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幾大媒體同時刊文 再提“中國經濟威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0日 07:46 環球時報 | ||||
3月2日,《紐約時報》頭版赫然刊出一篇長篇報道,長長一串標題格外引人注目:“如同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中國對美提出經濟大挑戰”。無獨有偶,CNN最知名的經濟節目“盧·多布斯之夜”干脆指中國和印度是造成美國失業的“暗勢力”,而最新一期的《時代》雜志和《商業周刊》,則分別以“你的工作是否正流向海外?”和“軟件工程外包是否會損傷美國的超級地位”為封面標題,大肆討論美國的工作崗位,特別是信息產業工作向中印等國“流失”的問題。 擔心中國甩開美國 《紐約時報》的文章稱,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新星”,以巨大的市場和大量廉價勞動力,對外資形成了不可抗拒的誘惑。文章認為,與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情況不同,中國工人對美國人眼里的低工資感到滿意,而且很多打工者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開眼界的機會;而且中國是一個核國家,不需要美國的保護傘。文章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日本當年做得到的,中國只會做得更好,從長遠來看,中國對美國的經濟挑戰遠遠大于當年的日本。作者擔憂中國會最終甩開美國。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種略經加工的“中國威脅論”。文章還對政府的做法表示了不滿,稱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在2003年達到了1240億美元,盡管布什政府聲色俱厲,向中國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但“中國善于運用外交手段周旋,抵制著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布什政府的做法沒有收到實際效果。 奪走美國工作機會的強盜 《紐約時報》的文章是從國家競爭的角度談的,另一種聲音則干脆把中國形容成奪走美國工作機會的“強盜”。與過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不同,高科技產業的外包雖然只占2%,但造成了美國主流階層的恐慌。布什首席經濟顧問日前表示,外包只是國際貿易的一種新做法,對全球經濟是件好事。此言一出即遭到媒體大肆撻伐,《時代》周刊就煽情地援引一名失業者的話稱:“我們不是統計表上的一個數字!”《商業周刊》則描述了幾個美國程序員失業后的悲慘遭遇,哀嘆美國高科技從業人員曾經的天堂從此“陷落”。文章稱,在眾多發展中國家,已經出現一批專業程度毫不遜色,但工資只相當于硅谷人員1/4的高科技大軍,“他們只需要一臺個人電腦就可以和硅谷競爭”。在就業市場上,剛剛畢業的美國大學生完全缺乏競爭力,其結果就是形成惡性循環:由于就業困難,美國大學的高科技專業越來越難招收到學生,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也就會越來越依賴國外人員,最后,“美國引以為榮的高科技行業,未來將由中國和印度來主導”。 中國不可掉以輕心 英國的《經濟學家》雜志倒是一副“旁觀者清”的應有態度,澄清了三個基本事實:第一,美國過去幾年的失業,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自然現象”;第二,外包的工作占美全國就業的比例仍微不足道;第三,外包也降低了產業成本,從而提高了競爭力,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至于中國,迄今外包的產業仍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造成美國人失業的比例也不過是0.6%。在高科技產業方面,僅以戴爾電腦公司為例,在中國采購使戴爾電腦硬件成本下降10%—30%,相當于每年促使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3%。 但美國政客不會輕易罷手。美國的知名報章同時用一個選題作封面,就是為了某種目的的炒作。每逢美國大選之時,拿中國開刀,是省事省力的一招,況且牽扯到美國人敏感的就業問題,足以使美國從業人員“憤怒的眼神越過太平洋”。 國會作為美國政治的風向標,已經開始動作。首先是州議會,包括馬里蘭州、康涅狄格州、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都出臺了禁止與中國等低成本國家簽署外包合同的議案。最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有官員提出“中國執行世貿協議的情況不符合要求”。還有美國政府官員指責中國在半導體市場上存在稅收歧視。威脅稱,如果中國不能在今年春季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就準備采取法律行動,將此案提交給世貿組織。有經濟學家提醒中國不可掉以輕心,一方面要駁斥美國國會、勞工組織和工會對中國的指控,另外也要增加進口美國商品,縮小貿易逆差。盡管國會的議案多半都是不了了之,但在大選的特殊時期,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就很難預測,何況還有大量工會和勞工組織要介入,此前他們也展示過自己的能量。(楊海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