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讓華爾街分析人士困惑的就是:美國經濟復蘇跡象已經顯露,各大指標也表現喜人,只有就業量這個數據總是讓人覺得憂慮,企業在紛紛上調收益展望的同時為什么不愿意增加員工的招聘?其實,說明白了,這些企業在是否增加雇傭的問題上考慮最多的正是收益準則--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在絕大部分企業中,員工的薪水支出往往都是數量最為龐大的固定成本。無論企業在這個月度表現如何,這筆固定費用必須支付。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企業業務量急劇減少,許多員工由于無事可作而僅僅是在閱讀俄國小說,由于存在合約的約
束,他們的薪水都不會受到絲毫的損失。這是制造商們所不愿看到的。
由于勞動合約本身所固有的約束性使得企業在調整員工數量政策的靈活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也是就業數據之所以成為經濟運行狀況滯后指標的根本原因。在經濟運行中,如果企業預測到近期市場需求可能會發生萎縮,他也不能迅速作出裁汰職員的決定,因為誰也無法確知這種暫時衰退是否僅僅是一種短期現象?這輪短期的衰退后是否會出現新一輪的需求擴張?如果企業作出了裁員決定,而事后卻發現衰退的確是一種短期現象,那么又不得不重新招聘員工,那么這種調整的成本可能會非常高。而現在的情況恰好與此相反,企業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低迷后,其雇員數量都居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僅憑現在經濟出現的短暫復蘇跡象,就輕率的作出增加雇傭數量的決定,可能也是一項非常昂貴的決策,因為屆時發現真正的經濟復蘇無法實現,那么重新作出調整有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觀望也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這份謹慎是經濟復蘇之初每個企業的所能作出的最明智的選擇。因為此輪衰退中,正是這些企業裁汰了如此多的員工,才得以大幅壓縮成本,初步恢復了企業活力,經濟復蘇的局面才得以展開。在整個經濟處在復蘇的初始階段,保持企業的低成本運營將是一個最優的選擇。當前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據估將達到5%,標普500中企業收益增幅將高達15%,但是一些企業因為對復蘇判斷比較滯后,目前還在進行原先的裁員計劃,導致2001年3月到現在新增失業人數達到了280萬,這兩者之間出現背離也正是許多分析人士感到困惑的。
按照以往的經驗,就業狀況不佳的局面會緊隨經濟基本面復蘇發生改觀,1990-1991年衰退結束后幾個月時間,勞動力市場就開始有了起色。但這次,衰退結束已經有21個月了,我們現在還看不到勞動力市場的任何的復蘇跡象。不過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企業的謹慎態度,另一方面可能與技術的替代作用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脫不了關系。舉個例子,制造業目前在整個經濟中所占比例在下降,而它又是吸收勞動力的最主要部門,這種局面的出現勢必給就業帶來一定的影響。(余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