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夸大“中國制造”威脅 賺錢企業默不作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31日 08:44 環球時報 | |||||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荔 漫步東京的各大超市和街巷小店,印有“中國制造”的商品隨處可見。隨著中國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產品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產品已成了“物美價廉”的代名詞。于是乎,憂患意識向來十分強烈的日本媒體開始驚呼,“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在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并要求人民幣升值。 中日企業實力相差大,商品出口結構不同 冷靜分析后不難發現,中國制造業的整體實力和日本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從我國對日出口商品結構上看,我競爭力較強的商品主要集中于服裝、旅行用具、食品等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近年來,我國生產的DVD機、CD機、電風扇、收錄機等單價在10萬日元(100日元約合人民幣6.97元)以下的中低檔產品,在日本市場所占份額有較大增長,但等離子彩電等高檔家電產品在日本市場所占份額還不足0.1%,高端產品市場仍被日本企業牢牢占領。 研究中國經濟的日本著名學者、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關志雄認為,中日制造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中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同于日本以機械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中心的出口結構。誠然,在IT等高科技領域,中國產品的出口數量也在增加,但正如電視機市場那樣,中日兩國間已出現特色分工。中國主產普及型電視機,日本主產高清晰度彩電等高端產品。二者的價格也存在數倍差距。 其次,中國產品以加工型為主,即進口主要零件,組裝成成品后出口。這決定了中國產品中包含諸多日本等國生產的零部件。 第三,中國外貿出口的一半是由外資企業完成的,中方必須支付其紅利、利息、技術使用費等。扣除這些費用后,出口額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就有所下降。 第四,中國雖被稱為“世界工廠”,但中國企業擁有的全球通用的自創技術和品牌并不多,在資金運作、人才和經營管理等方面與日本企業尚有相當大的差距。 東南亞的日資企業是“中國威脅論”的主唱者 那么,為什么日本媒體還天天呼吁“戰勝中國制造”呢?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不振,整個社會彌漫著悲觀情緒。一些競爭力較弱、產品與中國產品“撞車”的中小企業覺得,無論它們如何奮斗也無法戰勝中國企業。另一方面,我部分對日出口商品對日本國內產業形成壓力,并與東南亞日資企業形成競爭。這部分力量是“中國威脅論”的主唱者。 以前,日本企業在華辦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產品多用來出口,近年來,其對華投資的重心逐漸向制造業轉移,致力于擴大在華銷售。中國市場已成為日本企業獲利的源泉,重要性超過美國。尤其是汽車制造、機床設備和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以投資替代出口,極大地帶動了日本國內原材料和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其國內的生產和就業。這些制造業“大佬”依靠技術和資金優勢在中國市場“悶頭發大財”,除強調保護知識產權外,從未聽到其懷抱琵琶另彈“日本制造業不行了”的調子。賺錢的企業默不作聲,虧損的企業大肆宣揚,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令本就深具危機意識的日本島國國民平添了諸多悲觀情緒。 日本認為,有可能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市場” 7月1日,主管制造業的日本經濟產業省發表了《2003年通商白皮書》。書中認為,今后東亞地區有可能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市場”,日本應最大限度地享受“東亞市場”成長的好處,構筑最適當的東亞產業分工和經營體制;將發展高附加值產業作為振興經濟的新支點,加強電子、信息、汽車、機械、化工、醫藥等優勢較強的產業的技術研究開發;把具有比較優勢的零部件、原材料部分的開發生產留在國內,保持技術優勢。應該說,增強制造業競爭力,鞏固其經濟實力,謀求發揮經濟大國作用是日本永不停息追求的理想。 中日兩國制造業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中國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日本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日本商社在全球擁有龐大的營銷網,合作能使雙方的優勢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可以說,通過合作獲得雙贏將是中日企業的最佳選擇。▲ 更多關于“中國制造”的新聞,請查閱財經觀察第二期:日本能否戰勝中國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