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爭與經濟代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21日 11:57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黃培昭 五次中東戰爭造成阿以兩敗俱傷 上世紀40年代末迄今,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和戰爭綿延不息,中小規模的兵戎相見不計其數,單是大規模的戰爭即有5次,分別是1948年的巴勒斯坦戰爭、1956年的蘇 據不完全統計,5次中東戰爭共造成10余萬阿拉伯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阿拉伯國家從此背上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譬如第三次中東戰爭后,埃及的工農業生產陷于停頓,電力和原材料供應脫節,許多工廠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蘇伊士運河被迫關閉,旅游業不景氣,埃及兩項重要的外匯收入化為烏有。在生產下降、收入減少的同時,軍費開支卻急劇上升。據統計,1965年埃及的軍費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到1970財政年度上升到13%,而從1971年至1973年,這一數字攀升到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40%。 作為戰勝方的以色列,日子也并不好過。約3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而長期的政治孤立和軍事對峙,使以色列一直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疲于應付,苦不堪言,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為防范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1970年至1980年間平均為36%,有些年份竟在40%以上。 兩伊戰爭重創雙方經濟 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雙方死亡人數達60多萬人,受傷人數95萬人,比阿以5次戰爭傷亡人數的總和還高出許多倍。這場戰爭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 高額軍費開支使原本富得流油的兩伊入不敷出,國庫告急。伊拉克戰爭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64%,平均每月支出5億至10億美元。伊朗軍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0%,平均每月支出近6億美元。雙方一度將摧毀對方經濟設施作為軍事行動的首選目標,油田、港口、煉油廠、輸油管、運油船等均在軍事空襲目標之列,兩國因空襲而導致上千億美元的財政損失,恢復重建需10年以上的時間。伊拉克戰前擁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后竟負債800億美元。 兩伊停戰實乃因為雙方都無力再打下去了。1988年8月,霍梅尼宣布無條件接受聯合國要求兩伊;鸬598號決議時曾說:“這是真主的意愿,即使這個意愿是一杯毒酒,我們也得把它喝下去。” 海灣戰爭的代價高達611億美元 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贏得的勝利,也是用金錢堆起來的。 據統計,不包括軍事裝備等費用,這場戰爭直接消耗611億美元。事實上,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戰爭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征越來越明顯。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的武器裝備價值高達1080億美元。至于戰爭的消耗,資料顯示,平均每消滅一個敵人所花費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為2萬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為20萬美元,朝鮮戰爭為55萬美元,第四次中東戰爭為100萬美元,上世紀80年代的局部戰爭為180萬美元,海灣戰爭還沒有具體數字,但估計要高得多。 此外,海灣戰爭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它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全球尤其是美國經濟的蕭條。 戰爭沖擊世界油價 中東有世界油庫之稱,原油儲量約占世界的2/3。因該地區重要戰略地位和巨大經濟利益誘人,各大國爭相逐鹿中東。而沖突不息,動蕩多變的中東局勢,幾十年來一直是攪動世界原油市場的導火線。 最典型的例子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不久,為支持埃及,反對美國資助以色列,阿拉伯國家決定使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它們宣布實行石油減產,將產油量逐月減少5%,同時大幅提高油價,對美國禁運,并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大力推行石油國有化運動。這一系列措施導致油價猛漲數倍,許多依賴中東石油為原料的西方工業大國由此蒙受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觸發了二戰后最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當時國際油價為每桶23.71美元,而到10月11日,受入侵事件的影響,國際油價曾飆升至每桶41.07美元的歷史高位。 時下,受海灣地區戰云密布的影響,世界油價一波三折。而一旦戰爭打響,油價走高,勢將沖擊全球經濟,成為制約各石油依賴國經濟發展的很大不安定因素。
|