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英文里有沒有“秋后算賬”這個說法,但顯然美國人對這句話是心領神會的。近日,美國政府決定,只有美國、伊拉克和其他61個支持美國打擊伊拉克的國家的公司,才能參與26個價值達186億美元的伊重建項目合同競標,而將反對或不支持伊拉克戰爭的法國、德國、加拿大、俄羅斯等許多國家的公司被排除在外。
美國人的理由很簡單:伊重建的這部分合同是靠美國納稅人掏腰包資助的,美國當然
有發言權。所以,把它們給予伊拉克以及與美并肩作戰的國家是“適當的和合理的”。
美歐各用經濟算政治賬
不過,歐盟卻另有一套說辭。歐盟委員會聲稱,美國在伊拉克的重建合同應屬政府采購,而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采購協議》規定,協議簽署方在進行政府采購時,應執行“非歧視、透明和公平競爭”等原則,不得有選擇地排斥某些投標方。歐盟委員會為此揚言,可能要去世貿組織打官司。
當然,要說歐盟真的要去打官司,恐怕沒有幾個人會信。大家都心知肚明:美國人是在秋后算賬,而且算得不單是經濟賬,更是一筆政治賬。186億美元的工程合同,金額雖然不少,但富甲四方的美國人也不會太在乎。美國人真正在乎的,是要給那些在伊拉克戰爭中敢于和美國唱反調的國家“一點顏色看看”。
美國人或許快意恩仇了一回,但被制裁的國家似乎并不低頭。消息傳出時,德國外長菲舍爾正在柏林接待來訪的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兩位外長一致對美國的決定表示“強烈不滿”。俄羅斯方面更是干脆,其國防部長謝爾蓋·伊萬諾夫扔下重話:俄不打算取消伊拉克拖欠俄的80億美元債務。
相比之下,在伊拉克戰爭中“反戰”聲音最響的法國人則對此反應低調,不愿過多發表評論。法國人心里也清楚,就算美國不明令禁止,法國企業也難以在伊拉克重建招標中分得“一杯羹”。
招標禁令并非國際鐵律
不管怎樣,美國人這種重揭伊拉克戰爭傷疤的行為,還是引來了國際社會如潮的批評和“忠告”。美國在攻打伊拉克問題上表現出的“單邊主義”和身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霸道,在國際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分裂,迫使幾乎所有的國家進行一番劃線排隊。許多分析家警告說,美國人再次“以我劃線”,可能會對剛剛回暖的歐美關系造成新的損害,并給伊拉克重建帶來消極影響。
歐盟委員會更是語重心長地指出,美國此舉是個“政治錯誤”,將無助于其在伊拉克重建中得到國際支持與合作。有消息說,美國政府的口氣又有所松動,可能會重新考慮這一禁令。據說,在加拿大的強烈反彈下,布什已同意這個北方鄰居參與伊重建工程的招標。
其實,不管禁令最終被全部或部分取消,美國人想要向世界傳遞的信息已經非常明確:美國是獎懲分明的,各國要掂量一下與美國“唱反調”的后果。至于美國人的目的能否達到,只有讓歷史來驗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