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邁克爾-考克斯(W.Michael Cox)、Jahyeong Koo
我們依舊害怕中國。當然,現在中國的危險之處并非它過去的樣子。
中國是潛伏的競爭者,依靠低薪源源不斷地贏得工作機會和市場。這種改變是種進步,但在太多人看來,中國仍然是個威脅。
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為每小時61美分,比較而言,美國和墨西哥分別為16美元和2美元。作為一個低成本生產國,中國每年吸引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中國的產出中現有四分之一出口到國外,而20年前該比例僅為5%。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中國的爆發式增長已使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上述種種事實為危言聳聽的“中國威脅論”提供了基礎。然而,中國騰飛的真正危險,并不在于美國消費者搶購便宜的中國服裝、鞋子、玩具和電子產品,而在于美國公司成群結隊向華盛頓政府尋求貿易保護,以抵御這種新的威脅。
中國的經濟規模龐大而有活力,這種經濟強國的降臨將對美國和其他國家造成極大震撼。那些國家的工人將會失業,公司將會破產。但是,躲在貿易壁壘背后的行為更加有害。如果各國不走貿易保護主義道路,那中國就能快速增長、更加富足,進而使世界其他地區更富有,而不是更窮困。
一些公司正在懇請貿易保護,以躲避中國的威脅。貿易保護主義最多能給生產商一個虛假的避風港,一個臨時的緩解措施,最后則使消費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導致他們被迫支付更高的價格。在最近數10年中,汽車、鋼鐵和紡織品行業是美國最受保護的行業,而所有這些行業繼續呈螺旋式下滑態勢。由于遠離殘酷的競爭,這些公司變得遲緩而低效。它們終將衰敗,許多工作機會也隨之喪失。
如果美國公司能通過尋求自己的優勢,來正視中國的經濟增長,那么美國就能做得更好。
對一些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去中國投資:要么服務于當地市場,要么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降低成本并保持競爭力;對另一些企業來說,正確的反應是利用中國日益增長的進口需求,或者找出新的方法,以便在市場中重新確立競爭優勢。
參與競爭而不逃避,這不太容易做到,但美國公司正在這么做。
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在中國經營著8000家零售商店和5家制造工廠;摩托羅拉(Motorola)在中國的兩家工廠投資了34億美元。11億美元的投資讓可口可樂(Coca-Cola)在中國成為了銷售大戶;百勝全球餐飲公司(Yum Brands)在中國的業務不斷擴大,現已擁有800家肯德基店(KFC)和100家必勝客(Pizza Hut)餐館。
美國人集中關注與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問題。去年這一逆差已擴大到1040億美元,甚至超過了日本的對美國的貿易逆差。其實這一逆差掩蓋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度沉睡的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2002年,中國從全球其它地區進口了2500億美元商品。
美國公司正在努力從這塊領域奪取一部分,過去十年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翻了三番,達220億美元。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包羅萬象:包括飛機、大豆、化肥等等。美國的律師事務所和其它服務供應商也正在打入中國市場。
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和出口形勢令人鼓舞,這證明在中國快速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美國公司也能夠抓住其中涌現的商業機會。
問題在于,這么做的美國公司還不夠多。
在過去五年里,美國對中國(香港除外)的直接投資平均為每年15億美元,低于在新加坡或比利時的投資額。同時,其他國家一直在更積極地搶占中國不斷增長的市場。2002年,與中國接壤的9個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順差總額為265億美元。
在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的問題上,美國企業界依然意見不一,是通過投資和出口接受中國,還是用貿易壁壘拒絕中國?企業界搖擺不定。
但是,害怕發展中國家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日本、臺灣、韓國、新加坡、巴西、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都曾因提供廉價勞動力而被看作是可怕的國家。最終,印度等國家可能會尾隨中國,走向出口導向型的增長之路。
中國或任何一個國家的日益富裕應該讓人為之慶祝,而不要對此產生恐懼感。
中國憑借制造業的低工資獲得了比較優勢,將迫使其他國家將資源轉移到它們最擅長的領域。對美國來說,這通常意味著,將資源轉入高價值的服務、科技和中間產品等與高薪工作相關的活動。
中國的開放正促使全球范圍內勞動分工的大重組,這有時會帶來痛苦的變革,但這始終是進步的代價。
W•邁克爾•考克斯是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的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Jahyeong Koo是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
(源自英國《金融時報》2003年10月29日星期三出版 譯者/江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