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轉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04日 14:04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郭為中 新加坡報道 “重造新加坡”計劃 7月的新加坡,夜色非常美麗。新加坡河邊,壯觀的現代化樓群燈火璀璨。 很難想象,這里40年前只是一個貧瘠的漁村。 50多歲的福建籍出租汽車司機陳先生非常知足地告訴記者:“去周圍幾個國家看過就知道,我們新加坡真的很好”。 但是,新加坡1980-1990年代初那種每年GDP呈兩位數增長的美好時代正在成為往事,眼前的新加坡經濟正呈現出一片灰暗的圖景: 今年年初,新加坡仍預計2003年GDP將有1%的增長,但受SARS影響,預測已經下調到0.9%,而最壞的可能是0.5%。 在寫字樓燈火璀璨的壯觀景象背后,是15%的空置率,而且租金也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的最高峰整整下降了60-70%。 最新的失業率統計是4.5%,不僅企業開始裁員,政府官員也開始前所未有地降薪。 6月份,《財富》500強之一的霍尼韋爾公司悄然將其亞太總部遷移到中國上海——一個在很多方面效仿過新加坡的城市;而6000家跨國公司的區域總部設立在新加坡,是新加坡很大一部分人直接和間接的工作機會來源。 像硬幣一樣,成功也有正反兩面。新加坡模式的成功,是學習西方的成功,但無疑也給新加坡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缺乏創新和冒險精神、對西方——尤其是美國經濟的強烈依賴。 面臨挑戰,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正在實踐一項龐大的“重造新加坡”的“新政”計劃。一年前,吳作棟設立了一個“重造新加坡委員會”,目的是希望為保守的新加坡注入新的活力,使新加坡更多元化,鼓勵創新、冒險精神,甚至要改變新加坡人的文化。 一些計劃已經開始變成現實,甚至包括允許同性戀人士從政,這在曾經連“蹦極”也被禁止的新加坡可謂匪夷所思。同時,口香糖貿易禁閉的大門也在悄然打開。 在所有的轉型措施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決策是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系。“我們計劃到2010年能夠吸引1000家中國企業來新加坡投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副董事經理(相當于副局長)蔡特鑫告訴記者。 而這樣巨大的轉型,其前景會如何呢?其障礙又在何處? 華文衰退 “新加坡人外表是華人,但內心認為自己是英國人。”楊建偉教授的說法很直白。他說,在新加坡企業里,如果不會講英文,只會講中文,是會被人瞧不起的。的確,新加坡出租汽車的方向盤也在右面——英國式的。 楊建偉的直白,也源于他在中國大陸度過了自己的中青年時代。11年前,他來到新加坡工作和生活。之前,他是中國四川省政府一位外貿官員,現在楊建偉是新加坡一家企業集團的副總裁,同時經常在大學里講課。由于有這樣的經歷,楊建偉對新加坡的文化心態感受深刻,也一直在審視新加坡。 的確,新加坡人對英國的感情之深很容易理解。新加坡幾乎照搬了英國的法律和政府體制,而在精神氣質、待人處世方式上也非常英國化。 這一點香港與新加坡類似,但是由于香港更接近中國大陸,中西融合得比較自然。而在新加坡,雖然前總理李光耀要求新加坡人進行英文和華文雙語教育,但由于政府和企業上層平時行文和講話都用英文,長期下來,使得英文的地位大大高于華文。 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局長李奕賢也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李奕賢從小在新加坡華文小學讀書,普通話非常流利。但是,他說,那些在英文小學讀書的學生,華文就差很多了。 新加坡人日常交流和聊天的語言是其獨有的“Singlish”——夾雜著馬來語、中國福建方言等,但以英語為主,看書報則以英文為主。這就造成了年輕一代的華文越來越退化。雖然新加坡從媒體到政府都在鼓勵學習華文,但是由于平時很少有用的機會,華文在新加坡依然日漸衰落。 一位中國企業家將新加坡人這種狀況稱之為“雞蛋”心態——里面白,殼是黃的。 中國企業是VVIP 僅僅從文化上看,似乎很難看出華文在新加坡的衰退對經濟會有什么影響。但是,新加坡政府對這一情況非常著急。這種焦急情緒背后透露的實際上是新加坡對自己與中國拉開距離的擔憂。 楊建偉教授認為,以往新加坡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太高,造成了新加坡與美國“一榮皆榮,一損皆損”的狀況,而目前美國經濟不景氣,嚴重拖累了新加坡的經濟。因此,新加坡需要尋找更多強大的“戰略伙伴”。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無疑提醒了新加坡。以往,新加坡和中國的經濟往來大部分是單向的——新加坡投資中國。據統計,新加坡已經在中國投資了200億美元。但中國企業在新加坡的投資很少——中國企業在全球各地的投資都很少。隨著中國企業的長大,無疑,中國企業擴大海外投資是個必然趨勢。 從2001年開始,新加坡開始頻頻到中國招商。目前,新加坡已經吸引到200家中國企業到新投資;截至2003年6月30日,有23家中國企業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所有的中國企業來新加坡投資,都是我們的‘VVIP’(very very important people,最最重要的客戶——筆者注)。”蔡特鑫說。 與此同時,上海幾乎用以前新加坡同樣的手法,在全球與新加坡競爭,拉攏跨國企業,建立更好的機場、更大的港口,建立完善的交通體系和城市文化精神。 雖然新加坡任何一位官員都不愿意承認新加坡跨國企業的流失,只是說來來去去很正常,但是跨國公司尤其是那些歐美大公司的“出走”給新加坡造成的后遺癥無疑是巨大的。 此外,新加坡的這一努力無疑也受到了另一座中國城市的競爭——香港。每當中國企業要跨出國門,尋求海外資本,香港無疑是一個第一選擇的前哨站,而不是新加坡——畢竟新加坡比香港更遠。 以交通、物流、通訊和資金等樞紐中心的地位而論,香港和上海并不弱于新加坡,甚至未來潛力更大。新加坡擁有而香港不具備的惟一條件是更靠近東南亞——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中心。整個東南亞10國本身是個巨大的市場,人口有6億多,并且正在急速與中國商討建立自由貿易機制。 不具備地理優勢,再加上文化上的進一步隔閡,這將使得新加坡很難融入中國的文化了。實際上,新加坡在中國的投資一直比香港和臺灣的成效差。 據博雅公關公司的一項對中國CEO的調查,在問及包括香港、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知名度時,新加坡企業的知名度最低。 無疑,新加坡企業需要更多地在中國大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形象;而新加坡要向多元化、向更多“擁抱”中國的方向轉型,依然有許多問題要去一一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