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企業家的夢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9日 10:04 《價值》 | ||
(作者:張目) 編者按:對于貫穿整個90年代的美國牛市,現在依然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讀。金融學家看到的可能是資金向美國的大規模集中;經濟學家看到的可能是信息技術帶動的革命性的產業調整;心理學家看到的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又一次周期性的大眾癲狂;社會學家和人口學家則可能告訴我們,那是因為人口結構和社會階層結構變化所導致的。那么哲學家或者神學 牛市,作為人類行為的一種結果,被不同的學科視角賦予不同的解釋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人們都摸到了大象的一條腿或者別的部分。但以前,我們似乎更多拘泥于經濟學家甚至投行的眼光來看待股市。我們講述瑪莎·斯圖爾特的故事,就是希望找出一個更新的角度來理解美國的牛市以及美國的資本主義精神。 有非常可信的證據表明,整個90年代是股票進入美國普通家庭最快速的時期。股票、華爾街、投資這類術語甚至成為某種時髦生活方式的象征,斏に箞D爾特無疑是這種時代精神的最好的代表。瑪莎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她不僅是企業家,是女性,而且是美國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最佳代言人,在美國和歐洲等發達資本主義地區享有卓越影響。就是這樣一位女性,最后卻栽在華爾街,成為美國上個世紀牛市的又一個犧牲品。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投資領域。這就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貪婪(在某種意義上這代表了資本主義精神)如何最后與上帝和解?瑪莎的故事說明,韋伯的工作顯然還沒有做完。 本刊從去年第八期就開始關注瑪莎·斯圖爾特事件,時過一年,它終于演變成了一件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這說明了瑪莎·事件本身具有的重要性。 瑪莎終于害怕媒體的燈光了 2003年6月8日下午,美國的瑪莎·斯圖爾特全媒公司在紐約召開股東大會,公司的創建人、董事長和CEO瑪莎卻沒有出席會議,只是播出了她表示歉意的一盤錄像帶。在錄像帶中,瑪莎的神情雖顯得有些不安,但仍遮掩不住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氣質,她對此表示:“巨大的媒體關注是缺席年會的原因”。在座的股東可能都會發出一些感慨,這位公司的大股東過去何嘗對媒體的關注畏懼過啊。事實恰恰相反,瑪莎和她的公司就是在“巨大的媒體關注”中發跡的。 從苦菜花到迷人的模特兒 ◎瑪莎和女兒的前男友沃克薩爾關系曖昧 如果只是看一下刊登在媒體上的瑪莎照片,你以為她才30多歲(比如《金融時報》),最多以為是40多歲。 不!當我確切知道瑪莎的年齡也感到吃驚,她已經61歲了。 瑪莎·斯圖爾特1941年8月出生于新澤西州,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二。 這位日后被人稱為“品位皇后”的女人,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她應該出生在富裕的貴族之家…… 不!她父親是個夸夸其談的酒鬼推銷員,強悍嚴厲,對整個世界忿忿不平;母親卻是典型的賢妻良母,甘愿忍受丈夫的罵罵咧咧。 瑪莎的家在工人住宅區,房子雖然有180多平方米,但對八口之家而言絕對不寬裕。他們家沒有汽車,擁有黑白電視機也是整個街區上最晚的一家。 許多年以后,瑪莎忍不住回憶起父親終于買回電視機的情景:父親把電視機放在最適合自己觀看的門廳的一角,母親和其他孩子只能看到屏幕的側面或者歪著脖子很吃力地看著。 瑪莎的父親,一個自我中心霸道十足的人。 《瑪莎的公司》的作者克里斯托弗根據弗羅伊德的心理學,推測瑪莎的性格無疑受父親的影響極深。 但直至高中畢業,瑪莎仍顯得傻傻的。在一張高三的照片上,“她寬寬的嚴肅的臉龐帶著篤定的神情直直地盯著攝影機;卷曲的頭發上面一絲不茍地別著發卡,完全是母親的乖女兒的樣子”。 1960年,瑪莎來到紐約讀大學,幾乎在一夜之間改變了形象,成了一位長發飄飄面容姣好身材苗條的女模特兒,斏仁窃谝患覉D書代理店內當模特兒,后又被《魅力》雜志評選為當年“最佳著裝女大學生”,并迅速出現在《時尚》、《瑪麗·克萊爾》和《哈柏的巴扎》等雜志上。 嫁給了豪門可是搞錯了 此時,這個有前途的女模特兒大學生一定會在情感生活上多姿多彩? 不!瑪莎進大學不久確實和一些看起來像是百萬富翁家庭出身的同學打得火熱,但很快與一位叫安迪·斯圖爾特的耶魯大學二年級大學生約會、訂婚,第二年又迅即結婚。 這個舉動明顯反映了瑪莎的性格,那就是看準機會迅速下手。因為安迪不僅相貌堂堂,而且出身于華爾街上的一個富豪家庭。 由于有了家,而且瑪莎大學畢業后又有了個女兒,她的模特兒生涯中止了。 但這并不意味著瑪莎想安心當個賢妻良母,她對出世的孩子并不在乎,反而覺得是個麻煩,她迅速做了手術以避免再次懷孕。 讓瑪莎煩惱的是,丈夫安迪的父母實際上遠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么富有,而且他們非常小氣吝嗇,瑪莎根本靠不上他們。 失望之余,瑪莎對丈夫的態度漸趨冷淡,最后類似她父親對待母親的方式,即侮辱甚至虐待他。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時代力量就像以后的90年代一樣,主要集中在華爾街的股票市場上,斏热豢坎簧显谌A爾街當股票小促銷員的公公,自己親自出馬當個股票經紀人吧。 瑪莎在華爾街呆了五年,從1968年夏末到1973年6月,可惜這段日子正是大牛市的末日與大熊市的開始,斏穆氊熓菍⒐善蓖其N給別人,而在熊市中買股票肯定是兇多吉少,結果幾乎每個她稱之為朋友的人都遭到損失,有些還是很大的損失。 最后她差點“神經崩潰”,匆匆地離開了華爾街。 這段證券從業經歷對瑪莎30年后的“內幕交易”案肯定是不利的,因為她沒有理由無知。 否極泰來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舞臺 在瑪莎離開華爾街的兩年前,她的家從紐約城搬到了康涅狄格州的郊區,即西港的土耳其山路48號,那兒有6間閑置不用的農舍,瑪莎和丈夫安迪用33750美元買下了這塊土地。從此以后,瑪莎指揮著丈夫和朋友在這兒開墾荒地布置花園,建立了“家居王國”的舞臺背景。 說是“指揮”真是一點沒錯。拜訪土耳其山農莊的人們很快發現,瑪莎對安迪的不滿已表面化,認為他沒能力為她提供更優越的生活,并不斷地羞辱他,客人們不僅要忍受瑪莎時不時對安迪的惡語相加,也要聽命于她成為農場的“義工”?腿俗匀蝗諠u稀少。 對瑪莎而言,這已不重要了,因為她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時代。 70年代中期,美國各地每個家庭都發現,由于石油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和越來越多的失業人口,為了維持生計,妻子和母親必須重返勞動大軍。于是,美國女人們必須在好妻子、好母親與好職員之間的矛盾中作出選擇。 這時,瑪莎和人合伙在西港辦了家餐飲店,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 瑪莎餐飲店的賣點是“自己動手做家事”。比如一位主婦要宴請12個人會餐,她希望給客人留下這都由自己一手操辦的印象。餐飲店的人會事先來她家拿走鍋碗瓢盆,在外面備好菜肴,然后在約定的時間回來布置餐桌,把一切東西放進微波爐。等到客人來到,開始上菜,儼然是由主婦自己操辦。 今天看來,這一切滑稽得很,干嗎不去飯館而要在家里做飯呢。但在當時,那些在事業上能干在生活上卻沒有能力的美國主婦們,急不可待地想蒙混過關,或取得一點自信。所以瑪莎這一招還是很靈驗的。 瑪莎下面的招數更顯現她的企業家才能。她說服一家西港高級時裝店的老板讓她在門口擺一張桌子賣自制的餡餅和蛋糕,而且摸透了當時身居西港的富有雅皮士的心理:“你只要把價格抬高反而能把東西賣出去”。幽默的事情確實發生了,比如一位當地的公司總裁去時裝店買領帶,結果買了一塊包裝非常精美的瑪莎餅干。讓他納悶的是,它要20美元,自己竟會去買。 生意如此之好,讓瑪莎再接再厲。既然高昂的價格使人產生了產品質量超群的幻覺,而不是產品本身,瑪莎便在當地的報紙登廣告,讓那些在家里烘烤餅干和小甜點的主婦把東西賣給她,然后由她再將食品作為“自制的食品”賣出去。 一個循環完成了,從提供“自己動手做家事”到被提供,符合瑪莎的時代特征:表演和裝扮。 我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盡管瑪莎總是大罵丈夫無能,可他卻利用自己是出版商的機會,為她出版了《消閑》(1982)、《快速烹飪法》(1983)、《開胃小菜》(1984)、《水果餡餅和蛋糕》(1985)和《婚禮宴席》(1987)五本暢銷書,在關鍵時刻助了她一臂之力。 這類書宣揚的概念絕非書名所揭示的主題那么簡單,瑪莎將精心修飾的自家土耳其山的生活圖片、豪華精美的餐桌布置和各式各樣的食品和菜肴的照片加進書中,營造了一個悠閑而富麗堂皇的幻想世界。 如果說70年代的“自己動手做家務”只是提供了一個滿足家庭主婦虛榮心的項目,那么80年代的瑪莎暢銷書為那些筋疲力盡的雙職工家庭奉上了一個親密甜美的家居烏托邦。事實上,這也是瑪莎自己所渴望的生活,只不過她成功地將它表達了出來。 好事接踵而至。1987年7月,美國的大型超市卡馬特請瑪莎擔任公司的代言人,從此,瑪莎成了美國人最熟悉的面孔之一。廣告傳單、電視商業廣告和談話節目,她無所不在,成了時代的某種象征。 瑪莎對此并不滿足,她把眼光放到了90年代,她利用卡馬特龐大的宣傳活動,使自己成為家庭裝潢的明星,又一次抓住了這個巨大的新興市場的機會。1990年,瑪莎和時代華納公司簽約在全美國試發行兩期《瑪莎·斯圖爾特的生活》雜志。用自己的名字發行雜志,而且要成為暢銷雜志,這種事并不多見,比如,臺灣玩主作家李敖干過一個人寫完一本雜志的事兒,可也沒有膽大包天地稱之為《李敖評論》雜志。 為瑪莎編輯這本雜志的人員一邊譏諷“她是個自大狂”,一邊暗想旁觀好戲。但是,1990年11月,50萬冊130頁從封面到封底全是瑪莎的雜志發往全國的各個零售店,效果奇佳。這期雜志,讀者的反饋率是70%,最重要的是寄來了10萬冊的郵購訂閱單,稍有雜志發行常識的人都明白,《瑪莎·斯圖爾特的生活》破了紀錄。 瑪莎讓專家們大跌眼鏡不止這一次,在他們眼里,瑪莎的東西到處是賣弄和淺薄?墒,瑪莎的品味是建筑在“小資”的期望上的,正如《瑪莎的公司》作者克里斯托弗所言,她為雜志及所有的“瑪莎”注入了“一種愛、憧憬、對水仙花般的白日夢和下午茶的持久的渴望,那里,所有的嘴唇都綻放著甜美的微笑,所有的衣服都用亞麻布制成,所有的聲音都低沉柔和,所有的光影都是柔和的淺色調”。 其實,中國讀者要體會這一切也很容易。舉個例子吧,歐洲的“宜家家居”登陸上海和北京等城市,讓小資們趨之若騖。從表面看,宜家的中等品質的東西賣得如此昂貴毫無道理,可是,宜家的聰明之處在于它將各種家具和家政產品放在現場并進行了精心布置,為那些渴望生活秩序卻又不知如何打理家庭裝潢的“小資”們提供了解決方案。于是,中國小資們乖乖地按圖所驥買宜家的東西按宜家指導的辦。 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家政偶像誕生了,“瑪莎”這詞成了家政品味的代名詞?死锼雇懈ミ@般形容道:用金黃葉子的松子做一個假日裝飾品,餐桌前的每個女人一定會對桌上的這個物件贊嘆不已,說:“真是非常瑪莎”。 在私人生活中,瑪莎卻很少有人緣,幾個生意合作者都被她遺棄,當然也對她恨得牙癢癢的,向外界泄露了瑪莎不少的“劣跡”。最讓瑪莎不堪的是八十年代末,丈夫安迪離開了她,且和瑪莎的女助理結了婚。 瑪莎可不是省油的燈。在他們離婚前后,她多次跑到安迪的辦公室小吵大鬧,威脅要打碎辦公室的玻璃窗。最后兩人相互辱罵打架,大部分問題最后都歸結為錢和財產,以及誰應該多分一些。 許多年后,瑪莎都沒饒過安迪。在接受一份雜志的采訪時說,瑪莎之所以只有一個孩子,是因為安迪后來患了陽痿,而此時安迪的第二個妻子已經懷孕。最后,瑪莎又不得不在雜志上承認,安迪的健康問題與她要不要孩子沒有關系。 ◎瑪莎和助手2003年6月在紐約街頭 在很多方面,瑪莎利用她的模特從業經歷和工于心計的本領,讓別人既迷戀又害怕自己,然后控制那些根本不希望被控制的人。 不過,瑪莎仍會時不時露出歇斯底里自大狂的面目。她和一位鄰人交惡,有一天晚上卻把氣撒在了正在這家鄰居家車道上的一位名叫馬尼克的景物設計師上。瑪莎先是大罵馬尼克是“可惡的騙子”,然后企圖倒車把他撞倒。結果,馬尼克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狼狽逃竄。 又有一次,《紐約》雜志女記者跟隨采訪瑪莎,但是她們飛機座位不在一起,斏笊磉吙看暗哪腥藫Q座位,卻沒有被接受,便大聲斥責他。當乘務員為她們安排好座位后,瑪莎仍是不依不饒,站起來大喊,“飛機失事丟了性命的都是坐在窗戶旁邊的人! 最讓人莫名其妙的事發生在1995年12月,瑪莎參加了紐約1000位名流的聚會。有一位嘉賓誤以為一個人坐在桌子旁的瑪莎是《紐約時報》的某位小姐,便上前打招呼,斏醚鄣芍,嘶吼道:“你知道我是誰!我是瑪莎·斯圖爾特”。那嘉賓給嚇愣了,趕緊道歉,沒想瑪莎接二連三地向他大嚷,“你知道我是誰”。最終,瑪莎氣洶洶地對他說:“好吧,如果你不知我是誰,那么你根本不配坐這張桌子!我是瑪莎·斯圖爾特”! 我是瑪莎,所以我是世界的中心,你們都應該幫助我,服從我,從腰包里掏錢給我。 克里斯托弗曾談到過,他原來和瑪莎合作愉快。但瑪莎很快要求他代筆寫一本自傳,這當然遭到他的反對。結果,瑪莎惱羞成怒地說:“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除了我,誰也沒有資格寫它”。 瑪莎后來東窗事發后,許多人都對一個億萬富婆為區區幾萬美元的內幕交易不解。其實,如果你了解瑪莎自私貪婪的本性,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比如她和卡馬特的超市的關系。卡馬特本來是讓瑪莎作為營銷代表,但她卻把這個大超市作為推出自己及自己產品的工具。等到這個美國第二大超市在2002年關門破產時,瑪莎不但毫發未損,而且早已羽翼豐滿。 早在1990年,瑪莎先用100萬美元在曼哈頓第五大道買了間公寓房,又花了160萬美元在紐約長島東漢普頓買了一套消夏別墅。接著又用了125萬美元買了西港附近的29英畝的居住用地和在東漢普頓買了第二套房子。此后,又買了一處曼哈頓寓所和紐約153英畝的地產,還有兩條船、幾輛以前貴族乘坐的馬車、好幾匹馬和一架直升飛機。 可與此同時,她卻在享受著卡馬特的無息貸款,盡管公司早已向她催討這筆款子。 克里斯托弗很有見地地評論道:“美國人制造的公眾人物很少像瑪莎·斯圖爾特這樣備受煎熬和折磨。在某一層面上,那種似乎來自靈魂深處的掙扎使她的公眾形象變成了美國市場營銷歷史上最有號召力、最有效的品牌。它與難以抵擋的家庭傳統和以家庭為中心的自強自立交融在一起,這是過去50多年里美國婦女被剝奪的品質。然而在許多方面,瑪莎·斯圖爾特形象的制造和推銷也使它背后真實的個人變成了大企業和操縱大企業的男人們最不喜歡的所有品格的體現。人們一邊贊美她是最美麗的美國女人,一邊譴責她是最糟糕的美國生意人”。 曾經價值12億美元的瑪莎 不過,這一切當時就被媒體曝光的瑪莎“事跡”,并沒有阻止瑪莎人氣指數的上升。 1993年,《瑪莎·斯圖爾特的生活》又出了電視版,不出一年,這臺節目已在全美國97%的地方播出。到1996年春天,它是美國晨間電視節目中最受女性歡迎的節目,不管什么時候,美國每10臺電視機就會有一臺調到瑪莎·斯圖爾特露面的頻道。到了1998年末,這臺節目每周五次,每次60分鐘,60%的電視臺在節目全部播出以后馬上開始重播。 1997年2月,瑪莎·斯圖爾特全媒公司成立。這個公司的大部分資產是從時代華納公司購回來的,至少花費了8500萬美元,但正如時下的中國MBO一般,她只從自己的腰包里掏出200萬美元,其他是通過與卡馬特等各種融資安排而達成的。 兩年半后,1999年的夏天,在摩根斯坦利的幫助下,瑪莎公司上市,IPO價格是每股18美元,瑪莎擁有70.4%的股份,在董事會擁有96%的投票權。上市當天,瑪莎公司的每股股價37.25美元,瑪莎的凈資產漲到12.7億美元。 隨著科網熱潮破滅,瑪莎公司的股價也大幅下降,加上2002年的瑪莎內幕交易丑聞,公司的股價在2003年6月達到9美元多,市值不到4億美元。分析師預計,2003年瑪莎公司每股將虧損2美分,但四季度可能恢復盈利,而且公司有近2億美元的現金,沒有債務。 瑪莎公司目前有580多名員工。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無情的瑪莎最后是栽在一個名聲不佳的男人身上。 雖然在閑話作家眼里,瑪莎不時跟一個又一個男人傳出緋聞,從她東漢普頓的鄰居到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但依據也僅僅是他們在公開場合一起露面。事實上,瑪莎的行為早已表示,她不在乎周圍的人是否喜歡自己,尤其是男人,對她來說,男人只不過是她往上攀爬的工具罷了。 不過,對瑪莎研究得很透徹的克里斯托弗早就斷言:“惟一一個跟她交情似乎不止一般的男人是她女兒亞力克斯過去的男朋友薩姆·沃克薩爾,一位紐約社交圈的人物。他游蕩在瑪莎生活的邊緣……” 沃克薩爾比瑪莎年輕6歲,但沃克薩爾“閱歷豐富”,1985年身為某醫院負責人卻突然被迫辭職,他哥哥在1981年因走私毒品被判刑。1984年,沃克薩爾成了英克隆(Imclone)生物醫藥公司的總經理,他哥又投靠他成了營運宮。 2001年12月27日,即在英克隆公司發壞消息的前一天(公司的一種新藥未獲得政府通過),沃克薩爾伙同家人拋售公司股票,2003年6月,沃克薩爾承認進行內幕交易,接受了法院的六項指控,被判七年監禁,成為這次“華爾街風暴”獲刑事罪的第一位公司高管。 也就在2001年12月27日,瑪莎做出了相應的舉動,出售了4000股英克隆股票,而該只股票在幾天后猛跌,她因此節省了4.5萬美元。 美國證券監管機構SEC認為,瑪莎也是通過沃克薩爾獲得了內部消息,卻遭瑪莎否認,她表示早已同美林證券的經紀人商量好,當英克隆的股價跌至60美元時,擁有的股票將自動脫手。 她承認在電話告知經紀人賣出股票前,曾致電沃克薩爾,但未聯絡到對方,只留下口訊。 經過一年來的調查取證,2003年6月4日SEC在曼哈頓的一家聯邦法院遞交了對瑪莎的民事訴訟,指控她從事內幕交易,并訴請禁止她擔任上市公司領導職位。此前,美國聯邦政府已有9項針對瑪莎及其經紀人的刑事指控。 微妙的是,沃克薩爾雖然承認了自己的罪行,卻沒有出賣瑪莎。政府只能轉控是經紀人向瑪莎透露了英克隆的壞消息。 在這點上,SEC胸有成竹,因為該經紀人的交易助理已與SEC達成和解協議,他承認犯有輕罪并同意配合犯罪調查機構的工作。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SEC的一位執行董事稱,僅因為某人的經紀人愿意違規并向其提供非法的秘密信息,就使這個人在市場上具有優勢,這根本就是不公平的。 而瑪莎除了在《今日美國》刊登了抗訴聲明外,還專門在網上開通了一個名為“瑪莎談話”的網站,進而贏得了不少來自互聯網的輿論支持。 在全世界各地也有許多瑪莎的同情者,香港《信報》就有一篇《不許人間見完美》的文章,為瑪莎鳴不平。在作者的眼里:“她相貌中等,身材略胖,打扮經過精心設計,師奶的衣著中保持一點書卷氣,而且永不過時,因為并不時髦,她的死硬fans以中產主婦為主,非常認同這個造型,一力支持! 文章的作者金維宜還認為,美國聯邦政府于2003年4月30日起訴的刑事罪名荒謬得很。比如,其中一項是利用受查行騙,也就是說她受查之初申明自己“清白”,這就是欺騙她的股東,使他們相信她無罪,這樣,她公司就得益,形同操控欺詐。 金反問道,為什么不能聲明自己“清白”?董事長承認丑聞反而對公司有益的事例也屬聞所未聞。 聯邦政府指控另一條罪名是瑪莎“曾改過電話錄音”。金又反問,當事人改自己電話錄音又有何不可? 這些反駁都帶有明顯的感情偏袒,但也多多少少反映了瑪莎迷的癡情。 每次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都是需要祭品的 在2003年6月4日的法庭上,瑪莎的律師發表聲明,質疑政府為何經過長達一年半的調查后才提起訴訟,“難道這是為了引起轟動效應?因為瑪莎是名人。難道是因為她在男人的商界中非常成功”? 這席話明顯帶有煽動性,但在有些方面,是說到點子上了。 第一,瑪莎不僅是名人,而且在男人的商界中非常成功,是個女企業家。美國的惠普和雅芳等公司雖然已有女CEO,但知名的女企業家還真不多,斏诿裾{中,經常與希拉里齊名。作為女名人,她們已不像60年代的瑪麗蓮·夢露,不愿以男人的玩偶形象自居,而是要活出獨立性來。以希拉里為例,面對丈夫克林頓的背叛,她已夠心痛了,如果作為一個普通女人乃至總統夫人,她有離開和不離開克林頓的自由,更有不對此解釋的權利?墒,希拉里想成為政治家,甚至有意參選女總統,她就必須“誠實”地道出何以不離開克林頓的原因。于是,在她的最新自傳中,不得不將“隱私”曝光給大眾。好在希拉里挺有才情,用盡天下曲筆,既不能做怨婦更不能做潑婦,最后似乎真性情地寫她喜歡克林頓的手(尤其是那雙手翻書的瞬間之優雅),得到了人們的暫時原諒。 瑪莎就沒如此幸運了。她白手起家奮力打拼,以高雅生活的倡導者、家政裝潢的偶像出現在人們面前,贏得了億萬身家。一旦她稍有不檢點,至少從男人的眼光看,這么一個沒品味歇斯底里的女人怎能符合傳統的高雅女人形象呢? 第二,如果瑪莎僅僅如此,也只不過是讓一部分人瘋狂崇拜,一部分人不屑一顧。但,她不自覺地卷入了二十世紀來的一場華爾街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中了。 在90年代尤其是后期的股市狂潮中,炒作股票已成為美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把大部分財富投入了股市,然后打探消息在市場中跑進跑出,忙得不亦樂乎。但自2000年初開始,狂歡舞會突然結束,人們發現自己的財富大幅縮水,憤怒不已。按照古已有之的常識,很少人會自責,而是會把憤怒渲泄到別人頭上。 于是,那些也確實罪有應得的人被拋了出來示眾。首先是證券分析師,像鼓吹電訊業、網絡業的明星分析員布洛杰特和格魯羅等;然后是會計師行,像安達信就關門大吉了;接著又是CEO,于是世界電訊的埃伯斯乃至通用電氣的前CEO韋爾奇也被數落一遍;還有投行,于是美林證券與花旗集團也被網羅進去。最后有人質疑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因為他也說了很多看似模棱兩可實質鼓勵大家入市的話。 但這些大多是機構的人士,在散戶的心目中缺乏“威懾和震撼”,而自愿代表美國生活方式且對大眾文化有極大影響力的瑪莎便被選作“典型”了。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得出“陰謀論”。因為瑪莎確實有內幕交易的嫌疑,盡管我們相信也許成千上萬的美國投資人也有類似的小動作。 這就觸及到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主義市場的本質了。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所謂的“美國夢”,盡管有多種表述方式,但其精髓是“賺大錢”。 要賺大錢,就必須動力十足,一不小心就會墜入“貪婪”的行徑。說得更貼切些,賺大錢與背后的“貪婪”的關系還真不好區別。而“貪婪”是美國宗教禁忌,它之所以被列為七宗罪之一,是因為人類早已知察貪婪的副產品是會嚴重傷害自身的。 如果說平常還能勉強保持“賺大錢”與不太貪婪的平衡的話,那么當華爾街掀起股票狂潮的時候,貪婪就會成為“主旋律”了。 80年代中后期,華爾街也有過一股炒作狂熱,那次的動力不是“新經濟”,而是認為通過企業的重組會振興美國經濟。于是拆分收購公司大行其道,股市也就蓬勃向上。 當時有兩個風云人物,一個是企業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另一個是利用公司購并消息的套利者波斯基。后者終于有一天忍不住說:“貪婪是種美德”。當然,波斯基最后果然以內幕交易罪付出代價被關進獄中,可在一定程度上,他道出了華爾街的本質。 當瑪莎的“美國夢”終于演繹到華爾街,成了上市公司的創業者,早已控制不住自己貪婪心,還想變成一個炒家,那么為區區4.5萬美元賠了名節早已是自然不過的事。 只要有華爾街,就會有循環不已的大牛大熊,它就會刺激人們固有的貪欲之心。華爾街經常是“美國夢”開始的地方,也經常是結束的地方。 最后,我們也許應該提及瑪莎的一雙手,這是由一位她的好朋友發現的:瑪莎的手從手腕往下滿是創口、劃痕和擦傷。指甲蓋磨破了,指肚子上有一層厚厚的繭子。顯然,這不是一位電視明星的手,而是一個干粗活的農民的手。 “在格林尼治一樣的優雅外表下,透過連綿起伏的草坪和預先設計好的假日自助餐會,這是一個勤勞刻苦的女人,她愿意黎明即起,喂養120只(頭)雞和山羊,兩次修整花壇,撒播500磅的松樹皮和泥炭蘚,直到一切都完美無缺,無可挑剔,否則不會回家吃飯。在那張漂亮的臉蛋后面潛藏著一顆波蘭農民的靈魂。她像俄亥俄州的橄欖球隊一樣目標明確、意志頑強,伍迪·海斯曾評價后者說,球隊會一點一點地向前推進,每次三碼,永不放棄。她雙臂雪白而兩只手傷痕累累,這就是證明”。 瑪莎案開審定于2004年1月12日。瑪莎這次會放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