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站在哪一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2日 07:30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那復祺(美國) 徐千惠(瑞士) 霍斯特·克勒在3月4日辭去了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一職,參加在德國的總統競選。克勒是由德國反對派提名而成為總統候選人的,而選舉總統的這個特別議會將由反對派控制,因此克勒在2004年5月23日的總統大選中勝出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而克勒的這一離去同時給IMF留下了一個重要職位空缺。
誰的IMF? 理所當然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誰將會是克勒在IMF的接班人呢? 但這僅僅是和那些候選人自己有關。事實上,到底由誰主持IMF的工作并不是很重要,由甲或是乙主持,兩者之間的區別實在是不大。IMF是個相當復雜的機構,它由184個成員組成,雖然如此,IMF的重要決定卻都是由幾個主要大國在經過協商后作出的,而非某個高層決策者,這些大國包括美國、歐盟、中國等等。所以說,IMF的主要領導人的確可以對一些事件產生一定影響,但也僅僅體現在一些具體的處理細節上。這也就是說其實真正有意義的問題則是到底這些具體細節是什么。 隨著克勒的離開,歐洲的各個國家以及美國都開始為其候選人們進行游說。與此同時,一些政治化的爭論也紛紛出臺,都在討論到底應該由誰來領導IMF———這個世界金融危機解決者呢? 從歷史角度來說,IMF領導者的挑選一直以來主要都是受歐洲各個成員國的影響。與此成對比的是,美國則一直是另一個姐妹組織———世界銀行的主要控制者。這也正是這兩個職位在歐洲和美國之間的分配。 然而,正如同美國在上次指定德國人克勒為IMF總裁一樣,這一次,美國又表示了對這個職位的興趣。盡管目前美國官方尚未作出任何明確的表示,但是,最終可能仍舊會由另一個歐洲競選人出任這個職位的。 事實上,按照近幾年事態的發展,尤其是亞洲的飛躍,歐洲和美國很快就會要為亞洲各國保留一些位子了。 遺留問題 克勒,現年61歲,在2001年美國股市忽然開始下滑不久,出任IMF總裁。在其任職期間,若干個新興市場的經濟開始先后陷入危機,例如阿根廷,土耳其等,而IMF也就在此時對這些國家開始了經濟救援。 自此之后,世界經濟開始復蘇反彈,預計在2004年仍舊可以有4.1%的增長。但同時,阿根廷的情況仍舊不盡如人意,而且2001的政府破產問題尚有待解決。由于阿根廷政府宣布無能力償還其1000多億美元的外債,所以仍舊需要就此問題和那些私有債權人達成一定的協議。據最近市場傳聞,就這個問題將會很快達成共識。而一旦發生,則會非常有利于新興市場的債市。 與此同時,許多人稱贊克勒在其任職期間,將IMF的制度改善得更為透明化,同時亦加強了借貸效率以及更加維護貧窮國家的利益。 但是,我們認為克勒在IMF任職期間最大的成績則是在于避免了一些重大錯誤的發生。在克勒上任前,IMF對阿根廷和土耳其貸款項目的失敗導致了后來兩國的金融危機。一些小的失誤終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過去,卻曾經有過一些非常大的錯誤決策的產生。然而在過去的3至4年中,IMF卻成功地避免了這些錯誤決策的再次發生,在這一點上,克勒功不可沒。 IMF仍將會是一個引起多方爭議的組織。但同時,一旦其失誤減少,那么爭議也會隨之而減少,消失的。 克勒突然宣布辭職實在是出乎大家的預料。無論是誰接任這個位子都將會不得不先面對一系列燙手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解決阿根廷政府的破產問題。究竟這些國債將會如何被償還?再者就是有關新興市場利率調整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一邊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艾倫·格林斯潘,另一邊則是美國的財政部。 現在的問題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究竟會站在哪一邊呢? (作者那復祺系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終身教授,徐千惠系瑞士洛桑大學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