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總裁職位虛席以待 各大國際集團爭搶發言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2日 07:27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記者 蘇蔓薏 發自上海 在任命他的繼任者這個話題上,大家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轉向一則美歐之間非正式協定,這則協定是:IMF總裁由歐洲國家負責推選,而美國則控制世界銀行行長的任命權 IMF曾試圖尋找一個非歐洲人來擔當這個職位,但自從1946年后所有的IMF總裁全部
就在負債累累的阿根廷又到了該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償還一部分巨額欠款的時候,IMF總裁、德國人霍斯特·克勒卻意外地在3月4日宣布辭職了,此時離他任期結束還有整整一年。由于德國右翼黨派決定提名克勒競選該國下任總統,按照IMF的規定,在接受這個提名的同時,他必須立即辭去IMF總裁的職務。作為德國人,如能當上自己國家的最高領袖當然是無上的光榮,但實際上德國聯邦總統這一職位的象征意義多于實際意義,也許以后他會常常感覺這個職位與他在IMF的職位差不多,克勒用“亦悲亦喜”來形容他這個職業生涯的重大轉變。 克勒與阿根廷 對于IMF的第三大借款國阿根廷而言,克勒的離任可不是個好消息。 2003年5月,內斯托·基什內爾成為阿根廷陷入經濟危機18個月以后的第6位總統。克勒曾公開替內斯托·基什內爾政府辯護,在2003年9月,他說服IMF向這個“不會為了還債而導致饑餓”的總統提供了三年125億美元的貸款協議。克勒離職后,他的影響力將逐漸減退,而他原先的副手,IMF二號人物安妮·克魯格更為強硬的措施就可能登上前臺。至少在短期內,這對阿根廷政府來說不是好消息。 IMF副總裁安妮·克魯格在國際金融界因積極倡導“國家破產計劃”而聲名顯赫,她提出,面臨嚴重金融危機的國家可以和個人、公司一樣宣布破產,并得到相應法律保護,國際金融系統應該為此建立正式的破產程序,通過和銀行、債權人談判,這些國家可停止償還債務。 2001年12月23日,阿根廷代總統薩阿在就職之后立即宣布暫停償付阿根廷外債,也就是說,拉丁美洲第三大經濟國將拖欠1550億美元的國債,這是全球經濟史上最大的一次債務拖欠,也是阿根廷在19世紀20年代拒付巴林兄弟公司債務近200年以來的第一次。 在過去的幾年中阿根廷經歷了大大小小數次金融危機,其經濟一直萎靡不振,負債累累。阿根廷占IMF貸款總額的16%,而其經濟只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2%,阿根廷宣稱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履行與債權人之間的合約,阿根廷表示,只愿意付10%,而債權人則要求至少為65%。 對于如何處理阿根廷危機的問題,IMF管理層與西方七國集團之間還曾關系緊張。克勒在IMF的職業生涯開始于阿根廷,也結束于阿根廷。在離職新聞發布會上,阿根廷問題依然是眾多記者提問的焦點,當有記者問他如何評價阿根廷現在的經濟局勢時,他微笑著說:“對不起,我已經辭職了,這是我的繼任者應該回答的問題。”就在克勒離職后沒幾天,阿根廷如期向IMF償還了一筆31億美元的貸款,這也算沒有辜負克勒當初向其貸款的一片好心。 吃力不討好 2000年,克勒被選為IMF總裁,雖然克勒作為一名德國總統候選人受到歡迎,但作為IMF的決策者,許多人對他卻頗有意見。克勒及其副手安妮·克魯格組成的IMF管理班子,的確不如前任米歇爾·康德蘇和斯坦利·費舍爾那么受歡迎,他們的同事曾經描述這兩人“都想扮演硬漢警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經對《商業周刊》說,IMF總是抱著急于救火的心理,捧著大筆資金投到金融火災現場,但是這種做法庇護了在新興市場套利的資本投機商,倒不如讓那些國家的債務和匯率自行運轉,讓投資者自己承擔資本風險。 一個讓IMF飽受爭議的事情是其在阿根廷外匯政策上的立場,直到2001年夏天,IMF還準備再借給阿根廷80億美元,以幫助該國繼續實行釘住美元的外匯政策,但事實上,那時候,阿根廷政府已經無力繼續實行這樣的外匯政策。時任IMF經濟學家的MichaelMussa將這個做法稱做是IMF十多年來“最糟糕的一個決定”。 克勒接手的IMF是個經受過亞洲金融危機教訓的IMF,他十分渴望從中獲取教訓。他承認,IMF給印度尼西亞制定了太多的援助條件,作為其接受幫助的回報。援助條件多達140條,內容包括政府壟斷燃料補貼。克勒后來的結論是,獲得貸款的條件應該少而寬泛,越少越好。這其實是對IMF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期所作所為的批評。但是去年,IMF與阿根廷達成的協議又為他招致廣泛的批評,這一次是因為IMF在給阿根廷貸款的時候,為阿根廷規定的義務太少了,這讓向阿根廷貸款的私人貸款者頗多怨言。 當然,雖然對于IMF的批評聲不絕于耳,但持肯定態度的也非常多。要求IMF增加貸款的人與要求它減少貸款的人一樣多,許多人認為遭受過打擊的經濟需要刺激的財政政策,而不是苛刻的條件。 不管怎樣,克勒還是在任職期間取得了一些被廣泛認可的成功,其中包括2002年為巴西制定了大膽的300億美元貸款方案,迄今為止,在穩定該國危險的債務和貨幣狀況上,這筆貸款一直成功地發揮著作用。他還成功阻止了巴西違約,而印度尼西亞也開始在最近發行自1996年以來的第一次政府債券。但英國《經濟學家》雜志仍然把IMF比喻為“消防員”,火災被撲滅后,人們是不會記得消防員的。 誰來接手? 雖說克勒在IMF期間不算一帆風順,但比起他當時的當選,已經要平靜得多了。2000年,IMF總裁的第一人選是德國的卡約·科赫-韋澤,但美國人對他的上任百般阻撓,IMF不得不最終選擇了克勒以安撫美國。現在的問題是,誰將代替克勒繼續做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新總裁將由IMF理事會選舉產生,該理事會由西方七國主導。在任命他的繼任者這個話題上,大家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轉向一則美歐之間非正式協定,這則協定是:IMF總裁由歐洲國家負責推選,而美國則控制世界銀行行長的任命權。盡管在克勒2000年上任之前,IMF曾試圖尋找一個非歐洲人來擔當這個職位,但自從1946年后所有的IMF總裁全部是由歐洲人擔任的,而從目前大西洋兩岸傳來的聲音來看,這個傳統不會改變。 亞洲國家對此頗有怨言,它們經常懷疑IMF對他們存有偏見。發展中國家對這種安排也表示不滿,許多觀察家認為,這個不成文的規定也該改改了。既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占了IMF的大部分工作,所以從渴望資金的發展中國家那里尋找一名接替者也就順利成章了。比如曾經成功領導巴西貨幣改革的巴西財政大臣PedroMalan,但反對者認為,如果這樣,可能會影響到資金分配的公正性。 對這個職位,IMF的要求甚高,他必須代表國際金融界的最高水平,有能力激活銀行家、金融市場和各國政府的信心,有能力領導一系列國際組織,當然,他還必須是個歐洲人。在IMF內部,最有可能頂替克勒的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行長勒米埃爾,以及西班牙經濟大臣拉托。在與克勒爭奪總裁職位的苦戰中,一批發展中國家提名費舍爾先生,這位出生于贊比亞的美國移民曾是IMF的二把手。雖然基金組織的人員都很喜歡他,但歐美間的非正式協定意味著,對他的提名幾乎沒有勝算。日本同時提名神原英資,他曾是日本負責國際金融事務的最高官員,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個對歐洲人的挑釁性舉動。 總之,誰來擔任這個職位已經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分析人士呼吁應對任命程序進行深刻反省。 IMF與世界銀行的聯合工作組曾于2001年發布報告,建議引入專家小組對申請人進行審核。報告稱,“無論大家能否對行長/總裁的國籍問題達成任何共識”,這種審核都將適用。但當時只是空泛地提到了報告的研究結果,卻沒有承諾去實施。自那以后,其他試圖改變IMF和世界銀行管理方式的努力,例如在世界銀行給予窮國更多投票權,都基本上因為發達國家反對而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