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盧斯(Edward Luce)和金奇(James Kynge)報道
當中國前總理朱镕基兩年前訪問印度時,印度國內到處充斥著中國企業威脅論,到處都能聽到這樣的說法:中國的廉價進口產品(從電池到雨傘)可能導致其印度競爭者破產。
朱镕基曾表示,他在孟買百貨商店看到的商品比中國同類商品至少貴三分之一,這番
話不象是外交辭令。印度當時剛剛取消定量進口限制,因此做好了被擊垮的準備。
但預料中的情況并未發生。過去兩年里,中印貿易額增加了一倍多,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75億美元。印度可望實現至少10億美元的對中貿易順差。如今,在印度企業眼里,中國這條巨龍蘊涵著最激動人心的商機。
Modi集團是一家制造公司,它生產的特種化學制品出口到中國的皮革業。集團總裁K•K•莫迪(K.K. Modi)表示:“現在再也沒有人害怕中國市場了,相反,每個人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和莫迪先生一樣,印度許多企業管理者都希望加強在中國的業務。印度的信息技術(IT)企業便是如此,IT業也許是印度唯一一個領先于中國的行業(印度的制藥業可能也領先于中國)。作為印度的鄰邦,中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
目前有15家印度IT公司在中國擁有業務。印度去年的IT產品出口額接近100億美元,而中國的IT產品出口額只有15億美元。但咨詢公司Gartner的報告顯示,設在中國的印度IT公司涉及了中國40%的IT出口業務。相比之下,中國去年的出口總額為3180億美元,而印度僅為600億美元。
Infosys是印度一家IT公司,它已贏得中國金融業的一些合同。該公司首席財務官默罕•達斯•派(Mohan Das Pai)說:“就軟件領域而言,印度比中國領先五至七年。中國缺乏英語人才和有經驗的項目經理。但中國會很快趕上印度。”
但從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即組裝和基本制造能力來看,印度企業并不領先。迄今為止,在印度設立工廠的中國公司還很少,但最近有幾家已開始尋找機會。印度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在上海新設了辦事處,總代表Piyush Bahl說,他在就職以來的三周里在中國訪問了18個城市,接受了20多名潛在投資者的認真詢問。
但有些重大障礙擋住了投資者投資印度的步伐。除了中國制造業工人的工資低于印度同行外,中國的生產率也相比更高。
印度保留了其嚴格的勞動法,這使它幾乎不可能解雇員工或雇傭合同工。印度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額之所以只占中國的約十分之一,這也是原因之一。
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估計,一名印度工人平均每天做三只鞋,而中國工人平均每天做11只鞋。報告顯示,就生產率而言,在T恤衫和吊扇方面兩國也存在差距。印度煩人的官僚主義也令投資者望而卻步。
馬加力是中國某智囊機構的印度問題專家。他說:“如果把官僚作風考慮在內的話,在印度辦事可能會十分困難。更不用說請客送禮了——因為官僚層層,太多了。”
麥肯錫還反駁了在印度廣為流傳的一個觀點,即中國公司得益于出口補貼和人為壓低的資本成本,而且生產劣質產品。持這種觀念的人認為,由于中國國內市場規模龐大,因此與印度公司相比,中國公司享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優勢。例如,中國每年銷售3500萬臺彩電,而印度每年只銷售600萬臺彩電。
誠信(Reliance)是印度最大的公司,生產石化產品,但也在進軍電信業。公司董事總經理艾尼爾•阿姆巴尼(Anil Ambani)表示:“無論從哪方面講,無論是洗衣機還是聚脂的人均消費量,中國市場的規模均是印度的3至4倍。”
但誠信的經歷也證明,印度可以在一些領域與中國競爭。誠在印度去年的出口總額中占據了5%的份額。在需要運用高科技的生產領域,印度甚至在向中國出口。
巴拉特煅造公司(Bharat Forge)是一家汽車零部件生產商,位于孟買(Mumbai)北部的菩那(Pune)。該公司去年向中國出口了價值4000萬美元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對中國的銷售量今后還將飛速增長。該公司的優勢來源于對信息技術的密集應用。“我們的一切生產活動都實現了高度計算機化,”公司首席執行官巴巴•卡爾亞尼(Baba Kalyani)表示,“我們的關鍵優勢在于,與中國的競爭對手相比,我們發現自己更容易聘請到信息技術和工程專業的畢業生。”
的確,印度在高科技研究和生產方面潛力巨大,而華為(Huawei)等一些中國企業也充分利用了這種潛力。華為是中國的一家電信設備生產商。該公司最近表示,將在其設于班加羅爾(Bangalore)的工廠投資1億美元開發軟件。
在醫藥等其它產業,大量畢業生儲備也是印度的一個優勢。在聯合國(UN)用于接種計劃的疫苗中,有一半以上是從印度血清研究所(Serum Institute of India)購買的。該研究所位于菩那,是一家私人公司。相比之下,以國際標準評價,中國國內的許多血清生產未達到標準。
印度雖然在研發領域領先,卻無法彌補中國在批量生產出口產品方面享有的絕對優勢。就財富分配給大眾而言,中國在制造領域取得的成功比印度的IT模式要有效得多。中國的制造業吸納了近一億就業人口,而印度的制造業僅吸納了900萬。印度的IT產業約有100萬就業人口。
不管是因為中國的電力供應更便宜也更可靠,還是識字率更高,還是港口的周轉時間更短,就大多數制造業類型而言,中國的環境比印度要好得多。印度政府正慢慢意識到一點。例如,印度政府已制定建立經濟特區的計劃,特區將取消對勞動力的各種限制。
但印度仍然是這場盛宴的遲到者。許多人倍感挫折,覺得政府花費的時間仍然太長。“當政客們談論‘調整后的’改革時,這意味著他們沒有采取多少行動,”阿姆巴尼先生說,“印度耗不起時間來進行改革調整。”
源自英國《金融時報》2003年9月24日星期三出版 譯者/向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