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成員實力懸殊 歐盟大幅東擴經濟賬難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8日 14:02 新華網 | |
新華社記者 田帆 盧蘇燕 發自雅典 歐盟新成員國入盟條約的簽字儀式4月16日在雅典衛城熱熱鬧鬧地結束了。歐盟這次規模空前的擴大,結束了歐洲戰后的分裂局面,給歐洲各國帶來了諸多政治和安全上的好處。但由于新加入的國家不但有10個之多,而且在經濟上大大落后于現有成員國,不少人提出疑問:這樣的擴大,對雙方在經濟上到底有多少好處? 在歐盟許多國家近來財政吃緊的情況下,人們最為擔心的是擴大的費用問題。以平均購買力來計算,新加入的10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只有現有15個成員國的40%,因此現有成員國必然要負擔起全部的擴大費用。實際上,東歐劇變后的整個90年代,歐盟通過“法爾計劃”對中東歐國家的財政援助平均每年即達到6.76億歐元。2000年至今,隨著新成員國入盟日期的臨近,歐盟用于擴大的財政撥款急劇上升至每年約33億歐元。 這還只是新成員入盟前的花銷。根據去年歐盟哥本哈根首腦會議上達成的協議,在這些成員國自2004年正式入盟后的頭3年里,歐盟用于新成員國的農業補貼、地區援助等費用總計將達到408億歐元。 從絕對數字看,這筆擴大的費用十分可觀,但對于每年共同財政預算約1000億歐元的歐盟而言,這仍是可以承受的。不過,應當看到,歐盟擴大的費用不多,與新成員國農民所獲得的農業補貼在第一年只有現有成員國25%這一“歧視性”規定有關。實際上,正是歐盟擴大帶來的巨額費用的壓力,才促使歐盟不得不對實施多年的共同農業政策進行一些改革。 當然,歐盟擴大在經濟上的影響,絕不僅僅是歐盟向新成員國提供財政補貼這么簡單。由于歐盟新老成員國在經濟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上相差懸殊,市場的開放與融合對兩者的影響大不相同。尤其是對新成員而言,與擴大相伴而來的還有外國商品的沖擊、企業競爭的加劇和經濟轉型期的痛苦。近些年來,新成員國的經濟雖然普遍增長較快,但其失業率一直在兩位數的水平上居高不下,這即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新成員國入盟后第一件事便是要相互開放市場。不過,早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歐盟與中東歐國家就在大部分領域實行了自由貿易,新成員國70%的出口產品都是輸往歐盟市場。歐盟擴大后,原先沒有放開的如農產品、汽車和金融服務等領域將完全放開。據經濟學家分析,貿易自由化雖會給新成員國的市場造成一定沖擊,但從中短期來看,新成員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會因與歐盟的貿易自由化而增加1.5%到8%。 相對于貿易而言,投資對歐盟新成員的意義顯得更為重大。新成員國早已因較高的勞動力素質、較低的工資水平、相近的歷史文化和相鄰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來自歐盟國家的投資。這些外國直接投資不僅彌補了新成員國的經常項目赤字,也有助于當地調整經濟結構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在新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許多歐盟成員國一直對擴大后的移民問題懷有疑慮。為此,歐盟允許對新成員國的工作移民實行最長可達7年的限制。不過,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預計,移民占歐盟總人口的比例在今后30年里最多將由0.1%上升到1.1%,歐盟擴大不會引發大規模的“移民潮”。而且,在歐盟人口出生率過低的情況下,大量新移民將彌補歐盟勞動力市場的短缺現象,實際上有助于歐盟的經濟發展。 從總體來看,歐盟的擴大意味著一個新的擁有25個成員國、4.5億消費者的共同市場的出現,意味著因一體化而帶來的投資和貿易機會的出現,也意味著因競爭加劇而帶來的經濟結構調整和就業方面的挑戰。正如荷蘭前首相科克在其報告《歐盟擴大:成就與挑戰》中所指出的那樣,歐盟新老成員國能否抓住擴大的機遇,成功面對這些挑戰,將是決定歐盟擴大成敗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