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代表菲施勒:美在農業補貼政策上走回頭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31日 08:3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歐盟委員會負責農業和漁業事務的委員弗朗茨·菲施勒(Fanz Fischler),于2004年3月25日到3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這是在短短的十幾天之內,繼歐盟貿易委員拉米、歐盟秘書長索拉納訪華之后,另一個歐盟高級官員訪問中國。隨菲施勒到中國來的,還有一個由25家歐盟企業組成的龐大歐盟企業代表團。
歐盟的農產品交易在國際貿易中占據著重要地位。2002年,歐盟出口農產品額達610.88億歐元,同時進口了612.74億歐元的農產品。隨著中國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農產品貿易也日益成為中歐雙方關注的焦點之一。 同時,在WTO多哈談判中,農業補貼一直是談判的最大絆腳石。在2003年的坎昆會談中,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更大幅度地削減農業補貼,而歐美等國卻對此寸步不讓,最終導致會談破裂。多哈談判也由于這一問題而陷入停滯。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歐盟率先于2003年進行農產品補貼政策的改革,基于此來推進多哈談判。而美國和日本對于農產品補貼政策,依然沒有讓步的跡象。 3月25日,菲施勒和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進行了雙邊會晤,并且和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和商務部的領導進行了會面。雙方討論了中歐農產品貿易以及中國加入WTO以后對于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等問題。“他是個非常活躍、開明又聰明的人。”菲施勒如此評價新任商務部長薄熙來。 3月26日,《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菲施勒。 中歐合作機會多 《21世紀》:在北京和中國有關部門的會談中,您提到了歐盟會考慮給予中國出口農產品更多的機會,具體有哪些呢? 菲施勒: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在5月1日以后,新加入歐盟的十個成員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聯系將進一步加強;另外一點是,這十個新加入的成員國也將成為我們歐盟貿易目標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然要根據這一變化進行一些調整。例如,在蘑菇和大蒜的進口配額方面,我們會提高中國的配額。以前中國和這十個國家農產品貿易將成為未來中歐貿易的一部分。 現在,我們正等待中國的有關部門,提供給我們這兩個農產品的貿易數據。只要我們一得到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和中國的有關部門一起得出配額的數量。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會對中國方面施加壓力。如果在5月1日之前,我們不能得出最后關于配額的結論。我們也會繼續開放市場,不會中斷相關的貿易。 《21世紀》:你如何看待目前中歐農產品貿易的情況? 菲施勒:我想中歐的農產品貿易在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是,增長空間仍非常大。尋求更大的貿易空間,也是這次我訪問的目的之一。我曾很明確地表示過,貿易并不是單方的,而是雙邊的。雖然我們知道目前還有一些市場準入的問題需要解決,例如黃油產品等。但我們同意和別的產業一樣,需要建立一種對話機制。 《21世紀》:在未來幾年,你認為中歐農產品貿易將有什么樣的進展? 菲施勒:具體的數字很難預測。但是我認為中歐農產品的雙邊貿易都會有一個可觀的增長。在歐盟方面,我們有高品質的產品,有很好的品牌,也有具有歐洲特色的產品,這些農產品出口中國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例如魚產品之類。另一方面,典型的中國農產品對歐盟的出口也會增加很多。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歐洲有大約13000家中國餐廳,這些中餐館就每年從中國進口很多農產品,因為他們在別的地方找不到類似的農產品。 《21世紀》:你如何評價中國開放農產品市場的政策和措施? 菲施勒:我們都知道,中國是經過非常艱難的談判才加入WTO的。為了滿足WTO的要求,中國仍需要進行很多方面的改革。但同時,我們也了解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此,我們相信在相關的貿易方面,對中國是需要一種特殊的政策來對待的。雖然說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中國為此付出的代價應該是合理的。 多哈談判歐盟走在前列 《21世紀》:去年,歐盟進行了力度非常大的農業產業政策改革,這一改革的影響如何? 菲施勒:這一改革取消了農產品產量和補貼之間的聯系,這意味著農民不可能再靠越多種植農產品來獲得越多的錢。另外,這種新的補貼方式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不會產生傷害,特別對于像中國這樣的國家。 第二個影響,就是通過這次改革,使得環境保護、產品品質和農業補貼政策聯系起來了。換句話說,就是農民要得到補貼,就要符合環境保護以及產品品質的要求,只有這樣,他們才可能得到補貼。 第三,是我們可以把資金從農產品中移出來,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 《21世紀》:這一改革對多哈談判的意義何在? 菲施勒:這一改革可以使得我們減少大約70%的農業補貼,同時減少出口支持和出口退稅,我們可以開放更多的市場。這會降低扭曲的貿易政策,使得我們的政策更加透明和有效。相信這也是有效推進多哈談判的措施之一。 《21世紀》:歐盟有了削減農業補貼的政策,但同樣是發達國家的美國和日本并沒有跟進,這對于多哈談判來說,是不是還存在很多障礙? 菲施勒:在國內支持政策上,我們完全可以和美國準備做的一樣;在市場準入上,我們準備和日本做的一樣。但是有一點很清楚,發達國家應該采用同樣的政策。有一種偏見認為歐盟過去對于談判有抵制的傾向,這是不正確的。我們一直以開放的心態進行談判,我們認為談判成功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同時會恪守我們的承諾。在多哈談判中,如果你一定要說誰將是“贏家”的話,我覺得發展中國家應該是贏家。 《21世紀》:但是即使是歐盟進行農業補貼的改革,仍有發展中國家表示了對于這一改革成果的不滿意,歐盟會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嗎? 菲施勒:首先,別忘了我們到底想要什么,是強迫美國進行改革,還是讓別的發達國家進行改革。歐盟是發達國家中唯一進行農產品補貼政策改革的,不管WTO規則進行怎么樣的改變,我們畢竟已經決定了開始改革。我們沒有走回頭路,但是我們看到,我們的伙伴,像美國,就在農業補貼政策上走了回頭路。 食品標準不能談判 《21世紀》:這次在上海舉辦“歐洲好味道”活動,是不是歐盟為了增加歐洲農產品出口額的工作之一呢? 菲施勒:我認為我們不能忘了,進行出口貿易主要是食品制造商、貿易商的職責,而不是政府來做的工作。我們僅僅可以做很小部分的工作,而且我們不可能花錢來做相關的促銷,因為我們關注的是能否逐步減少出口補貼。我甚至聲明過,我們準備和中國討論,哪些產品是中國優先希望看到出口補貼減少的,如果中國提出這些產品的名單,我們很高興對此進行討論。 《21世紀》:有中國的農業生產商抱怨歐盟制定了苛刻的安全和品質要求,使得中國農產品出口遭遇了很大障礙,你如何看待? 菲施勒:是的,歐盟有一系列標準。在這方面沒有什么可以談判的,因為現在歐盟的消費者對于食物安全非常敏感。關鍵在于,我們的安全標準是對所有國家實施的,舉個例子,歐盟擴張過程中加入的新成員國,如果他們的產品不滿足歐盟的食品安全、質量要求,就不能在歐盟的市場上銷售。這同樣也適用于進口產品。我們可以做的是,我們會給予建議,并和生產商討論,或者給予一些技術支持,使之達到歐盟的標準。但標準方面是不可能談判的。 《21世紀》:你這次到中國訪問的收獲在哪里? 菲施勒:首先,是此行使得中歐雙方互相之間的了解更多了,互相了解是進行對話的基礎。第二,我們意識到,中國是非常認真對待與歐盟的關系的,并希望和歐盟進行更多的合作。我們發現,在WTO的談判中,我們將有機會進行更緊密的合作。最后,我們此行提高了歐洲食品在中國的影響。 本報記者 余明 上海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