的1%。與此相印證的是,美國目前的房價/收入比已經處于歷史最高點,比過去3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20%。 資產市場——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會不會面臨著又一個資產泡沫?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今年2月底對房產過熱的擔心表態:近期的房產繁榮是“相對無害”的。 “現在就調,而且是大調!”在對美國經濟形勢的判斷上,斯蒂芬.羅奇這位觀點鮮明的經濟學家似乎總是和格林斯潘意見相左。他于2004年2月27日在“致艾倫.格林斯潘的一封公開信”中,強烈敦促這位保守的聯儲主席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至3%,否則,美元短期實際利率(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將趨向負值,美國經濟將“重蹈90年代末不可預見的泡沫破滅”,陷入多種資產價格泡沫無止境上升的境地。 美聯儲不會加息 “他不希望得罪人,不想跳出來結束這個狂歡”,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接受《財經》專訪時,不無刻薄地對格林斯潘的貨幣政策評論道。曾任1993年~1997年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斯蒂格利茨在北京直言,因為“目前的利率已經如此之低,但他沒有升息”。 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資本市場的經濟復蘇無疑讓人不那么踏實。這樣,利率就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關鍵因素之一。外界一再提醒美聯儲要關注資產價格,防止銀根過于寬松,而且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加息趨勢似乎要在全球擴展:英格蘭銀行2003年11月將利率從3.5%提升至3.75%,而中國的信貸控制收緊更是有目共睹。 但是,美國這次復蘇并未伴隨著物價的明顯上揚,直到去年11月,美國CPI(消費物價指數)仍為-0.2%,到12月上升為0.2%,但直到2004年2月仍未超過0.5%,而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從2003年初至今更是一路走低,目前只處于1%上下;另一方面,此次復蘇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工作時間和工資收入增長緩慢,都在1%以下,而失業率維持在5.6%左右,物價上漲難有空間。科恩指出,在美國商業活動中,最大的成本就是勞動力成本,“但到目前為止,這還沒有明顯的增長跡象,而且,我們認為勞力成本還在下降。” 傳統的觀點是,在美國這樣的經濟中,經濟增長率超過2.5%,就有通貨膨脹的隱憂,從而需要提高利率。但在上個世紀末連續97個月的“新經濟”增長與失業率同步下降的歷史面前,加之去年復蘇的同時,通貨緊縮的陰影仍揮之不去,這一傳統觀點似乎難以得到支持。美聯儲會提高利率嗎?從格林斯潘最近幾次字斟句酌的措辭中看,他所傳遞的信息仍然是“通脹仍待觀察,近期不會加息”。他仍然在觀察。 不乏有人猜測,美聯儲的政策取向,受到大選年的影響。對此,費爾德斯坦并不認同。“不管是否大選年,美聯儲都要盡自己的職責”,他說。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斯蒂格利茨就開始批評格林斯潘的貨幣政策,認為該政策忽略了資產價格,導致了過度的繁榮和此后的蕭條。但目前從CPI看來,并沒有通貨膨脹,所以這一次他認為給經濟踩剎車是不必要的。“在貨幣政策方面,目前無為即可”,斯蒂格利茨在北京說,“輕微的通脹要比通貨緊縮好。” 而科恩也在香港告訴記者,眼下的通脹壓力非常溫和。“不管通脹是好事,壞事,現在幅度都太小了,不會讓聯儲頭疼”,她說,“我們覺得聯儲不會很快提高利率,可能2004年下半年,甚至2005年。” 在通脹幅度很小的背景下,盡管資產價格已在許多方面有大幅上漲,但費爾德斯坦并不認為總體上會產生資產泡沫。“因此聯儲沒必要提高利率”,他說,“聯儲不太可能在通脹還不是個問題時,就中斷經濟增長的勢頭。聯儲最終會提高利率,但目前不大可能。” “經濟很強勁,因為消費很強勁”,費爾德斯坦分析說。的確,低利率也是保持消費力的關鍵性因素。低儲蓄率、高負債、高資產價格,這一家庭部門的資產—負債結構只有在低利率下才能保持穩定:雖然上漲的房產價格消耗了購買力的相當一部分,但美國消費者并不需要更多儲蓄,因為其所持有不動產和股票的增值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值得一提的還有債券市場——過去20年中利率的長期下降提供了債券價格增值的巨大收益,根據高潮生的研究,自1990年以來,債券的年均總收益率達到了8.6%,幾乎接近同期股票平均收益率,遑論其收益穩定性大大高于股票。 復蘇尚存隱憂 費爾德斯坦估計,目前的景氣可以持續到2005年甚至更久。斯蒂格利茨則悲觀得多。但不管樂觀還是悲觀,各方言者對于美國經濟存在的許多隱憂,卻有著很大程度的共識。 ——不斷上漲的“雙赤字”:2003年財政年度(截至2003年9月30日)美國財政赤字為3740億美元,而至年底其經常項目赤字達到5420億美元,二者在絕對值上都創下了歷史新高。財政赤字相當于2003年GDP的3.5%,而經常項目赤字則接近5%。總計8.5%的缺口,與1%的國民儲蓄率相對照,必然引出這樣的問題:誰來填補美國的融資缺口?樂觀者如費爾德斯坦,也認為這是美國經濟最大的隱憂。由于利率很低,而且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下降,所以“低儲蓄率和高財政赤字有導致利率飛速上升的風險,但可能性不大”,他說,“但巨額經常賬戶赤字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減稅對經濟刺激作用遞減。盡管布什政府龐大的減稅計劃使得人們在(稅前)可支配收入增長低于1%的情況下,實現了稅后可支配收入7.2%的增長,但高盛的全球經濟學家多米尼克.維爾森(Dominic Wilson)在接受《財經》采訪時卻指出,這一效應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將是遞減的。此次減稅計劃被廣泛認為傾向于富人,雖從長期來看可能增進投資,但在一個失業居高不下、缺乏工作保障的經濟回升中,卻不能給窮人帶來明顯的好處。斯蒂格利茨更批評道,目前的減稅計劃,對于刺激經濟來說是效率最低的,而且擴大了不平等,因為稅收減免大部分落在富人身上。當然,在斯蒂格利茨看來,房地產價格泡沫也是一個巨大風險。 ——失業居高不下,就業增長緩慢。2003年失業率從年中的6.4%下降之后,至今都在5.6%上下徘徊,2004年初則為5.7%,和1999年~2000年的3%~4%區間相去甚遠。盡管由于失業率是周期中的滯后指標,企業在衰退時解聘和雇傭員工都相對遲緩,但經濟畢竟復蘇一年有余。“這次復蘇更加緩慢,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糟糕”,斯蒂格利茨說,“復蘇并沒有帶來就業增長。” 美國工作外包、國內工作機會流失的問題已經持續16年了,這是從上世紀80年代就存在的現象。這是否問題所在?“企業界的答案是,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科恩說,“隨著成本持續降低,公司可以提高利潤,可能在美國創造其他的工作機會。”她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美國的工人是否得到適當的培訓,以適應新的工作。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進一步解放資本,給工人配備更多的設備以提高效率;另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則是教育改革。 但是在大選年,就業問題引起美國貿易保護主義,這個風險并不是沒有。 潛在的隱憂使得以“看多”見稱的科恩對經濟保持一種謹慎的樂觀。“我的確是‘看多派’,但一年前我最為樂觀”,科恩說,“那時我預計股市上漲40%,現在我只認為12%~15%。” 她認為,相比于2003年,美國經濟正在減速。經濟從衰退中復蘇之初,由于基數比較低,所以GDP增長率很高,但這是不穩定的。按照美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如果從經濟衰退中恢復過來,GDP一般都會增長6%~10%。“但是不可能保持這個速度,很快會減速”,科恩說。而今年的股市增長會由公司利潤增長驅動,不會有大的震蕩。 科恩預測,2005年GDP增長幅度可能更低。首先,由于存在各種隱憂,一些調整的動作會阻礙GDP的增長。第二,明年利率可能會開始提高,這也會放慢經濟增長的腳步。但是,“也有可能2005年經濟增長會更快,這主要取決于我們的貿易伙伴。” 美國的貿易伙伴情況如何呢? 全球不同涼熱 美國這一主引擎一旦啟動,全球增長自然起步。世界銀行預測2004年全球增長率為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為4.1%,都普遍高于2003年。 “從去年下半年,世界經濟的增長主要是美國復蘇帶動的。”高盛的全球經濟學家多米尼克.維爾森對《財經》說。 日本經濟復蘇的跡象也相當明顯。在2003年第四季度,日本經濟同比增長7%,在整個下半年達到了4.5%。這對于仍處于通貨緊縮的經濟來說,不啻是一劑強心針——經歷近10年的衰退后,復蘇的前景已經展現出來。 2004年2月,日本實現了對華貿易順差;2003年日元對歐元實際大幅度貶值,使得與歐洲競爭的日本出口商(如汽車產業)利潤創下了歷史新高;日本的消費電子產業(東芝、索尼等)也在去年重振競爭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令人驚喜的第四季度增長中,外需貢獻了1.6個百分點,而國內消費和企業資本支出分別貢獻了2.0和3.2個百分點。雖然以高壞賬、高負債為特征的結構性問題長期沒有解決,但外需的作用在于拉動出口、企業盈利和資本支出,最終提高國內需求,使得日本有可能從經濟停滯的泥潭中走出來。“總體上,我對日本經濟前景看好”,費爾德斯坦說。 日本銀行體系也已有所改善;公司也進行了重組;銀行已有了更多的借貸業務,公司也有更多資金進行投資;出口大幅增長,而日本的內需也正在上升,并且可能會將出口需求逐將轉至國內市場。在費爾德斯坦看來,盡管日本仍有許多其他問題,比如預算赤字仍居高不下,但以上因素已經足以構成一幅復蘇的圖景了。 談到“美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歐洲的前景,被采訪者們無不搖頭——“至今仍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復蘇”。歐洲的問題在于其“結構改革”——具體指的是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高福利體系。一年多以來的強勢歐元無疑是促進結構改革和歐元區經濟整合的壓力;但增加稅收、削減福利的結構改革在短期內可能并不利于增加就業和總需求。“在短期我們更關注與消費支出的增長。”高盛的維爾森說。 既然美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要看“貿易伙伴”的情況,在歐洲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美國公司需要發展得更快的經濟體。“我們注意到了亞洲的機會——比如中國;日本對美國的重要性在提高。美國經濟與亞洲的聯系在加強。”科恩對《財經》說。 弱勢美元難題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注意到,穩定的全球增長前景并不能掩蓋美國國際收支的巨大不平衡和弱勢美元隱憂。斯蒂芬.羅奇將這一隱憂稱為“全球失衡”。他描述道:“相對于美國巨額經常項目赤字的是同樣龐大的外部盈余,這些盈余主要集中在亞洲。世界經常項目赤字和盈余之間的差額到達了歷史最高水平,到2003年,我們估計該差額達到世界GDP的3%。” 由于美國放棄“強勢美元”政策,轉而由市場力量決定美元匯率,高企的經常項目赤字使得美元一路下跌。根據美聯儲的統計,截至2004年2月底,美元與2002年2月高點相比,貿易加權匯率在兩年之中已跌落了13.6%。而對世界幾種主要貨幣,跌幅更不止此數:美元兌英鎊跌幅達25%,兌日元跌幅亦達21%,美元兌歐元更下跌達32%。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亞洲貨幣和美元的固定匯率安排:從港幣、人民幣、韓元到東南亞各國貨幣的美元匯率走勢來看,其波動幅度都相當有限。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在去年的人民幣匯率爭論中就道出了這一現象的實質:在亞洲危機后,東亞地區(日本除外)貨幣安排由較大浮動區間的對美元低頻盯住轉變為浮動區間逐步收窄的高頻盯住,甚至接近于硬盯住。 日元名義上對美元浮動,但浮動區間并不大,在長期衰退中日本經濟對出口依賴明顯,一向積極干預外匯市場的日本中央銀行并不聽任日元持續升值:2003年日本銀行耗費了創紀錄的20萬億日元(合1880億美元)進行外匯干預,令此前于1999年創造的7.6萬億日元的干預資金紀錄相形見絀。“可以把日元匯率看做對美元的半盯住。”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這樣判斷。 當亞洲貨幣盯住了美元,即使美元一貶再貶,美國仍然無法消除主要來自于亞洲地區的貿易赤字。根據英國Consensus Forecasts機構的預測結果,去年亞太地區的經常賬戶盈余為2340億美元,接近美國貿易赤字的一半。與其他盯住美元的貨幣相比,亞洲貨幣的一個有趣特性在于:亞洲中央銀行實際上通過大量買入美國國庫券來保證美國能繼續進口亞洲商品。到2003年底,日本和中國大陸分別是排名第一、二位的美國國庫券外國持有者,第三位是英國,而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緊隨其后。 亞洲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美元資產并不只是一個資產組合問題,還涉及貨幣和利率問題:在固定或準固定匯率安排下,亞洲各國央行買入美元資產,意味著本幣資產和貨幣的投放;通過對美出口獲得經常項目盈余,這些盈余轉變為以美元資產為主的外匯儲備,又為美國的貿易赤字融資;不斷買入美元資產實際上為“雙赤字”的美國經濟保持了低利率;低利率和弱勢美元同時增加了亞洲中央銀行對美元資產的需求,即使其所持有美元資產的收益率降低,甚至可能為負。 出口導向增長—盯住美元的匯率安排—美元儲備增長—持有低息美元資產為美國赤字融資,以中、日為首的亞洲國家持有的龐大美元資產顯然超出了進口儲備和保證國際收支流動性所需,仿佛陷入了美元陷阱。這個難題并沒有簡單解:如果亞洲中央銀行拋售美元資產,直接結果就是外匯儲備貶值以及本國貨幣升值,這也不是亞洲國家愿意看到的。 “亞洲各國中央銀行買入美元資產,實際上成了股市上的莊家,越買越兇,但是出不了貨,一出貨就是跌停板。”宋國青對《財經》說。 美元下跌,再下跌? 斯蒂芬.羅奇估計,在美國龐大的“雙赤字”下,為確保其經濟增長,美國每個工作日需要從海外吸收20億美元的注資。他還估計,美元的降幅還不足以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美國的經常項目調整往往要求貨幣貶值幅度在25%左右,是目前美元實際貶值幅度的兩倍。在他看來,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相對價格,美元匯率的繼續調整是這個世界走出“失衡”的惟一途徑。 七國集團(G7)傳達了類似的信息。今年2月G7公報更指出,“G7將繼續密切關注匯市并進行適當干預……匯率更具彈性對大多數國家或欠缺此種彈性的經濟地區有利,以促進國際金融體系按照市場機制順利及廣泛調整。”似乎暗示美元下跌的趨勢并不會被政府干預打斷。 然而這種調整無疑會增加全球其他經濟體——主要是歐洲——的負擔。盡管歐元的大幅回升有利于確立歐元的國際地位,歐洲也當然希望亞洲貨幣能分擔美元貶值的壓力,今年2月七國集團會議上,歐元區代表稱,美元貶值傷害了歐元區12國的經濟和出口,全球貨幣調整的負擔過多地落在了歐元身上。但當亞洲貨幣盯住美元不動、而歐洲央行始終不愿意降息時,弱勢美元就意味著強勢歐元,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澳元、瑞士法郎和英鎊等貨幣。 歐元太強了嗎?和通常觀點相反,事實并不見得如此:歐元區的貿易主要是區域內貿易,歐元區作為一個整體的貿易余額并未受到歐元升值的顯著影響;而且歐洲央行的數據顯示,和歐元啟動前的歐元區各國原有貨幣兌美元的貿易加權匯率最高值相比,目前的歐元匯率還未回升到那一水平。 根據《經濟學家》信息資料部估計,今年美元/歐元匯率可能跌至1.4美元/1歐元,甚至不排除1.5的可能性;為在未來將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削減一半,目前基礎上20%的下跌都是可能的。雖然最近美元/歐元匯率有所回升,但高盛集團的研究報告估計,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停頓,美元仍需貶值15%~20%。而美聯儲的統計顯示,盡管一貶再貶,美元幣值還是高于1995年以前,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水平。 美元一再下跌,對美國和世界經濟意味著什么呢? 費爾德斯坦認為,最棘手的問題在于,很難預測亞洲央行是會繼續大量購買美元資產,還是會轉購歐元及其他外幣。“即使美國經濟蓬勃發展,這仍并不保險”,他說,“美元弱勢一定會持續,因此,中國大量購買美元資產是一定會有限度的。” 如果問題出在日本身上,后果可能更為嚴重。中國畢竟已宣布在短期內不會調整匯率。因此,某種意義上,中國仍必須購買美元債券。比起中國,日本是一個更大的買家,但日本并沒有作出任何承諾。他們可以選擇少買美元,選擇買歐元,甚至只要簡單地提高匯率,便會減少貿易順差、縮減投資。如果這種情況大規模地發生,會導致美元利率上漲。目前仍不清楚,這種風險是否會動搖美國經濟。 斯蒂格利茨認為,在短期內美國經濟將從弱勢美元獲益,因為這將推動出口。但從長期來看,弱勢美元將使得美國國庫券持有者考慮調整其資產結構,如果美元資產被大量拋售,這將導致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危機。不過,“我說的是遠景”,他說,“目前的穩定狀況是可以維持的,因為沒有人有激勵來打破現狀。首先拋售資產觸發危機的可能是私人部門,而非亞洲的中央銀行。” 總而言之,美國經濟增長不能過多地指望其他經濟體。畢竟,美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而不是相反。除了弱勢美元,“美國經濟的增長要通過財務的改善來實現”,費爾德斯坦說。此話一針見血,這是減少“雙赤字”釜底抽薪之策。- 王峰和Thomas Clouse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